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解西伟
10月13日,即将完工的港珠澳大桥屹立在碧波万顷的海面上。湛蓝的天空下,浩渺的伶仃洋上,大桥如巨龙出水,栩栩如生。
3个月前,港珠澳大桥建设传来捷报:大桥海底隧道贯通,这标志着大桥主体工程完成。来自全国各地的桥梁建设者,在7年多的时间里,用智慧与汗水换来了卧龙海中相会。他们用一滴滴汗水筑起港珠澳大桥的“神经”和“血脉”。正是他们的心血和付出,使港珠澳大桥成为有灵魂、有魅力的超级工程。
近日,《工人日报》记者再次走进这个超级工程现场,探访这里的建设者。
10月13日正午过后,港珠澳大桥交通工程弱电专业工程师王强从钢箱梁施工扶梯攀爬上桥面,又登上了灯具安装直臂高空作业车。
随着升降平台的抬高,波澜壮阔的大海和雄伟壮丽的港珠澳大桥慢慢展现在眼前,一阵清凉的海风穿过王强被汗水浸湿了的工装,他长舒了一口气。
“由于前期工作界面的限制,交通工程大部分工作量积压在了近两个月,面对年底具备开通条件的要求,弱电专业面临工期紧张、任务繁重等不利因素。”王强告诉《工人日报》记者,通过科学组织抢工,刚检查的钢箱梁内,各专业工作已完成90%。
王强要对灯杆上的雾灯和LED灯安装工艺进行检查和确认。“绝不能因为抢工期而影响施工质量。”这是王强作为弱电负责人对所负责专业的硬性要求。
随着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贯通,岛隧工程只剩下东、西人工岛上建筑和隧道铺装、内装施工,大桥建设者们正在为实现今年年底具备通车条件而奋斗。
作为世界级的超级工程,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体现了“6个最”: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
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备,在多个领域填补了我国行业标准的空白,形成了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准”。
大桥的主体工程集桥、岛、隧于一体,面临诸多世界级技术挑战,包括海中快速成岛、隧道基础处理与沉降控制、隧道管节沉放对接、水下结构止水、交通工程系统集成等。其中,大桥海底隧道也是我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堪称港珠澳大桥“最难啃的骨头”。
2011年5月15日,于伶仃洋的万顷碧波之中,建设者们打设了西人工岛首个钢圆筒。从第一个钢圆筒的成功打设,到2011年12月7日东人工岛最后一个钢圆筒振沉完毕,两个长约625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人工岛,仅用207天就完成了岛体成岛。
相比东、西人工岛,岛隧工程沉管隧道的建设则更为复杂。沉管隧道长约6.7公里,其中海底部分约5664米,是我国首条于外海建设的超大型沉管隧道,由33节巨型沉管和1个合龙段最终接头组成,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
2017年5月上旬,港珠澳大桥迎来海底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安装。“最让我们自豪的,是我们浇筑的100万立方米混凝土,没有出现一条裂缝。”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三工区一分区项目副经理张洪感慨地说:“我们做了世界上唯一一条不漏水的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桥的完美收官是建设者对十九大最好的献礼。”港珠澳大桥交通工程项目经理蔡俊福期待十九大能够绘出中国未来五年的蓝图。
“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下一个五年,我还想参与国家超级工程的建设,继续作贡献。”蔡俊福如是说。
港珠澳大桥岛隊项目部副经理郭威关注了十九大微信公众号。郭威相信,未来的中国,不管是建筑建设、经济发展,还是人民的生活,都会越来越好。
“十九大是一面旗帜,也是一座灯塔,为劳动者指明了奋斗、砥砺前行的方向。”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程管理部副主管洪一栋也对未来充满信心,“下一个五年,我将继续发挥港珠澳大桥不怕苦不怕累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记者 刘友婷 通讯员 禹新)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