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6】蒙山深处夫妻俩的绿色梦 让所有人都吃上绿色食品

2018-02-09 12:08: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韦辉

  编者按:

  2018年是大众网连续第九年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2月9日起,大众网临沂站在全平台同步开启“俯身基层感悟温暖—2018年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在年味中寻找新闻的味道,在行走中感受基层的变迁与脉动,以生动鲜活的形式,记录新时代下最基层、最一线、最真实的故事,写出一批有泥土味、接地气的新闻,还原沂蒙大地多姿多彩的幸福和感动。

  我们将通过图文、短视频等融媒体报道方式,在大众网、大众网临沂站、大众论坛、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山东手机报、@临沂大众网新浪官方微博、临沂大众网官方微信全平台推出报道。期待您的关注!

  新春走基层【6】蒙山深处夫妻俩的绿色梦 让所有人都吃上绿色食品

  时间:2018年2月9日 

  地点:临沂市费县费城街道新石沟村 

  记者:韦辉 

  

  张云超(右)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他将自己生产的杂粮煎饼、小米、花生等绿色产品带到了市区的年货大集上展销

  在临沂蒙山深处,有一对年轻夫妻,他们有个共同的梦想就是种地。这对于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人来说,算不上啥稀罕事。可是这夫妻俩种地的想法不简单,他们想让周围人都能吃上他们种出来的粮食,也想带着乡亲们一起种粮食给城里人吃。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种的地和别人种地长出来的庄稼不一样。

  

  张云超的妻子李公珍正在玉米地里除草,后面的那个老人是他们花钱雇来的村里的贫困老人

  受有毒食品刺激 小伙卖掉两千只鸡去种地

  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中学毕业一下了学,都像打开鸟笼的鸽子一样,四处飞散,恨不得能飞多远飞多远,都想远离“牵绊”了自己十几年的家乡,到外面的世界看看。

  42岁的张云超来自蒙山深处最普通的农家,上世纪90年代初,当身边的伙伴们一个个都离开家乡,去外地当起了时髦的“打工仔”时,张云超却一点也不羡慕,他舍不得离开祖祖辈辈留下的那一亩三分地。

  可是在家种地除了能解决温饱以外,几乎不挣钱,张云超搞起了养殖场,二十多年来,他养过猪、鹅、鸡,挣了点钱,在村里也算得上是个有点头脑的人。

  2015年春,镇上组织各村“有为青年”去青岛参加农业培训,培训课上张云超了解到,原来种了几十年的地,生产出来的粮食还不“安全”,有的竟然还是“有毒食品”,这对他触动很大。种庄稼施化肥、打农药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怎么就成了生产“有毒食品”了呢?!

  尤其是听说有的地方村民种菜会分两块地,一块菜地打农药自己不吃卖向市场,另一块菜地不打农药留着自己吃后,张云超又气愤又自责,自己家里种花生不分内外,哪怕是自己吃的也都是一样打农药的呀!这不成了自己害自己了吗?

  “不行!我要种地!我要种出绿色、有机的粮食来!”

  青岛培训回来后,张云超就把养殖场的两千多只鸡处理掉,厂房也租了出去,他要专心种植绿色有机庄稼。那时的张云超还分不清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到底有啥区别,在他心中,只要不打农药、不上化肥都是有机都是绿色。

  现在张云超有点不好意思了,他说,自己的产品只能算是绿色食品,远远达不到有机食品的标准。

  第一年,张云超种了一亩半花生,两亩玉米,利用培训学来的知识,他不打除草剂,不用化学农药,少量用化肥,施肥以农家土杂肥为主,农药也全部使用生物农药。

  结果可想而知,地里长满了荒草,玉米棒子上也都是虫眼,以致于运到市场的时候,市民都觉得卖相太差不买账。最关键的是,这种种地法,产量直接下降了三分之一,以前种花生亩产800斤,现在只有500斤。

  但这些对于张云超来说都不重要,他觉得,经验的积累比多打几百斤粮食重要的多。  

  逢人就送玉米加微信 他们手机有3千多的城里人

  “来来,尝一块我们自己用绿色粮食烙的煎饼!”2月2日上午,张云超夫妇带着自家产的花生、煎饼、玉米面等来到临沂市区的年货大集上展示。一有人走近,妻子李公珍就拿起一摞煎饼告诉对方,这是她自己手工烙出来的绿色煎饼,不管买不买,她都撕下一块塞到对方手里,热情的让人不忍心拒绝。

  李公珍说,受丈夫的影响,她也像着了魔一样,一心想做好绿色食品产业,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种的是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是绿色食品,可以放心食用。

  “小米多钱一斤?”

