余松烈:一生奉献小麦栽培 累计增产130多亿公斤

2016-09-07 11:38:00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王原 张依盟

  

  远村秋色如画,又到了冬小麦将播种的季节。滕州市级索村的退休老支书王其金,情绪低落地站在田间旁望着远处。他不是担心来年收成,而是在悲伤老朋友余松烈的离去。二十年前,余松烈曾在这里向他和村民传授栽培技术,使他们喜获丰收。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余松烈,今年4月在泰安逝世,享年95岁。作为中国现代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他研究创立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多次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惠及山东、河北、江苏、河南、安徽、山西等地累计3亿多亩麦田,实现小麦增产130多亿公斤。他将毕生精力和心血献给麦田,直到病倒在医院。

  一定要把小麦单产搞上去 

  “我没有高学历,没有出国留过学,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知识分子。我所搞的小麦研究算不上是门高精尖的学科,自己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水平。”余松烈曾说,“我的成长,是向实践学习,向农民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老老实实地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干的结果。”

  1974年春,54岁的余松烈教授带领工农兵学员到滕县(今滕州市)龙阳公社生产实习,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麦收的时候,余老师就和我们一起割麦子、捆(麦秸)个子,凌晨三点钟又要准时起床写试验笔记、做论文。”原滕县“五七”农大小麦培训班学员、现任滕州市政协副主席刘希运动情地回忆,“看到农民的干粮和稀饭都是地瓜,容易生胃病,余老师就下决心说,‘我一定要把小麦的单产搞上去!’”实习结束,余松烈主动要求下放劳动,留在滕县农村搞小麦栽培。

  第二年夏收后,余松烈向滕县农业局提出办22个标点(生产)大队科技队长参加的小麦培训班,并主动承担了教学工作。“余老师在各个大队都布置了田间试验,由同学回队试验,并进行总结。”余松烈的科研助手董庆裕说,“有一次,余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宿舍,也是他的办公室。我第一次进了那间土房子,一张简易床和一张三屉桌,还有洗脸盆和自行车,而麦穗却占了半间房。余老师让我协助他数麦穗麦粒、退化的小穗和小花的数量,每个小穗都分开数,要求基本数据必须准确。我当时刚高中毕业,不懂也没问,整整搞了十多天。

  后来,我才明白他在给‘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找数据支撑。”农村青年董庆裕,因为做事认真被余教授看中,成为其科研助手。在余教授当选院士后,他又成为其工作助手和生活秘书,“余老的教诲和帮助,改变了我甚至我家人的一生,他是我的恩人!”董庆裕说。

  在余松烈眼里,他的研究课题必须结合生产实际,解决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后的三年中,余松烈进行了20多项试验,形成科研成果项目15个之多,最终形成综合创新成果“小麦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际”,带动滕县80万亩小麦连年丰产,使滕县成为全国小麦高产典型,这项成果也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此后,他主持的“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研究”以及“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分别获1987年、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88岁高龄的余松烈带领小麦栽培科研团队,用“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在滕州创出了3.42亩亩产789.9公斤的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最高单产。要知道,新中国成立前,山东省小麦平均亩产只有41.2公斤。

  余松烈获得过无数的荣誉,但他最看重的,是1996年6月,喜获丰收的120万滕州农民自发为他颁发的金质“丰收”勋章,上面写着“科技兴农、功勋卓著”。他认为,农民的夸奖是最高的褒奖。

  我的阵地在农田 

  我的伙伴是农民 

  1978年3月,余松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80年,59岁的他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愿。

  余松烈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山东农大副校长王振林说,余教授50年代就提出了入党申请。几十年来,他质朴厚德,爱党爱国爱校,信念坚定,不忘初心,即使在“文革”动荡的年代,受了那么多批斗和委屈,他仍然坚信党的领导,矢志不渝。入党后,他更是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共产党员的誓言。

  余松烈是农业部小麦顾问组成员,又是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余先生工作经常通宵达旦,每年有180天左右在各地奔波,忙完了校内忙校外,忙完了省内忙省外,节假日很少有在家的时候。”余松烈教授的学生陈雨海说,令人们尊敬的是,他在年逾九旬时还坚持到高产试验田实地考察小麦的长势。

  在小麦高产攻关试验过程中,余松烈身体力行,不管是骄阳似火的6月,还是北风凛冽的寒冬,他深入田间地头,解答农民的疑难,亲自向农民示范。“余教授给农民学员讲课,常常是讲得嗓子哑了,让农民兄弟很感动。干活也是好把式,累得汗流浃背,我夺他的锄头,可他就是不放,对我说‘搞科研来不得半点马虎,能干的必须亲自干,正像毛主席所说的,你要知道梨子是啥滋味,必须亲口尝尝’。”级索镇原副镇长孔德贵回忆,“后来余教授当了院士,仍没有架子。我们给他准备的招待所套间,他硬逼着退掉。他说,‘我是来搞科研的,不是来参观旅游的,我的阵地在农田,我的伙伴是农民,研究农业的,不能与农村、农民隔绝。’最后住进了农技站,吃饭在镇伙房;到田间做科研、讲课,吃饭时多是两个烧饼一碗汤。”

  山东农业大学小麦栽培生理研究室副主任、常年跟随余院士一起搞科研的田奇卓教授说,余老在生活上一分钱当两分花,当时铅印讲义的背面,他也要对折过来用来写论文,但在科研上,他却从不吝惜他的财物。董庆裕提到,“余老师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十分慎重,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公私分明,从不乱用。但我们的项目缺经费时,他就毫不犹豫地从工资或院士活动费中拿钱支持,有时还买农用机械送给农民用。”

