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身基层感悟温暖,用行动践行“走转改”

[体验式报道讲述好故事] [接地气新闻传递正能量] [利用"直播+图文+短视频"技术报道]

  • 农村青年董瑞鹏的装修记

    “以前俺村的男青年找对象可难了,现在可吃香了。”董瑞鹏打趣道,小库山村的村民再也不用担心房子会漏雨,有了小洋楼他们的生活更加有奔头了。

  • 那个把村子搬走的村支书笑了

    与记者对话间,曹厚海的脸上掩不住的笑意。过去,搬迁之前的山村面临行路难、吃水难、上学就业难、找媳妇难、就医难“五大难”,年轻人待不下去纷纷“逃离”。 现在,这一切都变了:他们住上了现代化的小区,超市、卫生所、休闲广场一应俱全。16栋住宅楼利用土地增减挂钩补助资金统一免费装修,加上补贴,村民只花3万元到5万元之间就能住上楼房,社区八通八有设施配套齐全。“改善了居住环境,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仅用一年多的时间,村里的大龄青年就全部找到了对象,成家立业。”曹厚海说。

  • 杨玉莲不穷了,过年要给每个重孙都发红包!

    1月12日,鄄城县陈王街道西曹村,浓雾弥漫。82岁的老党员杨玉莲在家中靠着煤球炉不紧不忙地工作着。“天气再差也不耽误俺干活,像这样的藤椅,一天能编四五个……”塑藤条在老人的手中不停地穿梭,不多大一会,一个沙滩椅的“靠背”就已经成型。

  • 建起淘宝服务站,她就是我们村的第936口人

    1月16日,腊月十九,大众网记者来到日照市莒县古乍石村。这个村子距离莒县县城25公里,地处山丘,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才能抵达。来往村子的道路狭窄、崎岖,正因为这种天然的禀赋,村子盛产小米、板栗、茶叶。2016年4月,莒县贸易办公室派驻的第一书记钟翠娟来到村里,她一手操办起电商创业团队,带领村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 女大学生村官成了村民的“自家人”

    清晨,天还没有放亮,泗水县圣水峪镇南仲都村村官鲍清华就已经乘上了去镇政府的班车。除了在村里帮村两委和村民处理一些事务外,她还要经常来镇、县政府为村里的扶贫、旅游等新项目报送材料,顺便再帮村民“跑跑腿”办理一些农作物保险。1月12日早上,大众网记者在圣水峪镇政府大院里见到了前来报送材料的鲍清华,并跟她回村走访贫困户,她边走边说,只要能让父老乡亲的生活一天天变好,她起早贪黑忙一点算不了什么。

  • 刘玉红的小目标:还清欠账,今年脱贫!

    今年41岁的刘玉红是菏泽定陶区杜堂镇辘湾村的村民,两年前,公公和丈夫都曾生过一场病,家中还有两个孩子上学,家中欠下的8万多元债一直很难还上。2016年5月末,大众网记者就曾走进刘玉红的家中,当时的她已经“农”转“工”,是两个大棚的“棚长”,月基本工资超过2000元,全家一年能有3万多元的收入。“把债还了就算脱贫了吧……”这是刘玉红在采访结束时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大半年过去了,刘玉红的债还完了吗?

  • 穷了大半辈子的徐美凤脱贫了!

    徐美凤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2016年5月底,大众网记者就在这个小院里采访了她,那时的她刚刚开始饲养长毛兔,家庭条件尚未好转,采访过程中始终愁眉不展,一说话眼泪就吧嗒吧嗒直掉。然而,半年过去了,当大众网记者再次来到徐美凤的家,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这是因为,她脱贫了!

  • 一剂“脱贫药方”让她笑着哭

      临沂市蒙阴县旧寨乡殷家岭村,71岁的村妇徐美凤窝在山里穷了一辈子,直到古稀之年,才在村里的帮助下,找到了养长毛兔这条脱贫路。她念叨着养兔子的歌谣,拔草、喂兔、收拾兔笼……此时,她脑海里那“曾经的梦”再次浮现了出来。

  • 蒙山深处的一场“迁徙”