  “八块”

  “这么贵,比超市还贵”

  “这是我们山上种的小米,刚磨出来,你摸摸还热乎来”

  一问一答中,李公珍一个劲地给市民说她卖的是绿色产品,自己种出来的,没打农药,可以放心吃。

  张云超说,在卖绿色产品时,很多市民不买账,觉得从地里种出来的农产品拿到市场卖,省去了中间环节,应该便宜才对啊,但实际上要贵不少。

 

  临近春节了,用杂粮烙出来的煎饼很受欢迎,李公珍最近忙着烙煎饼

  “绿色产品一个是好吃,一个是产量低,成本高不少”张云超说,他种的玉米,用土杂肥吃起来就有玉米味,一般用化肥种出来的玉米就没有玉米味,这是他认为绿色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最大的区别。但现实情况是,第一年,张云超拉着新鲜的糯玉米棒子上街卖,一般的棒子一元一个,他卖两元一个。由于不打化学农药,他的棒子被虫子咬了,上面有虫眼,直接导致卖相不好,加上价格又贵,买的自然少。拉着六七千个棒子,赶了好几个大集下来只卖出去五六百个,剩下的再不卖出去就干巴了,他只好低价批发给商贩。

  “自己种的农产品,不打化学农药、使用土杂肥,为什么就卖不出去呢?”

  经过反思和考察,张云超明白了,之所以不被市场认可,是因为绿色产品市场太混乱了,鱼龙混杂,消费者不信任他们,这才是症结所在!

  怎么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呢?张云超和媳妇一商量,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送!免费送!“先让他们试吃,觉得我的产品好了才有可能买”。但是,张云超明白,免费送也不能什么人都送,要选准目标和方向,有针对性的送出去才能收到想要的效果。他想到了“城市包围农村”的“战略布局”,那就是送给城里人!

  于是,从第二年开始,张云超和媳妇俩人买来了智能手机,学会了使用微信。进城推销绿色农产品的时候,能卖就卖,不能卖就送,有人过来问一句,加个微信就送个鲜棒子。

  2017年,张云超为了打开城市市场,在临沂市区开了一家绿色食品直销店。借助这个店铺,他们结交了一大帮城里人,手机里的朋友圈也迅速“爆棚”,张云超微信好友有一千多人,他妻子李公珍微信好友达两千多人。有的人去外地后也常和他们联系,鲜玉米下来后,为了推广绿色产品,张云超就给这些朋友免费邮寄过去尝尝,光去年就送了两三千个玉米棒子。发往全国各地都有,包括北京、济南、青岛、杭州等大城市。“只要尝过我的产品,再吃一般的就比较出来了”张云超很自信,他靠着试吃和口耳相传一定能打开市场。

  除了朋友圈宣传推广外,山东省委宣传部派驻费城街道新石沟村第一书记唐焕亮来到后,开展精准扶贫,让张云超带头引领贫困户也走绿色种植之路,还帮着张云超搞起了电商,做大做强千岭合作社,张云超觉得可以大干一场了。

  2017年,张云超又承包了十几亩地,除了自己种植绿色玉米、花生外,还回收贫困村民用他的法子种出来的玉米。下一步,他心里酝酿着更大的计划。

  

  张云超在手机农家土杂肥,他说之所以现在种出的粮食没有了粮食味,很大程度上是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

  搞绿色农产品的信心与迷茫

  根据目前的情况,张云超两口子觉得,他们拼了命也就能种个几十亩地,但是他两口子的梦想是让所有人都能吃上绿色食品。要实现这个梦想,要么自己多种地,要么让别人给自己种地。

  第一条路走不通,张云超盘算着让村里人都跟着他种地,他高价回收绿色农产品,这样既能保证了绿色产品的产量也能带动贫困村民增收致富。为了保证质量,今年,张云超准备让愿意跟着他种地的农民都在田间地头装上摄像头,从种到收都可以全程监控,实现产品追溯。而且,不仅他能监控到,所有消费者都可以登录系统在手机上实现即时查看。

  采访中,张云超坦言,普通种地没有挣钱的,但是搞绿色农业一定有市场,一定能赚钱。只是赚钱的前提是,要打开市场,这也是他两口子不停送玉米加好友的动力所在了。

  张云超盘算着,等打开了市场,收购的绿色产品越来越多,就开个绿色食品加工厂,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走品牌发展道路。目前,他能做的深加工就是把玉米磨成面,把粮食烙成煎饼,把花生榨成花生油。不过都是小打小闹,成不了规模。

  在推广绿色产品的路上,张云超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尤其是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剩不下几个钱时,张云超内心时常会萌生进退两难的念头。继续的话,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太多代价,退出的话更难,用他的话说,毕竟手机里存着三千多人的信息,其中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做绿色食品的,一旦退出,这三年就白干了,而且不干绿色农业,自己也会觉得精神上就垮了。

  谈及未来,张云超有很多想法,如果能有资金帮扶,他想成立个绿色食品深加工厂,也可以把工厂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他想发展电商,线下线上两条腿走路;他想面向城里人开展“乡下一分田业务”,为城里人免费提供菜地,邀请他们来种田;他还想把产品打入大城市,进军济南、青岛,让所有人都能吃上绿色食品......

  绿色农业在中国推行也没几年,张云超觉得现在入手正是大好时机,他坚信,“做绿色农业一定有前途,一定能挣钱”,至于何时被认可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高娜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