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创业]阳光大姐数十名技师拿到政府津贴 [积极入党]在总书记面前"咨询"入党的打工妹党龄一年了 [脱贫致富]朱村致富新门路真不少 [传统文化]孔子礼仪文化学校校长很忙 [农业转型]山东农业转型升级"搭上"了国家队 [微纪录片]十九大献词:高举伟大旗帜 实现伟大梦想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考察。2017年8月17日至9月13日,大众网记者历时一个月,重访习总书记走过的地方,寻访他牵挂的那些人和事,特别制作——《牵挂与嘱托——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为您讲述。
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是我省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这是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山东的回答铿锵有力。2016年,全省现行标准下151.2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年度战役首战告捷。按照计划,山东确定,将在2018年完成脱贫任务。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科院时指出,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开展食安山东建设,提出“建成全国食品最安全地区之一”目标,以现代农业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流程监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第一位的论断,洞悉0和1的基本规律,把繁复现象背后的本质讲述得殊为透彻:如果没有安全这个“1”,再多的发展成果也难免成为毫无意义的“0”。回望来路,山东从建国之初一穷二白的农业省,发展到全国举足轻重的工业大省,加速工业化之路,正是伴随着与安全生产隐忧和伤痛的斗争,以问题为导向,不断促进制度升级、理念升级,抓出安全生产新局面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总书记的的重要论述,将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道,上升到党和国家宝贵精神财富的层面,并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的重要定位、历史作用、核心特质和实践要求,尤其突出了沂蒙精神的时代性,进一步丰富了沂蒙精神的思想内涵。
放眼历史,东方古国来到了崭新的时代,冲出积贫积弱的泥淖,甩掉挨打挨饿的枷锁,犹如刚刚驶来的“复兴号”列车,奔跑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一个方阵的奔跑,需要一个统一而响亮的号子;千万个小梦想绘就的中国梦,需要一个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中国的呼唤。
“当时没顾虑太多,只想着配合消防员能救多少是多少!”回忆起一年多前的一幕,朱德贵十分谦虚。2016年1月26日,一段视频刷爆了网络。当天上午,在济南从事高空作业的农民工刘春明、娄长民、李世增、朱德贵,从起火大楼中奋勇救人。随后,泉城“蜘蛛侠”高空合力救人的故事在网上迅速传播,荣登“山东好人榜”,成为山东网友自己发掘的“网红”、“明星”。
沂蒙精神发源于沂蒙老区,长成于齐鲁大地,一脉传承的是党的宗旨、党的性质,根本体现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实的宗旨意识、坚强的党性修养、严格的组织观念、扎实的为民情怀、坚韧的责任担当、崇高的道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
济宁圣水峪镇官庄村乡村儒学讲堂教学点开了四年多了,61岁的陈守华是讲堂的常客,孝老爱亲的故事耳濡目染。2015年春节过后,为了照顾好80多岁的老母亲,他带着老母亲去了淄博,边打工边照顾。
“如果没有安全这个‘1’,再多的发展成果也难免成为毫无意义的‘0’……这说到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10月12日一大早拿到大众日报后,青岛福堉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詹佳玉认真研究了1个多小时,并在当晚召集两个项目工地的160多名工人和管理人员,共同学习关于安全生产的报道。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 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唱起那动人的歌谣……”9月17日,微山县微山岛镇西张阿村荷园里,又响起《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熟悉的歌声,唱歌的是西张阿村贫困户刘德华,一曲终了,游客掌声响起。
10月11日,记者几通电话打给德州临邑县魏家村种粮大户魏德东,均无人接听。2小时后,终于等到回电。“看到报纸了,我得把报纸好好保存起来。”老魏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报纸了,但这一次还是明显能感觉到他的兴奋。
习近平考察临沂
习近平考察金兰物流基地
习近平看望"老支前"
习近平夜访纺织企业
习近平考察曲阜孔府
习近平调研菏泽
习近平关注外来务工人员
习近平视察山东省农科院
让沂蒙精神融入生活、融入工作、融入党的建设、融入干事创业的全过程,跟随时代的脉搏一同跳动,伴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前进方向。
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的足迹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全面深化改革是他调研中最关注的主题之一。他在考察中的所见、所思,上升为一系列理念、政策,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新华社记者对京沪闽陕浙皖等地进行走访,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取得的重大突破振奋人心。创新创业者牢记总书记嘱托,积极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举国上下澎湃创新发展新动能。
这一庄严的承诺正在一步步实现——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调研中,多次提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确要求。新华社记者日前回访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地方,见证当地干部群众不负嘱托,努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壮美图景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