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毛德勋
大众网潍坊11月27日讯 他工作34年,却从没住过单位的福利房,单位两次分房他都主动把房子让给了专家;他干了15年的卫生院院长,去世后却欠下了9万多元医药费;他不会看病,可每次调离时,病人都追随到他新任职的卫生院看病……他就是山东省诸城市优秀共产党员王金鉴。去年8月,王金鉴因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和不规律的生活而积劳成疾,不幸离开人世,年仅50岁。
王金鉴(中)生前工作照。
15年,他让4个乡镇卫生院涅槃重生
“听说从桃园卫生院来了个新院长,叫王金鉴,从那离开的时候大家都哭着不让走呢。”2003年11月的一天,辛兴镇卫生院的内科主任张金霞听说卫生院来了个新院长,但她并不以为意,辛兴卫生院这烂摊子换谁来都没辙。可是当五年后,王金鉴调离辛兴卫生院时,张金霞却哭得比谁都厉害。
“那时候的辛兴卫生院十分不景气,看病条件差医生水平低,病房里连个病人都没有,职工好几个月没发全工资,工作积极性跌到谷底。”张金霞回忆说,辛兴卫生院在全市排名倒数,王金鉴接手后的头号难题是一座因资金不足而烂尾的门诊楼。他争取上级支持一部分,自筹一部分,算是把盖楼的钱凑够了。为了节省成本,大到钢筋水泥小到螺丝钉,他都亲自去买。
张金霞说,王金鉴就像自己家盖房子一样,蹲守在工地上,鞋上满是水泥渣子,衣服上净是油漆、涂料,知道的他是卫生院院长,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建筑工人。但就这样,卫生院的门诊楼硬是盖了起来。
王金鉴一边盖楼,一边东凑西借,发全了职工半年多没发全的工资,想办法改变职工精神面貌。他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一天两点名,早上和下午上班他亲自各点一次,很快,迟到早退的基本没有了。后来,他把点名制度带到了百尺河和龙都卫生院。有一次,当龙都卫生院办公室主任李姗姗建议他用打卡机时,王金鉴却说,“点名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在点名的时候,能把发现的问题指出来,把我的想法传达给职工,用心去交流才能把职工的心拧到一起。”
硬件条件上去了,王金鉴又聘请专家坐诊、带教,派本院医生出去进修,医疗水平一跃进入全市农村卫生院前列。医院慢慢有了起色,成了镇上群众看病的第一选择,病号多的时候,床位都不够用,外地也有打听着来辛兴看病的。
据统计,王金鉴在辛兴的五年多时间里,带领全院职工建起了1200平米的门诊楼、2600平米的病房楼、2300平米的后勤楼、3500平米的职工宿舍楼。如今的辛兴卫生院大院宽敞、楼房整齐、各种现代化医疗设备齐全,可是他们的奠基人却没机会再回来看一眼。
其实,王金鉴在辛兴的一系列做法只有“三条”:改善医疗条件、提升医疗技术、比拼服务水平。但每到一处,他都靠着这套办法点石成金,使处于困境的卫生院重焕生机,就连运行尚可的医院也是更上一层楼。
一直以来,龙都卫生院在诸城19个镇级卫生院排名前茅。可是王金鉴到任后,并未满足现状,他将医院“北扩东移”,先后建成1400平方米的公共卫生楼和3600平方米的病房楼,同时加强管理提升医院内涵,不到一年就让这里的业务量翻了一番,门诊和住院病人数量跻身全市卫生院前列。
不会看病的院长却拥有众多病人“粉丝”
虽然是卫生院院长,但是药剂师出身的王金鉴并不是专科医生,自然也就不从事就诊工作。可是偏偏他走到哪里,病人们就愿意跟到哪里。
刘淑臻是辛兴镇山东村伤残军人,部队复原后定期到镇卫生院诊疗。2003年11月,初到辛兴卫生院任院长的王金鉴无意中了解到,已70岁的刘淑臻是复员军人,腿在战争中受伤截肢,而现在子女都不在身边,每次住院只有老伴照顾。王金鉴便每天抽时间陪老人聊天,经常掏钱给两位老人买饭、帮他们打水。有次王金鉴要外出培训三天,他怕老人外出不方便又不好意思麻烦别人,就给了同事100元钱给老人买了两箱子大碗面放在病房里,以备老人不时之需。再后来,老人不光看病找他,换假肢找他,家里有难题了也找他。
2009年6月,王金鉴调到百尺河卫生院,刘淑臻跟到百尺河卫生院看病住院;2009年12月,王金鉴调到龙都卫生院,老人又跟到了龙都卫生院,直至2015年8月刘淑臻去世,一直都是王金鉴坚定的追随者。曾有人不止一次地问他:“王院长又不看病,您为什么大老远跑这找他?”他的回答很简单:“俺信他!”像刘淑臻这样,王金鉴调到哪就到哪看病的人还有不少。
参加工作以来,王金鉴基本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医院,当上院长后,他更是保持了这个习惯,每天到了医院先挨个科室转转,医院多少个病号,分别来自哪个村,家里什么情况,他都了如指掌。他的电话24小时畅通,只要患者需要,王金鉴都尽全力去做。
2007年,一位病人家属在辛兴镇卫生院门诊拿药时,将身上仅有的120块钱丢了,心疼地在门诊上大哭大叫。王金鉴问清什么事后,从自己兜里掏出了120块钱,塞给了病人家属,说,“快别哭了,先拿着钱去买药吧。”
这样的事,熟悉他的人都习以为常。只要碰到困难病人或孤寡老人钱不够了,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曾有一位70多岁的孤寡老人到百尺河卫生院看病,王金鉴让伙房每天免费把饭送到病人面前,他本人天天到老人床前嘘寒问暖。老人常常激动地说:“就是亲儿子也没有这样的!”
