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李掖平: 让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新引擎
2018-03-06 20:30: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宗阳
大众网北京3月6日讯(特派记者 王宗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掖平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竞争开始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文化的竞争。她建议,要大力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助力县域发展转型升级,打造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李掖平。
李掖平在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时说,先进的县域文化,能使人们超越自身物质利益的羁绊,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净化人的心灵,调节和规范人的行为,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目标。在县域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全面实施中,如何挖掘县域地区的文化元素、推动县域文化繁荣、激活当地发展活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县域文化产业的探索发展过程中,我国很多省份和地区因地制宜,锐意创新,创造了文化旅游、民俗文化、名人文化、传统书画、工艺品制造等多种模式,涌现出山东曲阜“三孔文化产业”、苏古镇周庄水乡文化旅游产业、杭州西湖九溪龙井茶园休闲品茗茶文化产业、江西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县域或城镇文化产业典型。
李掖平说,我国很多省份的县域文化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面临着基础薄弱、总量不大、动力不强、创新不足等问题。目前,只有少数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县域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特色文化产业的种类偏少,特别是以影视传媒、广告设计、休闲娱乐等现代色彩的产业种类较少,很多县市“千城一面”,把本地的文化产业过度集中在文化旅游、民间工艺等方面,撞车、雷同现象层出不穷。此外,很多县市定位不准,特色不突出、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产业化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弱,在做强做大、开拓市场方面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李掖平建议,有关部门要深刻把握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提高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自觉性,为其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各县区要摸清家底,找到自己最具代表性的亮点,把握自家的“拳头”产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不能“高大全”,而是要“小而美”“小而专”,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往往存在基础设施薄弱、资源短缺、人才匮乏等问题。李掖平认为,一方面,政府需集中力量打造县域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另一方面,需要引入现代产业方式,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努力打造发展融资平台,加强多行业多业态融合,不断培育壮大民营企业,积极探索适合本县实际的特色文化“租”“借”“聘”“带”等各种方法,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实现智力逆向流动,让城市的高端人才、专家学者参与到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