      初夏的骄阳烘烤着蒙山深处一个叫崔家沟的小山村。“现在想想,还像做梦。”52岁的村支书曹厚海走到山顶,瞅瞅空无一人的旧村,又望向远处的“新村”,心生感叹。

  • 棚长刘玉红的幸福生活

      菏泽定陶区杜堂镇辘湾村40岁农妇刘玉红一家,种麦忙一年只能挣到8000元,五口人省吃俭用艰难度日。2015年,伴随着菏泽市、区、镇三级大力推进精准扶贫,一家人的命运变了。村里成立了专业蔬菜合作社,刘玉红家5亩多地流转出去,刘玉红迅速改“农”为“工”,去合作社当插苗工。今年,她每月收入超过了2000元,加起来全年能收入3万多,是过去的4倍,一家人的吃穿和孩子的上学问题都不愁了。

  • “小窝棚”成就大产业

      八十岁的老大娘“组团”来村里加工点打工,缠发棍(一种假发)、藤编椅,一天“玩”个四五小时,月收入千把块。这样的事,在菏泽市鄄城县董口镇代堂村随处可见。

  • 土地托管带来“新生活”

    山东省“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采取超常规举措,用过硬办法,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土地托管给合作社种富硒小麦,合作社统一管理施肥,可以保证地里小麦的质量和产量可控,最好的富硒小麦能卖到10元一斤。

  • 两头牛和二亩海棠带来的憧憬

    单家独户抗风险能力有限,要彻底摘掉穷帽子,关键还得村里带头发展项目,全村人抱团取暖!

  • 葡萄栽到家门口,地瓜变成“小金库”

    白墙红瓦的民房,宽阔平整的大道,道路两侧的篱笆里一片绿意茵茵,远远看去以为是绿化带,走进一看乐了,绿叶下面还藏着一群圆滚滚的小胖子——这不是紫薯和地瓜嘛。这是德州临邑县宿安乡邢仙龙村新上的产业扶贫项目,利用村内主干道两侧的空地,采取“葡萄、紫薯、地瓜、大蒜”间作种植模式,别看这些“边角料”土地只有13亩多一点,紫薯亩产能达到4000斤左右,眼瞅着到了收获季节,光这一项就可收益4万多元钱呢。

  • 新春走基层:和睦程村第一书记扶贫记

    王建军(二排右数第6)和马振华(二排右数第8)与演出人员合影 龙虾好吃不一定好养,但是在王建军和马振华的帮扶下,和睦程村的虾池子建好了,从江苏盱眙运来的虾苗也顺利投放。

02.jpg
01.jpg
0.jpg

热力“暖男”厂房里忙年,除夕送暖就是拜年!

在淄博高新区,有一个不冒烟、不显眼的小厂房,却担负着高新区280万平方米,2万多户居民的日常供暖。1月27日,大年三十,大众网记者一早来到这里——淄博热力有限公司开泰余热首站,探秘给冬日带来温暖的热力之源,走近坚守在一线的这群“暖男”。

05.jpg
过大年,逛景区,游公园,一派欢闹气氛。2月14日,大年初七上午,千佛山景区门票公司正门班长谈萍终于松了一口气,热闹的登山祈福人群总算要随着上班的到来有所减少,整个景区检票口的40来个姑娘们都可以喘口气了。“初一一天就检票5万人次。”谈萍说,她已经6年没有和家人过除夕了,正月里的走亲访友对她来说更是奢侈。和谈萍一样,这些年,检票口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这么过来的。
  • 乡村医生跟患者一起过年 每天接诊近30次

    今年45岁的张焕忠是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镇逄家台后村卫生室唯一的医生,全村1500多村民的日常小病、突发疾病的诊治重担,全部落在他一人身上。他不仅要在卫生室坐诊,遇...

  • 德州农民在大棚里搞技术:大棚里的“转调创”

    2月13日,大年初六,德州飘起了雨夹雪,这个叫作山东鑫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地方繁忙依旧,记者走进育苗大棚,记录里面的“转调创”。春节期间鑫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正在...

高铁上除夕过生日,列车员累并幸福着

06.jpg

张超冉,是一名普通的列车员,她担当列车员已有三年,猴年除夕她正在飞速的列车上值班,而这一天恰巧也是她的生日。不能回家......[详细]

安检仪中的“春运行囊”
青岛:春运返乡忙 情侣依偎不忍离别
日照迎鸡年蒸“花馍”送年礼
济南凡人说(1)“俺要保春运平安”
航拍山东日照年货大集 人潮涌动似蚂蚁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