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报记者 赵星灿 本报通讯员 尤明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坐落于泗水之畔的泗水县,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2012年底,一批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在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试点开设了“乡村儒学讲堂”,为村民讲授儒家文化,滋润乡村,教化群众。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乡村儒学现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
圣人故乡唤起学者责任担当
2007年,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北京召开首届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会后,王殿卿、牟钟鉴、丁冠之等海内外二十余位儒学专家学者,共同倡议在圣人孔子故里创建一所致力于儒学研究传播的社会机构,取名为尼山圣源书院。2008年10月,在距离孔子诞生地夫子洞村不足八百米的泗水县北东野村,书院正式挂牌成立,随之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三十余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荟集起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形成了阵容强大的高端学术团队,先后举办了3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二十多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迅速成为全国性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基地。
2012年末,书院专家在对孔子诞生地夫子洞附近的北东野村、夫子洞村、周家庄等几个村子调研时发现,圣人故里周边的状况让他们揪心:有的人家,老人居住的房屋是家庭中最差的;有的人连每年几十元的新农合费用,都不愿替父母缴纳。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因为儿子不赡养,还要下地干农活,有一次竟然晕倒在田里,直到第二天才被人发现。还有一位农村媳妇,因婆媳关系不合,竟然当街打了婆婆几巴掌。附近村落中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在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孔子故里,竟也出现这种情况,学者们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乡村曾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传统文化的蓄水池,但近代以来,维系乡村伦理和亲情的教化体系几乎殆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借鉴传统社教形式,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倡树文明新风,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那么,乡村文明如何重建?尼山圣源书院的学者们,决心从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开始探索。他们认为,光建书院还不够,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历史典籍、象牙塔里和学术研讨中,必须以书院为平台,把儒学经典、优秀传统文化送到村里,送到村民家里,种到人们心里,于是在村里开办儒学讲堂、重建乡村儒学的想法出现了。
儒学讲堂受到村民欢迎
2013年1月16日,主要面向北东野村民的第一堂乡村儒学,在尼山圣源书院开讲。
讲课前,在书院里等待的几位专家心里没底儿,多少人能来听课?计划每两周一次的课,能有多少人坚持?据圣水峪镇党委宣传委员颜磊回忆,“当时好多人都在心里嘀咕,村民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甚至还有些村民不识字,即便是来这听课了,能听得懂吗?”
颜磊说,最初将村民动员进课堂来听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乡亲问,来上课收费吗?教材收费吗等等问题。村支书为了召集乡亲们都来这里听课,动用大喇叭喊,甚至一家一户去叫人。“当时我们为了鼓励乡亲们走进讲堂,刚开始的几期,还用发放物品的形式吸引村民来参加讲堂。”
让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让有烟瘾的村民在不能吸烟的讲堂中坐上一上午,真的非常不容易。有一次,一位村民吸完烟,随手就把烟头扔到地上。一名志愿者看到后,走到村民身旁,弯腰把地上的烟头捡起来。这位村民又吸完一支烟,正准备扔烟头的时候,志愿者又走了过来,对这位村民说道,“扔到我的手里吧”。这位村民也感觉到不好意思,把熄灭的烟头放到了自己的口袋中,在以后的讲堂上,再也没有见过他吸烟。
