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光明日报·国学】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理论热点,目前,国内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队伍的建设滞后。目前队伍分别是由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儒学的学者组成的,其中能够兼通两者的学者很少,往往自说自话,一旦涉及两者深层关系问题,只能以宏大叙事来应对,缺乏学理上的阐释力。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今天,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研究,就需要培养一支学贯中西、功底深厚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研究队伍。
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要系统的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高校中不断得到加强,已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进入大学教材与课堂,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高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了充足的课时保障,各高校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教学与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的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队伍。这就为以儒学研究为背景的学者,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提出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恩格斯曾经强调读原著的重要性:“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儒学学者应该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这样才能走进马克思,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努力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相关理论问题的阐释力不足。
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要对儒学有深入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都是饱读儒家经典的人,有着深厚的国学背景和修养。最初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最初的自由主义者都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根底。他们与那些始终坚守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一样,深受儒学系统教育。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是从儒家文化出发来理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随着儒家于社会生活中逐渐式微,知识分子的传统文化学养也逐渐薄弱,其结果是原有的共同儒学基础的缺席,加之学科分科化的发展,致使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与分散于文史哲三个专业的国学学者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
很多时候,往往是批评马克思主义的人其实并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而批儒学的人也没有读过儒家经典。彼此的讨论常常不是对着根本的东西来,你讲你的,我讲我的,自言自语,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沟通的平台。如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讨论与研究之进展缓慢也就难以避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始终绕不开儒家思想这个大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着儒学的精华,如果我们不对儒学有深刻认知,那么就不能对“中国特色”作出准确的解读,而儒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底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建立在中国人对儒家文化认知与认同基础上的。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共中央党校许全兴教授认为:不了解中国文化,只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几条原理,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不可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只有既精通马克思主义,又精通中国历史文化,又懂得中国现实的人,才有可能将三者融合在一起,才有可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培养与建立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研究队伍,其着眼点应主要立足于学校教育平台,通过完整的学校国民教育体系来实现。中国周边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些地区与国家大多比较重视儒学教育,从1960年开始,韩国中小学和大学就已经把儒学教育列为一门必修课。1984年,新加坡把《儒家伦理》列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儒学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短板。目前,《论语》《孟子》《荀子》等一些儒家经典篇目选段仅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才能找到,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偏少,《论语》等重要儒学经典在高校也只是作为选修课,学生的国学知识相对贫乏,普遍缺乏儒学底蕴和人文精神。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专门从事儒学教学与研究的国学院。近年来,《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起的孟子、慈孝等国学系列公开课,旨在整合全国高校、地方政府等各种优势社会资源,普及儒学知识。2010年,山东大学将《国学经典研读》纳入大学新生必修课。2012年,一些专家在曲阜召开的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上,呼吁要恢复中华经典的系统学习,现代学校教育应吸纳儒学元素,将儒家思想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提出分阶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
2015年4月29日,山东师范大学等29所山东高校授牌建设“孔子学堂”,要使儒家文化回归大学校园,打造道德高地,“孔子学堂”是高校一个公益性社会教育基地,也是大学生亲近、体验、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以上诸多思路与做法对普及儒家文化都是有益的,对提高学生的儒学认知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人们接触更多的是一些儒学通俗化读本,对儒学的了解也仅限于表层,所掌握的儒学知识十分有限。杜维明先生曾经指出,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工作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关怀和研究。同样,从事儒学研究的必须要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如果我遇见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没有看过《四书》,那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同样,一个从事儒学研究的人,却不知道《共产党宣言》,对《资本论》一窍不通,这也是不行的。研读经典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功,而经典常常被曲解和误读,由于误读往往丢失了儒家中很多珍贵的情怀和常识,我们只有深入了解经典,才能弘扬原始儒学的真精神。进行儒学研究不能仅靠一般性的儒学知识的普及,它更需要熟悉儒学经典,有良好的经学基础和一定的文字学功底。因此,应加强对儒学经典的学习与研究,把对儒学经典的学习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从小学到中学,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与生动活泼的形式,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让儒学经典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让国人走近经典,更多的感知与熟悉经典。通过学校系统教育的平台,完成从小学、中学和大学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儒学基本常识的普及教育,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化儒学经典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增加儒学经典研读的内容,在国学研究生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增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内容,以问题为导向,打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学科之间的壁垒与界限,将学科群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学科建设的重心,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的研究平台,打造一支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研究队伍,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研究的理论创新。
(孔德永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 苏州警方近期侦破一起公安部督办的特大生产、销售假冒品牌化妆品案件,查获假冒化妆品8万余件,涉案金额1000余万元,揭开了微商代购化妆品以假乱真的套路。采访发现,微商“黑色代购”制售假冒伪劣品牌化妆品已然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详细]
第30批护航编队起航赴亚丁湾。(王松岐。[详细]
【八一建军节】公安边防部队坚守祖国边防线。驻守在中朝边境的延吉边防检查站官兵们来到了90岁革命老军人朴忠烈家中,聆听老军人讲述革命历史,向老人送去了子弟兵的深情厚谊。[详细]
8月6日从武汉市城管委获悉,到今年底,武汉市将初步做到建筑弃料不出区;到2020年底,建筑弃土和建筑弃料综合资源化利用率达60%。[详细]
日本广岛市8月6日迎来原子弹爆炸73周年的“核爆日”。一位73岁的核爆受害者称“因为我是最年轻的”,不惜长途跋涉,在海外的会议上呼吁批准禁核条约。[详细]
针对近期韩媒“华为将全数从美国撤出”的报道,华为6日给出公开回应称,华为在美国市场压根就没有业务,谈不上退出美国市场。据韩媒ETNews 6日报道,由于美国政府与议会连手封杀华为,华为日前决定全数裁撤美国的办公据点,退出美国市场,包括华为在美国的3处办公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