到手的房子却让给了专家
熟悉王金鉴的人都说,他对病人和职工十分亲和热心,对自己和家人却节俭到近乎苛刻。对很多人来说,好好工作不断提拔,到更高的位子上谋个一官半职是比较好的发展路子。但王金鉴却在乡镇卫生院院长的位子上干了15年,熟悉王金鉴的人都知道,不是他没有提拔的机会,而是他对升官发财毫无兴趣,全部心思都在医院和病人上。
有一次,潍坊市委组织部都已经来找王金鉴谈话了,可最后因为他只有中专文凭,不符合提拔规定,只能放弃。“其实他十分热爱学习,利用各种零碎时间读书,还编过书,完全可以去进修拿个大专学历。”诸城辛兴卫生院副院长王术鹏告诉记者,王金鉴只有个中级职称,跟普通科室主任一样,这还是在同事的动员下他才申报的。
在同事们眼里,王金鉴对自己很“抠门”。“盖楼的时候,他就把馒头揣在衣服兜里,饿了拿出来吃两口。”张金霞含着泪说道,在辛兴和百尺河卫生院工作时,王金鉴每次回家都要带回一包馒头,吃不完就摆在窗台上晒干了防长毛,就算长毛了他也剥了皮,用开水泡泡就是一顿饭。后来,卫生院有了餐厅。有一次王金鉴到餐厅吃饭时,发现桌上还有一块女同事从菜里挑出的肥肉,直接用筷子夹起来吃了。
身为院长,王金鉴单位有车,可他从不私用,往返只坐城乡公交,“医院的车全当手术病人专车用了,那会儿乡镇路多数坑坑洼洼颠得厉害,病人做完手术出院,统一用医院的车送回家,王院长说轿车舒服,不会扯得刀口疼。”张金霞说。
王金鉴当了十几年院长,还这么慷慨助人,不了解情况的人一定认为他很富有。殊不知他一家人常年借住在亲戚的房子。王金鉴与迟永萍1990年结婚,此后的20年里,他们连一套房子也没有。
2007年,辛兴卫生院家属楼落成使用,王金鉴也分到了一套房子,迟永萍是打心里喜欢,连居家过日子的基本家当都置办好了。但当时医院聘来了一位放射科专家没地方住,为留住人才,王金鉴就把这套房子让给了专家,自己又搬回了集体宿舍。同样的事情又在王金鉴调到百尺河卫生院后再次上演,他又一次把房子让给了专家。为此迟永萍不止一次埋怨过他。直到六年前,王金鉴一家才在亲戚朋友的接济下,住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人家说,他干院长家属可以沾光,而我沾到的光就是下岗。”王金鉴从程戈庄到桃园卫生院当院长的时候,桃园卫生院闲杂人员比较多,他的妻子迟永萍本来在药房工作,为了分流人员,给卫生院减轻负担,他让迟永萍第一个下岗。至今迟永萍仍是一名临时工。
虽然日子过得清贫,可王金鉴始终廉洁自律,当院长15年从未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和家人看过病查过体。有一年,他的妻子生病只能一人去医院,大年三十了还边输液边带女儿,他忙于卫生院工作全然顾不上这娘俩儿。王金鉴生前没有让家人沾上光,去世后,还给家人留下了9万多元的医药费债务。
住院期间,王金鉴曾不止一次和妻子说,“我这辈子对工作尽心尽力,无怨无悔,这辈子值了,只是对闺女有亏欠,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他临终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看着女儿顺利去读大学,只是女儿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他已经“走了”。(大众网-山东24小时记者 孙杰)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毛德勋
记者从11日召开的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获悉: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2016年回国43.25万人,十八大以来5年回国人数占到70%。[详细]
2015年10月,王小姐与朋友到澳大利亚自驾游,不料途中遭遇车祸,王小姐不幸遇难。在多次协商赔偿事宜未果后,王小姐父母将朱某诉至法院,提出了包括死亡赔偿金、交通费、丧葬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直系亲属心理创伤治疗费等在内共计128万余元的赔偿请求。[详细]
“我真的万万没有想到,李达康能成为网红。吴刚(左)饰演李达康 编剧周梅森曾夸赞吴刚的演技,并直言要写篇《论吴刚的表演艺术》的文章。[详细]
4月13日上午9时55分左右,茂名石化乙烯厂区化工分部成品车间库房着火。经过消防官兵的全力扑救,茂名石化乙烯厂区着火库房明火已于14时20分完全扑灭。[详细]
据日媒报道,首次日美经济对话预定将于本月18日举行。为此,美国政府在事先磋商中不断向日本政府提出开展双边贸易谈判的要求。据悉,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和美国副总统彭斯将出席初次对话,就今后要处理的具体议题交换意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