  在党组织生活中,余松烈也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虽然余老师很忙,但他反复和我说,党支部组织学习活动务必要通知他,不要顾忌他的年龄和身体,如果能参加,一定要来;如果不能参加,也一定要把学习材料给他看。”余松烈所在党支部书记李向东说,“余老师在生病住院时,还经常催问身边人,是否及时代他交纳了党费。”

  身后惟留麦浪滚滚桃李芬芳 

  在山东农业大学校史馆,一张该校师生两代院士的图片给人印象深刻,它留住了那个令人动容的瞬间:2007年12月29日,在山东农大教授于振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当天,63岁的他手捧鲜花走进了余松烈的家中,向培养和教育自己的恩师表达感激之情。

  “我的成绩离不开余老师的教育指导。”提起老师,于振文满怀敬重,“我不仅从余先生那里学到了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他严谨治学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对我影响特别大。”

  余松烈重视“实践第一”,“实践先于理论”,特别重视对农村科技人员的教育和培养。自1980年以来,在省内外示范推广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过程中,他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田间课堂”遍地生花。在教学、科研实践当中,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学专业人才,现已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已经成长为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的骨干力量,其中不乏著名的院士、专家、教授和研究员。

  余松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感染了身边每一个人。“我第一次见余老师,是他和我们学生一起排队打饭,后来上他的专业课《作物栽培学》,余老师带着家乡口音,但思维活跃,板书清晰。”甘薯专家史春余说。余松烈为了完善和发展作物栽培学学科理论,笔耕不辍,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教材、讲义、专著和论文。“2003年,余先生已经83岁,他爱人也刚去世不久,他提出要写书,总结小麦栽培生理研究室的研究过程和成果,经过大家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47万字的《现代小麦栽培科学及其发展展望》。”田奇卓教授介绍,“余老师住院后,在病床上还念叨亩产800公斤的目标;弥留之际,还向身边的女儿要教材,说要给学员讲课。”

  本报评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孙秀岭

  余松烈院士,一生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和科研,年逾九旬还深入麦田一线,把毕生精力和心血献给了“冬小麦”,生动体现了当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要解决生产问题,搞农业科研离不开农田农民。余松烈常以“老农民”自居,扎根农村、情系农民,向农民学习,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实践证明,火热的土地,是科研工作的起始点,更是科技工作者的大课堂,脱离了大地滋养,创新创造就失去了土壤和源泉。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科技工作者的应有追求。科技工作者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各种证书与奖励上,更刻在老百姓的心坎上。回首余松烈的一生,农民的需要就是他的科研方向。余松烈获过很多奖励和荣誉,最看重的是农民自发定制的“科技兴农”勋章。余松烈为农民搞科研,农民为余松烈出传纪、建“余松烈小麦科技馆”。余松烈逝世后,枣庄、德州以及河南、山西等地的农民自发前来送行。一位科技工作者,得到这么多百姓厚爱和褒奖,还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吗?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科技工作者,唯有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探究更多未知,才能获得更多真理,也才能为国家、社会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以余松烈为榜样,就要像他那样坚持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顺应时代要求,聚焦群众所想、所忧、所扰、所盼,深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用心血智慧谱写新的科技之歌。

初审编辑:张艳

责任编辑:王晓亮

推荐阅读
  • 银行卡刷卡手续费今起正式下调 谁将会受益

    银行卡刷卡手续费今起正式下调.jpg

    自今日起,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将正式下调。银行卡清算机构收取的网络服务费费率水平降低为不超过交易金额的0.065%,不区分借、贷记卡,单笔交易的收费金额不超过6.5元。[详细]

    09-06 16-09中新网
  • “一带一路”3年建设成果:从理念构想到人心聚合

    9月2日,在西子湖畔的杭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共同见证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的签署,中哈双方将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详细]

    09-07 10-09中国新闻网
  • 四川千佛山首次用红外相机拍摄到野外大熊猫(图)

    熊猫.png

    9月6日,位于绵阳安州区的四川千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取回的红外相机时惊喜地发现,相机里拍摄有大熊猫活动的视频。该视频不仅填补了保护区无大熊猫自然生活状态影像资料的空白,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持继改善。[详细]

    09-07 08-09四川在线
  • 基层女会计为美容贪千万:全身贴每张上万元面膜

    记者近日从江苏省高邮市人民检察院了解到,原任高邮市农委现金会计的柏某涉嫌利用职务便利贪污公款1000余万元,其中800余万元被其用来美容消费。[详细]

    09-07 08-09新华社
  • 家具并不是越贵越好

    在生活中,购买家具是家居装修必不可少的一步,也要花费不少钱。如果有时候家具真的很便宜,或者随便一砍价就砍个好几千,不要以为你已经参透家具市场水分了,这样的家具大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千万别贪便宜。[详细]

    09-07 11-09东方网
  • 江一燕自然系写真曝光

    近日,江一燕一组自然系写真曝光。而在今年流行的喇叭袖短套装中更是马甲线侧漏,露出了吸睛小蛮腰。而在今年流行的喇叭袖短套装中更是马甲线侧漏,露出了吸睛小蛮腰。而在今年流行的喇叭袖短套装中更是马甲线侧漏,露出了吸睛小蛮腰。[详细]

    09-07 11-09东方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