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山东强省建设栉风沐雨平稳前行

2017-05-05 06:56:00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张国栋 代玲玲

  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如同迈上“开往春天的地铁”,山东强省建设栉风沐雨平稳前行

  □记者 张国栋 代玲玲 报道

  本报济南讯 在青岛体验地铁是件惬意的事——从青岛火车站乘3号线,穿行东岸主城区,40多分钟就到青岛北站,比乘公交车省了近1个小时。

  去年12月,全省首条地铁青岛地铁3号线的全线通车运营,将青岛乃至山东带入地铁时代。也正是在这一年,青岛GDP跨过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12个迈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如同迈上“开往春天的地铁”,山东的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栉风沐雨、平稳前行,驶过不平凡的五年:2012年,山东GDP突破5万亿元;2015年突破6万亿元;去年超过6.7万亿元,稳居全国前三,占全国GDP的比重为9.0%。

  从增速看,2012-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速都保持在7.6%以上,总体呈现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

  从人均看,继2012年、2014年人均GDP先后超过5万元和6万元后,2016年达到6770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超过1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冰评价:“过去五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支撑稳中有进的因素,可从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这“三驾马车”分析。五年来,我省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201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为25920多亿元,2016年增至52360多亿元,增长一倍;消费市场稳步增长,2016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30645.8亿元,较2011年增长近80%;外贸方面,我省持续加大“引进来、走出去”力度,对外合作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2016年,在全国外贸前10位的省市中,山东进出口和进口增速均居首位。

  进中向好,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上体现得尤为清晰。

  一向以工业一家独大、服务业长期“短腿”示人的山东经济,实现了经济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根本性转变:全省三次产业占比由2011年的8.8:52.9:38.3,调整为2016年的7.3:45.4:47.3,服务业已成为三次产业中体量最大、贡献率最高的产业,以其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格局已具雏形。

  新旧动能转换成果初显:2012年以来,我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27.3%提高到2016年的33.8%。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等高端制造业已经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青岛地铁所用车辆,全部是中车青岛四方公司生产。今年3月,中车四方在美国芝加哥动工建厂,标志着中国地铁出口发达国家最高纪录订单的生产正式启动。

  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是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五年来,全省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6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68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01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954元,比2012年分别年均增长9.6%、8.6%、10.1%。

  政府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的力度也不断加大。2016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中民生支出达6904亿元,比2012年增长55.2%;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比重达到78.9%,各项民生政策和实事全面落实。山东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广杰认为:“这五年,是民生改善步伐不断加快的五年。”

  民生支出不断增加,背后是公共财力的强力支撑。我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于2012年、2014年先后跃上4千亿元和5千亿元台阶,2016年达到5860亿元,是2011年的1.7倍。不止是省级,县域经济实力和财力也显著增强,2016年,我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30亿元、50亿元、70亿元、100亿元的县(市、区)分别达到52个、27个、16个和6个。

  “过去的五年,为今后的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山东的未来可期。”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冰说。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晓亮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