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新路、盖新楼、搞电商,朱村的致富新门路真不少

2017-11-23 19:58: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孙杰 刘琛

  编者按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他来到青岛、临沂、济宁、菏泽、济南等地,深入革命老区、企业、科研院所、文化机构等,考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

  来到山东,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是哪些人?关心的又是哪些事?四年过去了,山东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奋力走在前列,总书记牵挂和关心的人和事儿都怎么样了?山东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的工作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2017年8月17日至9月13日,大众网记者历时一个月,重访习总书记走过的地方,寻访总书记牵挂的人和事,推出《牵挂与嘱托——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系列报道,通过一部微纪录片和10个人物故事,记录山东四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小见大,以实事表真情。

   牵挂与嘱托——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①

修新路、盖新楼、搞电商,朱村的致富新门路真不少

  2017年8月17日中午,太阳照射在沂蒙大地上。一阵微风吹过,滚滚热浪便扑面而来。以往天一热,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的“老支前”王克昌老人就喜欢在屋外纳凉,今年夏天他却喜欢呆在家里。“这个空调是这两年刚装的,总书记来的时候还没有。”在他家里,王克昌笑着告诉大众网记者,习总书记视察四年来,朱村修新路、盖新楼,建起扶贫示范点、扶贫产业园,还搞起了电商,致富的新门路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2013年11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地处沂蒙老区的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看望83岁的“老支前”王克昌。 新华社记者谢环驰 摄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村,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并看望了朱村的“老支前”王克昌。看完了家里的基本生活设施,习总书记便拉着他进了“堂屋”。“坐下来后,总书记先问的就是新农合,接着又问现在社员的生活情况。”王克昌说,当时他的侄媳妇正在屋里编筐,总书记看到后,很关心地询问编筐的收入情况。“一个小筐价格是一块钱,一天一个人能编三四十个。”王克昌当时回答说。

  近年来,朱村新建了柳编加工车间,与柳编企业合作,集合村里柳编加工户到扶贫车间工作。这种由厂家给料加工的生产模式,不但能增加工户收入,而且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

航拍临沂朱村新变化。

  得益于这种致富的新门路,朱村的村民越过越好。虽然王克昌还住在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但崭新的柜式空调,以及不远处的电脑都在记录着这个家庭在不断与时代接轨。“现在生活好了,主食不是米就是面,我连煮鸡蛋都不愿意吃了……”王克昌笑着对记者说。

  作为革命年代的“老支前”,1948年淮海战役时,王克昌老人曾和村里20多位乡亲一起,将粮食、衣物等各种急需物资送上战场,为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习总书记的到来,也将老人埋在心底的这份记忆唤醒。“我跟总书记拉拉过程,他说那很好。”王克昌说,听他说完支前的经历后,习总书记便提到要“向井冈山学习、向沂蒙学习、向延安学习”。王克昌说,“我在电视上整天看总书记的讲话。”总书记便说“请您老批评指正”。

  距离总书记视察已经过去接近四年的时间,四年来,朱村建起了雨衣加工车间、衣服帽子加工车间、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500亩葡萄园、300亩梨园及冬桃园,并发展了香菇棚等林下经济。2015年,朱村还投资200万元,建起了新村委服务楼,开设了便民服务大厅,完善了各项基础设施,村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了。(大众网-山东24小时客户端记者 孙杰 刘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毛德勋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