讲堂中很快坐满了村民。从当初的数十人到现如今的一两百人,听课的范围也开始从一个村子逐渐辐射到周边的几个村庄。村民来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把课讲到他们心坎上。面对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讲堂上学者们采取故事化、生活化、互动化的授课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村民讲授儒学经典。他们需要平易近人的语言,他们需要生动活泼的道理,他们需要深入浅出的引导,一旦听不懂,下次就不会来了。为此,专家学者们从人们普遍关心的孝道开始,不讲道理讲故事,不讲理论讲身边。果然,头一次讲孝道就有不少村民感动得掉泪,几场孝道课下来,村民们反响热烈、反应良好,纷纷相互告知,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了。一些原来不是很关爱公婆的媳妇,也抱着孩子来了,不管怎样,她们还是真心希望,孩子长大了能关爱自己。
乡村重启圣地儒韵民风
在讲授孝道取得良好开局之后,专家们开始引入礼仪教育,讲授《论语》《弟子规》等经典。《弟子规》在近年来的传统文化热中备受重视,主要教孩童与年轻人孝道、礼仪和人生修为,也是所有年龄层次的人们必要的行为规范。通过讲课,乡亲们对《弟子规》中的人生道理、传统礼仪产生了浓厚兴趣。课堂邀请礼仪专家们来给村民演示成童礼、开笔礼、冠礼、婚礼等儒家生活礼仪,并在课堂上教导乡亲们互行礼仪。每次开课前,全体师生向孔子画像行拜师礼,青少年给在座的长辈们行敬长礼,父老乡亲们在儒风浓郁的课堂上,沐浴着礼让之风。
满腹经纶的讲师为缩短与村民的距离,经常走街串户,与村民闲聊家常,主动帮助困难人群,以真诚感染和吸引着朴实的父老乡亲。据颜磊介绍,专家赵法生每次讲完课都要到村民家里坐坐,遇到人家干什么,他就帮着干,人家让吃饭就吃。有时候热情的老乡端上一杯水,虽然杯子有些茶垢,怕老乡们觉得见外,他端起杯子就喝。在讲授中,最年轻的一位是张颖欣。她每次去村里讲课前,都会从衣橱中找出一件最简单、最朴素的衣服穿上,她经常说,“如果穿着太花哨、艳丽,非常容易让老乡们产生疏远感。”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村民们看待学者们的眼光变了——从最初的新鲜与怀疑,到亲近与信任,现在村民看到这些讲师们,都会很热情地上前打招呼。“通过一段时间的授课,村民们对《弟子规》开始产生浓厚兴趣。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虽然腿脚不太方便,但她依然坚持每堂课都来参加。她从来没有上过学,也不认识字,但神奇的将《弟子规》的开头几句都背了下来。还有不少村里的老人,都带着孙子孙女来听课,甚至有的老人还要多拿一本教材,送给在城里上学的孙子孙女们。”颜磊说道,“在讲堂开设半年后,为了考察村民学习效果,组织了一次背诵大赛。开始担心村民愿不愿意参与,没想到村民们的热情非常高涨。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村民们纷纷放下锄头来到讲堂,整个讲堂里座满了村民,还有不少站着的。参加比赛的人,下至四岁儿童,上至耄耋老人纷纷主动上台背诵,使得结束时间一再推迟。”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乡村儒学讲堂”以其独特的魅力,滋养着乡亲们朴实、美丽的心灵,村民的家风教化、一言一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说到最近几年的变化,泗水县圣水峪镇椿树沟村73岁的单良怀最有发言权,他乐呵呵的告诉记者,“变化大着呢!原来婆媳关系非常不好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在都是孝敬老人的风气了,就连在村里晒点花生什么的,根本就没人拿。”现在的单良怀还想报名去当讲师,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官庄村的村支部书记汤金金告诉记者,“乡村儒学讲堂”完全改变了村子的风气。原先婆媳关系不和是村里的家常便饭,还常常有人在村里“骂街”,甚至有的儿媳妇居然当众打婆婆耳光;自从乡亲们来到这个讲堂后,这样的现象已经不存在了。那位曾当众打婆婆耳光的村民,尽管她不好意思坐在前面,始终坐到最后面,而且都不怎么抬头。但经过学习,她确实转变了,去年春节竟然给婆婆买了一件新衣服。还有一位乡亲在雨季到来之前,忙着给他的老娘修房子,以前他才不管这些闲事呢。老人有三个儿子,说好每人每年给她200元赡养费,老二从来不给,反而埋怨她偏向大哥和三弟,但去年春节前主动送来了200元赡养费,还请老人家回去过年。
家风的改善带动了村风的好转。邻里关系变好了,两个中年女子因为矛盾多年不说话,学习了儒学后,现在经常一起去赶集。酒后骂街的现象不翼而飞了,小偷小摸明显少了,最近几年来连一双袜子都没有少过。村里的卫生也大大改善,因为乱倒垃圾的少了,宁愿多走两步将垃圾扔到垃圾桶。
家风引领着村风,村风引领着世风。在开设乡村儒学讲堂的村庄里,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学习氛围渐渐取代了歪风陋习。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
