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新实践】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文明宜居穆李让村民“多活十年”

2018-05-29 09:0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徐德波

  编者按: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指明了方向,又指明了路径。 

  为积极宣传推进我省乡村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的经验做法,5月26日起,大众网推出“聚焦乡村振兴,打造齐鲁样板”专题报道,记者分赴17地市典型村庄实地采访,用精炼的文字和生动的镜头记录各地市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经验做法,深入报道各地村庄在乡村振兴路上经历的探索和取得的成就,多角度展示我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创新实践。 

  □大众网记者 徐德波

  【乡村振兴新实践(4)】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文明宜居穆李让村民“多活十年”

  一根竹签,红、黄、蓝、绿、黑、白、紫等各色的面团,在“曹州面塑”艺人揉、搓、拈、压、拍等连续的动作之下,很快就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品。雍容华贵的牡丹、笑态可掬的寿星、矫健腾飞的中国龙、惟妙惟肖的海宝……

  昔日里,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的面塑艺人们走街串巷只为养家糊口。如今,穆李村面塑远近闻名,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穆李村面塑文化艺术得到大力发扬,让村落更加文明宜居,穆李村走上了一条“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穆李村曹州面塑艺术馆,面塑艺人李震报向记者展示他的作品

面塑艺人穆建绪的作品——“团结互助,合作共赢”

  曹州面塑文化艺术:指尖上的非遗传承

  穆李村文化艺术底蕴深厚,曹州面塑艺术源远流长,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仅穆李村村民从事面塑制作的艺人达500余人,名人辈出,面塑艺人李芳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该村也被誉为“中国面塑第一村”。

  近年来,曹州面塑工艺品以其造型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而备受人们喜爱,价格一再攀升。穆李村面塑艺人穆绪建说:“别小看凭借这一根竹签、一团面生活的面塑艺人,一般的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较好的年收入在40万元以上。作品出口到国外,一件卖上一、二百美元很正常。”

  穆李村里不乏已经从事几十年面塑艺术的“老人”,同样也有不少技艺精湛的的面塑青年,李震报就是其中一位。李震报从小就在村里接受面塑艺术的熏陶,2007年毕业于菏泽学院美术系,在教育局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将面塑艺术带进了学校课堂,近十年的时间里,有2000余名学生上过他的“面塑课”。

  “只要你想学,我们村里的人都可以教你,不论你来自哪里。”今年已经54岁的第五代曹州面塑传承人陈素景介绍,她从20岁开始和自己的公公学习面塑,她们家面塑已经传了7代人,她教过来自全国各地的徒弟将近500人。曹州面塑老艺人的不藏私,使曹州面塑这一古老的“指尖艺术”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不仅如此,2008年,曹州面塑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后,当地教育部门主动承担起了传承与发扬的社会责任,牡丹区二十一中学、实验中学、马岭岗镇中小学等20多所学校都设立了“面塑”课,聘请当地面塑艺人为老师和同学们传授面塑艺术。以穆李村为依托,辐射带动马岭岗、吕陵等周边乡镇2000余人从事面塑艺术,凭借传授面塑技艺和出售面塑作品兴家立业,年总收入过千万元。

  以特色面塑文化带动采摘,穆李村走向乡村旅游振兴

  穆李村以曹州面塑文化艺术为基础,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特色采摘旅游。以苹果为主,梨、桃、冬枣等采摘为辅的特色旅游,让穆李村成为了假期、周末度假的好去处,每逢节假日到村里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村民收入节节攀升。

  1984年,穆李村从陕西老果区引进了第一批红富士、黄金帅等优质苹果品种,全村开始发展果树种植,一直延续至今。“现如今,穆李苹果已经成为品牌,价格普遍要高于市场价格。”穆李村老果农李传进告诉大众网记者,他种了两亩苹果树和一亩梨树,仅果树这一项,纯收入就在3万元以上。

穆李村老果农李传进在他种的果园里向记者展示即将成熟的桃子

  2007年,在穆李村党支部书记李建林的带领下,全村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采摘旅游。全村1700亩耕地,果树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以村里的特色面塑为基础,吸引周边乃至全国的游客,从2007年开始,逐步建立了专门采摘的果园,直到现在,大部分果园都成了采摘园。”李建林对记者说,经过十多年的大力发展,曹州面塑和采摘旅游都成了穆李村的特色之一,目前,穆李村年接待游客量达4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00余万元。

  宜居文明,让穆李人“多活十年”

  置身于穆李村中,眼前整齐的二层楼房、规划整洁的街道、葱郁的树木,特色果园排成行,餐厅客栈一条龙,很难想象这里是一个北方的村落。穆李村不仅环境优美、宜居,在良好村风的引导下,文明村落呼之欲出。

穆李村规划整齐的街道面貌

  “1995年,我开始担任村支书,当时村里成立了议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内容包含从生活到生产的各个方面。”李建林说,“村规民约的其中一项规定了宅基地的划分和村民建房的标准,大家都按照标准来建房,谁也不攀比,所以现在看村里的房子都是整整齐齐,道路和两边的绿化树木规划也很科学。”

  “我儿媳妇叫楚雪梅,嫁过来十年了,从来没有跟我顶过一次嘴,每次做好饭都是把好的留给我吃,能有这么一个儿媳妇,我很高兴。”已经72岁的穆李村村民李芳宇告诉大众网记者,有一次因为忙着收苹果,他摔伤了脚,没有办法下床,楚雪梅一直细心照顾,不嫌脏不说累,直到他能下床走路。

  楚雪梅只是其中一个,在穆李村,像这样的好媳妇比比皆是。在村规民约的引导下,穆李村形成了良好的民风,邻里团结互助,家庭敬老爱幼,村里涌现了一批好媳妇、好婆婆。

  李建林介绍,穆李村基础旅游文化设施已经逐步完善,群众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多媒体演示厅、游乐中心、面塑展览馆等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同时,垂钓、采摘、面塑、农家乐、武术表演、地方民俗文艺演出、生态农业观光等乡村特色不断丰富穆李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外延。

  “有人曾说,住在我们村,至少能多活十年。”李建林说,仅东穆李一个自然村,健在的90岁以上高龄的老人就有近10位之多,文明宜居的环境,让村民生活更加愉悦,身体更加健康长寿。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石慧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