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从泰山之巅到酷寒极地 南极科考泰安第一人

2018-03-22 19:31: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付莹 邵蕊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春天是新年的开始,也是奋斗的开始。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惟有奋斗能留下深深的印记,惟有奋斗者能永葆青春的朝气。  

  大众网自今日起开设《新时代 我奋斗 我幸福》专栏,调动山东17市地方站的力量,共同发掘和记录那些在新时代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人们,通过他们的奋斗故事,奋斗历程展示新时代奋斗者的新风貌、新作为,展示山东努力走在前列、由大到强、全面求强的奋斗过程,展示山东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感人事迹。 

  春风浩荡春潮涌,鼓帆远航正当时。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这个改革开放的春天里,让我们共同饱蘸激情与汗水,奋力书写解放思想走在前列的壮美诗篇! 

  大众网泰安3月22日讯(记者 付莹 邵蕊)赵勇,泰山气象站副站长,泰安气象系统远征南极第一人。2016年底,赵勇在全国脱颖而出,通过了赴南极工作的政审、体检、心理测试等多种考核,成功入选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远征南极中山站。

  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全员合影。(赵勇 供图)

  极地酷寒、大风冰崩的南极,最低气温可达零下89.2℃。到底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从泰山之巅走到世界的尽头,在自然环境最残酷的冰天雪地连续工作近400个日日夜夜?是什么让他年逾不惑,依然保持一份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歇的好奇心?

  赵勇在南极。(赵勇 供图)

  近日,这位“新时代的奋斗者”接受大众网记者专访,向记者讲述了这段长达13个月的气象科考之旅,一个关于探险、关于勇气、关于奋斗和永不放弃的故事。

  南极初挑战:零下50℃极寒中翻越雪坝

  深邃无边的海洋与幽蓝色的天空连成一体,看不到尽头。穿越24700多公里的海岸线,赵勇和队友们从国内出发,历经50多天的海上航行,顺利抵达南极中山站海域。白雪覆盖着峡湾,目光所及皆是纯白世界。除了若有若无的风声,南极安静得仿佛是另一个世界。

  冰雪天地南极。(赵勇 供图)

  “南极,我来了。”赵勇说。

  建于1989年的中山站,是我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在这里,赵勇的工作是每天进行4次气象观测。观测云、风、温度、湿度、能见度、辐射等。同时,给世界气象组织编发并传输第一手的气象报告。

  挑战伴随着暴风雪很快来临。大雪漫过了屋顶,站区积满了雪,最厚处达5米。室外是零下50℃的低温,伴随着强烈的紫外线。尽管如此,赵勇还是必须完成气象栋里的数据和资料检查工作。这项工作每隔6小时必须进行一次。

  风雪遮天蔽日,身着特制的企鹅服,赵勇在室外的每一步都十分吃力。“软一些的雪坝,可以徒手扒,返程的时候又埋上了;结冰的话就需要凿出着力点,到另一侧再滑下来。每天像闯关。全副武装,高筒靴,面罩、雪镜,都是用来抵御极端天气的必备工具。”

  极夜中的南极。(赵勇 供图)

  更大的挑战来自极昼极夜。12到次年2月份,南极极昼来临,太阳24小时在头顶转圈;而当漫漫极夜到来,太阳沉到了地平线以下,旷野荒原,天昏地暗,冷彻骨髓。这样的极昼极夜交替占去三分之一的时间,人类生物钟被打乱,内分泌失调后需要靠吃药来维持正常睡眠。

  此时,在这个冰天雪地与世隔绝的环境里,人的情绪会被无限地朝某种极端放大。容易出现暴躁、焦虑情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专家曾专程去澳大利亚请教越冬考察队队员的挑选问题。“脾气暴躁的不能去,性格内向的也不让去”。如今,30年下来,中国南极越冬队员的考察,已经进入了科学层面,由大学心理系提供专业支持。

  赵勇告诉大众网记者,有一起驻站的队员,刚到南极一个月,家里就传来一位亲人离世的消息,但无法回家,只能自己克服。

  “心理素质比业务素养更重要,还好我们都挺过来了。”赵勇说,自己性格里就不喜欢应酬,更享受专心工作的状态,“气象观测工作需要我像一只精准的闹钟——时刻运行,定点监测。这就是科学。”赵勇说。

  全球气候系统中,南北两极是地球的冷源,也是气候的开关器,掌管着洋流和大气循环的运行。赵勇看似普通的日常南极气象观测在多学科科研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赵勇告诉大众网记者,“在南极,人类活动被限制到了最低点,这里观测到的气象要素接近自然界最真实的状态。同时,南极是全球气象资料最贫乏的地区,长年积累观测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冰天雪地 印度哥们儿坐着“小斗”来蹭网

  鲜少有人知道的“仲冬节”,是南极洲最盛大、最重要的节日。过了这天,南极洲的黑夜将与日递减,白天时间渐次递增,预示着一年中最黑暗、最难熬的时期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各国南极科考队员为了庆祝这一天,约定了6月21日为“南极人”的专有节日。每当这个节日来临之即,各国南极考察站会通过电子邮件相互庆贺,有时一起互访聚餐。

  仲冬夜中俄印科考人员聚餐。(赵勇 供图)

