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德州市政府规划建设鲁北粮油批发市场,要求剪子股派出所带头搬迁,搬至中国工商银行运河分理处临时办公。2003年,因鲁北粮油市场未建成改为居民区(即金谷园小区),剪子股街派出所迁至现金谷园小区内门市房。
编者按: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春风化雨,40年跨越腾飞。大众网德州频道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单位进行深入采访,结合史志资料,推出“改革德路——纪念德州市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策划,分“致敬”“献礼”“见证”等系列,聚焦40年来德州的改革实践,通过老照片、微视频、回忆录等形式,反映身边变化、命运转折、历史进步,讲述一个个反映德州40年发展变化的故事。
改革德路|德州最“老”派出所三次变迁 见证公安事业光辉岁月
大众网纪念德州市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之四
1953年4月,原德州市公安局(德县公安局)4个派出所合并为2个派出所,剪子股街派出所为第一派出所。
记者 翟岩 祁小丽 通讯员 骆守明
葡萄藤缠绕的长廊下,造型别致的石桌石凳整洁美观,菜园里的蔬菜长势旺盛。微风拂过,植物的清新气息便扑面而来。走进德州市德城区剪子股街派出所,崭新洁净的办公环境带着一丝温馨的气息。任谁都不会想到,这个派出所自1946年7月成立至今,见证了德州解放、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办公环境也一路变迁,从四合院到居民区门市房,再到如今独立的办公楼。
“1946年7月至1948年春,德州解放后,军事管制结束,重新组建了人民公安机关,成立了原市公安局,当时叫德县公安局。随着人民政府的建立,本市规划为四区,每区成立一个分局。”说起派出所的变迁,剪子股派出所所长付俊峰印象格外深刻,1948年春至1953年,市区成立四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设立一个派出所。1953年4月,市局四个派出所合并为两个派出所,剪子股派出所为第一派出所,主要负责城区人口与治安管理,第二派出所主要负责城外郊区。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剪子股街派出所改名为红星派出所,文革结束后,1984年,经市政府和原地区公安处批准,又将其正式改回为剪子股街派出所至今。
初建伊始,四合院内的派出所
“最初的派出所坐落在剪子股街的一处四合院内,北房5间,西房3间,东房3间,南房3间。”付俊峰面带沉思,细细数着当时的办公环境。
最初的剪子股街派出所,只有十几个正式民警,每日的任务就是“管街”。“走街串巷啊,人口统计啊,包括门市、摊贩的管理,都叫管街,虽然人不多,但是片区不大,流动人口少,双方都熟悉,工作开展也没压力。”付俊峰说,案件方面有专门的治安队负责。
上个世纪90年代,剪子股街派出所坐落在剪子股街的一处四合院内,北房5间,西房3间,东房3间,南房3间。
户籍民警不仅要负责人口登记,内勤大大小事务也全部负责。治安队同样由十几个人组成,尽管案件不多,但是除了案件调查,治安队还要负责夜间巡逻和安保工作,民警轮流值班,人手不够,民警经常需要连值。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88年前后,这时候开始出现了联防队员,也就是如今的协警。
提起办公环境,付俊峰深有感触。四合院内的派出所办公环境很差,房间不够,民警没有休息室,几个民警只能吃住都在一个房间,晚上累了就在办公桌睡。民警出警由自行车到摩托车,直到90年代初,派出所才有了第一辆警车。
90年代末,迁至金谷园小区门市房
1999年德州市政府规划建设鲁北粮油批发市场,要求剪子股派出所带头搬迁,搬至中国工商银行运河分理处临时办公。2003年后,因鲁北粮油市场未建成改为金谷园小区,剪子股街派出所又迁至金谷园小区内门市房。
1999年,德州市政府规划建设鲁北粮油批发市场,要求剪子股派出所带头搬迁,搬至中国工商银行运河分理处临时办公。
2003年,因鲁北粮油市场未建成改为居民区(即金谷园小区),剪子股街派出所迁至现金谷园小区内门市房。
门市房分底上两层,共有16间房子,占地约600多平方米,办公条件也开始有所改善,三四个民警就可以分到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2005年前后,民警开始要求出警携带取证设备,所里配备了小摄像机。
2010年,付俊峰来到剪子股街派出所,一场大刀阔斧的改变也随之展开。
付俊峰将门市楼上下两层隔开,设办公区和办案区。楼下单独开辟询问室,负责接待来访市民;楼上的墙打通,民警开始有了独立的办公区。
同年,全国开始推广执法规范化建设。剪子股街派出所开始配备了DNA设备,民警统一配发了执法记录仪,出警扛着摄像机、画面传输不及时、画质不清晰的缺点得以改善。付俊峰对亲身经历的这次变革深有感触,办公条件改善了,民警有了充沛的精力工作,市民接待更加规范,业务办理也不用像之前只能在一个大窗口排长队。
2016年,派出所终于有了独立办公楼
2016年2月,根据市政府批示,原德州监狱驻武警中队营房改建为剪子股街派出所办公用房。
2016年2月6日,德州市领导作出批示将原德州监狱驻武警中队营房改建为德州市公安局剪子股街派出所办公用房。2017年6月,剪子股街派出所正式迁入办公。
剪子股街派出所迁至新址后还设置了综合服务室,职能划分更加细致
2017年6月,派出所迁至新址,进行全面升级打造,办公面积达到2300平方米,同时配备了单兵传输设备,职能进一步细化。
“2016年,公安系统进行改革,一般刑事案件开始由刑警队转交给派出所负责。治安队改称案件专业队,人员扩充到16人。”付俊峰告诉记者,这是一场由“量变”到“质变”的改革,民警的职能开始进一步扩大,不再“不出门”而是“各地跑”,办理各项案件。
迫于大环境的影响,以前的剪子股街派出所环境简陋,基础建筑不够完善,办公区和办案区不够分明,民警职能不够明确,市民办理业务也不方便。
历经三度变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个德州“最老”派出所在牢记历史使命的同时完成了自身的“蝶变”。现如今,走进剪子股街派出所,旧貌换新颜,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尽收眼底。绿意盎然的葡萄藤,青翠新鲜的蔬菜,一草一木风景宜人;剪子股街派出所的民警终于有了自己的休息室,有了属于自己独立的床,也更有充沛的精力投身基层警务工作。
派出所迁至新址后还设置了综合服务室,职能划分更加细致,市民办理业务能够清楚找到相关窗口。
付俊峰说,这是一场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办理业务的窗口多了,民警服务好了,市民也更加方便了。
焕然一新的面貌,体贴细致的服务,随着改革开放40年,像剪子股街派出所一样的无数个派出所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览室、民警之家、警营文化长廊及备勤室,全力为民警提供舒适、规范、有序的工作生活环境。勤务指挥室,集指挥调度、警情研判、视频巡查、警务编排及执法勤务监督“五大功能” 于一体,划分为指挥调度和合成作战区间,实行“情报指令勤务”合成运作模式。
“时光荏苒,改变的是公安民警办案的桌椅板凳、技术装备,不变的是每一位公安民警的敬业精神和守护人民的决心,以及对警察职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付俊峰骄傲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