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25日 13:32 来源:大众网
全神贯注进行创作
选材、晒干、拼接、打磨、雕刻、上漆……一件精美的桃木雕刻作品要经过几十道繁杂的工序。如今以桃木雕刻为生计的民间匠人日渐稀少,但在垦利县垦利街道北苍州村,一位患小儿麻痹症的村民却没有被病魔打倒,几十年如一日,他始终传承着桃木雕刻的老技艺,他就是杨敬文。
走进杨敬文家中,各种桃木材、刻刀摆满屋子。他拿着一块即将做好的木料仔细端详后,便拿起刻刀精雕细琢,不一会儿,一幅栩栩如生的龙凤图就浮现出来。让人不禁想起明代散文家魏学洢那篇脍炙人口的《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寥寥数语道出了微雕匠人精湛的技艺和桃木艺术品的精巧绝伦。
杨敬文出生于木工世家,尽管自幼体弱多病,但心灵手巧,喜欢琢磨,加之长期的耳濡目染,他很快就学会了各种木匠活,并继承了家里的木工作坊。只是随着工厂标准化生产的兴起,他的木工作坊受到了很大冲击,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发现了另一处商机———桃木雕刻,并着手做了起来。
之后每年10月份,杨敬文就将果园丢弃的桃树拉回家,由于桃木的主干、长径、侧杈、根系等生长部位的不同和树龄的长短,都会影响桃木的颜色和雕刻手感,他将它们暴晒、切割、烘干,细细分类,为雕刻作品进行初步选材。这些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的“朽木”,在他手里却都是“宝贝”,他的作品里,小的有葫芦、花篮、木头人,大的有“掰不开”、“孔明锁”、“桃木剑”等,最绝的当属桃核微雕和桃木浮雕,用杨敬文的话说:“这才称得上是手艺。”
作为桃木雕刻的“行家”,杨敬文的“家伙事儿”很齐全,除平刀、斜口刀、圆口刀、反口圆刀、三角刀等雕刻工具外,还有一些辅助工具,如线锯、台钳、钻、锉等。桃木雕刻工艺有些简单有些复杂,有的几分钟就能做完,有些则需要花费几个月的功夫,杨敬文所创作的桃木浮雕《凤凰牡丹》,从创作到完成就花费了两个月。
在杨敬文家中,记者看到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桃木剑,还看到了刚刚完工的《清廉》,雪白的荷花上,停着一只灵动的蜻蜓,荷花下一尾鲤鱼若隐若现。整幅作品浮雕于一块完整的桃木板上,荷花、蜻蜓和鲤鱼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可谓“匠心之作”。说到这些作品的去处,杨敬文介绍,“大部分作品都是拿到各地的农博会、商场和旅游节的集市上去卖,还有一部分是客户专门订制,用于收藏。”
杨敬文一直将桃木雕刻的手艺无偿传授给愿意学习的残疾人,为他们提供原料和学习场地,并对成品进行收购。如今,在他的帮助下,已有30多个残疾家庭找到了致富路。 东营日报 作者:于中平 编辑:高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