“现如今,每当讲堂上课的时间,村民们都会从各处赶来,腿脚不方便的拄着拐棍,眼睛看不清的有村民帮忙领着道,扶老携幼步履坚定的情景让人感动。”颜磊说。显然,在乡亲们心中沉寂已久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人伦已然被唤醒。“现在的‘乡村儒学讲堂’虽然是以讲课为主,但还聘请县剧团、志愿演出团、老年大学艺术团等到课堂上表演《借婆婆》《背公公》等爱亲敬老节目,展播以爱亲人物为原型拍摄的微电影,让爱亲在乡亲们心里扎下根。还在每个村里的主干路上设立宣传栏,在墙上写上各种名言警句,村里的喇叭每天定时播放如《弟子规》等儒学教材。”颜磊说道。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存在于象牙塔里,也不能陈列在博物馆里,泗水县创造性的把乡村儒学讲堂设在村里,搬到村民家门口,搬到田间地头,把儒家经典故事化,用人们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娓娓道来,将村民身边的好人好事搬上讲台,用内容鲜活、形式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了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了乐于参与的渠道,真正接了地气,并将儒家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将儒家文化精髓融入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使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了“象牙塔”“图书馆”,重新回归作为根基的广大民众的生活中,优秀传统文化得以长期传承与发展。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提高文明素质,在身边实践中增强道德判断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500多年前的孔夫子曾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说话忠诚守信,做事厚道谨慎,即使到了野蛮落后之域也会畅通无阻。孔子开出的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基本道德价值,不仅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不仅是传统的,也是永恒的,并注定将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播撒在乡间的文化种子
在记者采访时,遇到了泗水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伟,基于在泗水县开设乡村儒学讲堂的想法,她建议《文化周末》记者考察了泗水城区儒孝文化系列主题公园,并介绍了将儒家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战略思路。她说,努力打造乡村游、儒学游,使儒家文化同乡村儒学讲堂一样,也能汇集八方游客。
采访期间,记者从村民朴实的语言中,领略到乡村悄然的变化。在这个孔子曾发出“逝者如斯夫”感叹的地方,乡村儒学讲堂的建设,正是因为与乡村实际的契合,与村民生活的息息相关,才重新激活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使人们在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熏陶中,自觉增进认同感和归属感。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明的有机结合,不仅是对儒家文化的再一次认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次涅槃。
乡村儒学讲堂如同一颗种子,种在了心里,慢慢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终有一天会成为一棵参天的大树。
①泗水兴儒公园中的孔子雕像。
②圣水峪镇椿树沟村“乡村儒学讲堂”。
③椿树沟村村民单良怀和乡亲们一起向记者讲述儒学讲堂给乡村带来的变化。
④“乡村儒学讲堂”的兴起,使人们更加注重亲情与关爱。官庄村村民汤金柱为了照看两岁的小女儿,年后没再出远门打工。
⑤虽然天气有些寒冷,仍然有不少市民在兴儒公园休闲聊天。⑥金庄镇北玉沟后村《弟子规》书简墙。⑦泗水滨公园中的巨型“泗水盛鼎”。■本报记者 赵星灿 摄影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吉林籍人才回乡就业创业-引凤归巢助力吉林振兴”系列活动启动8月7日,“吉林籍人才回乡就业创业-引凤归巢助力吉林振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吉深人才交流座谈会在长春举行。景俊海在座谈会上指出,进入新时代,我们正在以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幸福...[详细]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烧的决定(2015年5月29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18年5月31日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规的决定》修正。第二条本省...[详细]
记者5日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文物管理局获悉,零陵区大庆坪乡毛坪里村近日发现保存完好的清代古院落。据介绍,毛坪里村地处永州市零陵区西南部,以山地为主,古院落坐落在半山坡上,呈三纵两横排列,每栋民居多由天井、厢房、堂屋等组成封闭的四合院,整个院落共有3...[详细]
【八一建军节】公安边防部队坚守祖国边防线。驻守在中朝边境的延吉边防检查站官兵们来到了90岁革命老军人朴忠烈家中,聆听老军人讲述革命历史,向老人送去了子弟兵的深情厚谊。[详细]
俄罗斯上半年贸易顺差增长46.3%。新华社莫斯科8月7日电俄罗斯联邦海关署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俄罗斯贸易顺差为980亿美元,同比增长46.3%。[详细]
印尼自然灾害频发。一、地震7月29日,龙目岛北部发生里氏6.4级地震,引发该岛林贾尼火山滑坡,数百名游客被困山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