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焊工到大学教师 “铁道人”一直在路上

现在,胡向赤退休工资是每月5000多元,虽然比不了一些高收入群体,但一想起“三十八块六”还是很知足的。”胡向赤回忆起当兵时从济南到潍坊,坐火车要“咣当”上4个小时,到北京则至少8个小时,上路必须带上干粮和水,车次还少,没有座位就一直要站到北京。

  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砥砺奋进,40年众志成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历史性巨变,令世界为之惊叹。即日起,大众网推出“四十年四十人”系列报道,聚焦改革开放40年来的山东,见证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盘点改革开放的风云人物,展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新亮点。

  “四十年四十人”系列报道(28) 

  从电焊工到大学教师 “铁道人”一直在路上

  1964年胡向赤小学照片,那年才13岁

  1977年上大学的胡向赤

  1979年胡向赤骑自行车郊游

  1980年10月青岛开会合影,第二排右五是胡向赤

  1981年单位会议发言留影

  1983年青岛开会合影,三排左三是胡向赤

  刚参加工作时与同事合影(后排左一是胡向赤)

  当年胡向赤参与设计的火车模型

  翻阅老照片,胡向赤感慨万千

  胡向赤当兵时的留影

  就是这一张在大明湖边的合影成了“结婚照”

  上世纪80年代标准的“西装照”

  谈起现在的生活,胡向赤感觉很幸福

  这张戎装彩照颇有当年的洗照片特色

  大众网记者 尹玉涛

  今年67岁的胡向赤,是山东职业学院的退休教师,也是省内外赫赫有名的“发明大王”,拥有40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60多项发明专利。参加工作40年,他一直没有离开过铁道系统,是个不折不扣的“铁道人”。10月25日下午,在胡向赤的家中,阳光透过淡黄色的窗帘斜射进来,像是在沙发上铺了薄薄的一层琥珀。在窗前翻开尘封的相册,40年的故事也在他的娓娓道来中慢慢成形,渐渐发酵。

  当过兵也干过电焊工,通过求学读书成为大学教师

  “1978年时,我都上班好几年了,当时的单位是济南铁路局济南车辆段技术室,岗位相当于助理工程师吧。”胡向赤一边翻阅照片一边说,他1951年出生于济南,小学就读于官扎营小学,当时官扎营只有这一个小学,后来分成了官扎营二小、三小,初中是在山东省实验中学上的,1968年学校暂停教学,刚上初二的他去就当兵了,“我的中学也停留在‘永远的初二三班’了。”

  1971年,在潍坊炮8师当了3年炮兵的胡向赤复员,分配到济南铁路局济南铁路段,电焊工、车辆钳工的经历让他的动手能力超强,为他日后成为“发明大王”打下了基础;团委干事的工作则让他喜欢上写作,退休后的他成为媒体的“特约记者”也便顺理成章。

  “我没想到能成为大学教师,知识真的改变了我的命运。”胡向赤有些激动地说,他1974年考上了上海铁道学院 (后更名为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普通班,1977年毕业分配到济南铁路局车辆段技术室,成为了一名工艺技术员。1983年,他到济南铁路局石臼所工作了一年多后,于1984年底回到济南铁路局职工学校铁道车辆教研室当老师,工作和生活都稳定下来的他慢慢变胖了,学校也在慢慢地发展壮大,由最初的铁路内部培训学校到济南铁路职工中专,再到济南铁道职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更名为山东职业学院至今。

  “1984年时,学校教职员工不到100人,学生还不到1000人。”胡向赤感慨地说,现在山东职业学院的教职员工已经有1000多人,学生人数早就超过了1万人,学校主校区也由解放桥迁到了经十东路上。

  刚结婚曾住在工棚里,现在每年到加拿大去看孩子

  1979年,28岁的胡向赤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结婚。

  “那时候我俩在大明湖前的一棵树前合了个影,就算是结婚照了。”胡向赤笑着说,现在说起这件事来,老伴还有些抱怨,说连一张正式的结婚相片都没有。“那时条件都很简陋,我还算不错的,接新娘时单位派了辆吉普车,这在当时就很风光了!”

  条件的简陋主要体现在住房上,胡向赤刚结婚时没有房子,就临时住在车辆段三个房子中间搭的一个工棚里,工棚临近火车道,火车一过,地动墙晃,桌子一会就落上一层灰。到了1982年,他真正住上了“房子”,举家搬到了中大槐树街,房子面积只有30多个平方。1988年,在学校先是挤了一阵单身宿舍,后来分到了一处50多平方的房子,再后来搬到历山东路72号 ,房子面积也增至60多个平方,在这里一直住到2016年。

  “原来房子小,你挤我我挤你的,感觉总有些住不大开。”胡向赤说,2016年他搬到新建小区——华阳新居,新房子的面积有166个平方,“这下好了,现在儿子一家人回来,两个孙子都有单独的房间了。”但是也有“幸福的烦恼”,因为儿子一家人都定居在加拿大,平时老两口住在这里,感觉房子“太大了”,打扫卫生也要费一番功夫。

  谈起儿子来,胡向赤颇为自豪,他的儿子在浙江大学读的本科,德国亚琛读的硕士,加拿大读的博士,而且一路都是保送,目前留在加拿大工作,并在那里结婚成家。每年休假期间,儿子就把胡向赤和老伴接到加拿大去团聚,开上房车去郊游,到魁北克去看满山的枫树红叶,去美加边界去看美丽的五大湖,一大家人尽享天伦之乐。

  曾领了十几年的38.6元,没想到高铁能跑这么快

  “对咱老百姓来说,最大的变化是生活变好了!”谈及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变化,胡向赤有一肚子的话。

  “我曾领了十几年的三十八块六!”胡向赤说,1971年5月参加工作,每月工资38.6元,直到1984年到学校当老师,涨到了40多元。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资突破1000元,“当时感觉很震撼!”

  现在,胡向赤退休工资是每月5000多元,虽然比不了一些高收入群体,但一想起“三十八块六”还是很知足的。他说,生活好了,不仅仅是吃穿好了、收入高了、房子大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有幸福感、满足感。

  胡向赤把这种幸福感也带到了国外。因为儿子去国外读书、工作的关系,他在欧洲、北美洲的多个国家游历过,“当时觉得国外的建筑水平、市容市貌、科技水平太厉害了,国内差距明显。”可现在再去看,发现要找高楼大厦、科技园区、著名企业、创新思维,哪里也没有国内随处可见、配套齐全。

  “我坐过国外的高铁,不比不知道,中国的高铁真是走在了世界前列!”在铁道系统工作了40年的胡向赤有浓浓的“铁道情结”,他写的论文、教的课程、设计的专利与铁道建设息息相关,对于中国铁道发展历程,他有最切身的体验。

  “1978年,火车平均时速也就35公里。”胡向赤说,那时国内物资匮乏,钢材奇缺,铁道建设进展缓慢,客车构造时速100公里,但跑起来也就是40-50公里,东北是平原跑得算快的,能接近100公里。

  “现在高铁运营速度是350公里/小时,济南到北京1小时40分钟,当天打个来回很轻松,这在1978年想都不敢想。”胡向赤回忆起当兵时从济南到潍坊,坐火车要“咣当”上4个小时,到北京则至少8个小时,上路必须带上干粮和水,车次还少,没有座位就一直要站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