  距离中山站最近的,是俄罗斯进步站和印度巴拉提站。这一天,大家拿出各自国家的美食品尝,彼此赤诚相待,古道热肠,运用语言软件或者干脆连比划带猜地谈天说地。

  “俄罗斯站离我们1公里的距离,平时也常过来蹭网,我们还会搞个‘篮球友谊赛’什么的。他们太高了,反正我是打不过,哈哈。”赵勇笑着说。

  “比起其他国家,我们站上条件很不错,鱼、肉、蔬、果都很齐全,还有方便面、饼干。只有吃不完的,没有不够吃的。科考站上后勤保障人员比重不小,厨师、医生、水暖工、网络维修师、汽车修理师等岗位俱全,”赵勇说,“后勤链如果出现问题,在南极可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国家尽最大能力的保障了我们的生活,做一名中国科考人,真的很幸福。”

  根据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11月18日,有30个国家在南极建站,总数是103个。而南极就像一个门槛很高的俱乐部,只有国力雄厚的国家才能进的来。

  “我们的条件比相邻的两个站好太多了,”赵勇说,俄罗斯和印度的科考站没有网,也鲜有新鲜水果,“他们经常来蹭网,我们会把新鲜苹果送给他们吃。有一次他们送我一袋咖啡,我一看,生产日期是2013年的,已经过期好几年了。但是他们还是吃的很带劲儿。”

  此外,赵勇说,中国有自己的雪地车,而印度站的“哥们儿”来站上串门,只能一个人在前面开车,后面拉着一个坐人的大斗,斗里通常坐上两到三个人。

  赵勇告诉记者,极地考察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在他出发前和他开玩笑,说算下来一年平均花在一个中山站人员身上的成本是580万元左右,“所以,一定要好好工作。”

  海豹、企鹅、极光……12000张照片记录绝美天堂

  在南极,有各种各样美到窒息的景色——巨大的冰山、企鹅、海豹、神秘的极光,一道道绝美壮丽的风景,对赵勇而言,无法忘怀。工作之余,赵勇拍摄了12000余张照片,用相机镜头记录了在南极的点点滴滴。

  赵勇在南极的摄影作品。

  赵勇在南极的摄影作品。

  赵勇在南极的摄影作品。

  一年多的时间里,赵勇从气象工程师变身“摄影大咖”,点滴被他记录在了相机里,透过照片,同事朋友们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极地风貌。

  10月份恰逢南极海豹的繁殖季节。赵勇几乎天天都会去看小海豹,直到海豹妈妈拨开冰层带它们下海游泳,然后不见了踪影。“企鹅们也常常会光临站上,完全不怕人。如果你站立不动的话,这些‘好奇宝宝’还会呆萌的走到你身边瞧瞧,可爱的模样令人忍俊不禁。”赵勇说。

  室内篮球场、KTV设施、乒乓球一应俱全,供大家娱乐。1.5兆带宽的网络信号可以满足通过微信来与外界通联的需要。南极时间比中国晚3小时,赵勇每天吃过晚饭后会和家里人联系。极夜天气好时,队员们还会爬上山坡看极光。

  赵勇还曾经在南极完成过一次神奇的网购。“当时移动硬盘坏了,就在网店上下单派送到指定位置,托人帮我带到了南极。”

  赵勇告诉大众网记者,南极的呼吸,是他此生听到最美的声音。“最难忘的,是天地间的静谧,夹杂着丝丝缕缕风声,和若有若无的波涛声。”回泰安后,赵勇依然对独处的片刻反复回味。

  从泰山之巅到酷寒极地 始终如一地保持乐观

  “这些年,我国的气象科学飞速发展,作为科研人员,我们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赵勇说,“南极可以说是我的一个梦想,机不可失。父母身体康健,孩子已经上初中,依赖性不强,一年的时间对我来说,没有特别大的后顾之忧,真的非常感谢我家人的支持。”

  1993年,这位山东汉子在进入气象系统的第一年就毅然登上了泰山之巅。每天,在山东省内海拔最高的气象站人工核对近千个数据,对当时仅19岁的赵勇而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环境和节奏中,赵勇一干就是25年。

  据悉,工作仅三年的他就代表泰安气象部门参加山东省第四届测报技术比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个人全能总分第二名的成绩。后来,他还编写了PC1500计算机酸雨月pH值加权平均计算程序,在全国较早实现了酸雨观测资料计算的自动化。

  而赵勇的同事提起他,也是满满的自豪感。秋冬季节的泰山顶上,低温很容易冻住风感应器。赵勇和同事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2007年成功发明了风感应器的自动加热装置,并申请了国家专利,解决了多年来秋冬季困扰气象站的大问题。

  “南极是个巨大的考验,会让你的精神境界有一个巨大的提升。在泰山顶上还能看到山下的灯火,南极却什么也没有,一个人的南极,是孤独和超脱的。无论是泰山之巅,还是酷寒极地,都需要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生存条件,始终如一地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赵勇说。

  南极一行,回味无穷,赵勇的气象工作生涯还在继续,短暂的休整过后他将回到泰山站继续执行勘测工作。25年的职业生涯里,赵勇见证了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对于未来的“智慧气象”的发展,赵勇充满了信心。而对于这趟南极之旅,他表示,“如果有机会,还想再去一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翔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