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中铁南方:有技术、有实力“建桥国家队”凭什么征服国际
2019-07-18 08:43:00来源:央广网作者:刘一荻 石昊鑫
央广网中山7月17日消息(记者刘一荻 石昊鑫)走进中铁南方工程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南方”)这间超过 300米长的厂房,飞舞的焊接火花和一组组已经拼接完成的大桥零部件令在场的记者们目不暇接、大呼过瘾。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主办的“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网络媒体主题活动来到广东省中山市,一探中国“基建狂魔”的实力和底气。
“我爱这片蓝色的海洋”网络媒体主题活动一行来到中铁南方进行采访。(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摄)
“工厂化,装配化,大型化,我们的车间是为港珠澳大桥进行专门设计的,”中铁南方工程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作臣向记者介绍。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开始动工建设;2012年3月,中铁南方的母公司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中标港珠澳大桥最大标段CB01合同段,总重约18万吨。然而,港、珠、澳地区易遭受台风“袭击”、空气湿度较大,天气炎热。此外,港珠澳大桥工程吨位大、构件种类多、质量要求高,承担这样的大型工程,除了合理的工艺设计和技术方案以外,合适的车间厂房和场地同样必不可少。王作臣向记者介绍称,基于此,很多现场施工的工序均转移到了中铁南方位于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临海工业园工厂内进行,“这样在建设的时候,工序就会减少很多,风险性和产品质量都会提升,保证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从2012年开始,港珠澳大桥小节段拼装779个,大节段72个。这间长378米、宽42米的厂房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立下了巨大功劳。
中铁南方工程装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紧张忙碌。(央广网记者石昊鑫摄)
除此之外,记者获悉,中铁南方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还在焊接机器人的使用、涂装材料、钢材厚度等方面都采用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全方位保证这一国之重器的建造质量。
“当时CB01标段最重的一个节段将近3600吨,长度153米,全部都是在这里制作、起运的,”王作臣回忆。如何将重达千吨的庞然大物安全运送到安装场地?王作臣告诉记者,这就要归功于厂区内的两台2000吨龙门吊。两架橘黄色的龙门吊矗立在伶仃洋边,格外显眼。王作臣骄傲地告诉记者,这样的龙门吊并不常见,也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立下“赫赫战功”。
中铁南方厂区内的2000吨龙门吊。(央广网记者石昊鑫摄)
记者在车间内观察到,多个桥梁的板单元还在抓紧生产中。王作臣向记者解释,这些板单元是为德国勒沃库森莱茵河大桥准备的。自2012年投产以来,除港珠澳大桥外,中铁南方先后完成了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虎门二桥等国内重要桥梁的建造,还完成了与极光相伴的挪威Halogaland悬索桥等国外项目的建设,获得了诸多国际赞誉。目前,中铁南方还承建了通明海特大桥、贵州平塘桥、龙穴南大桥、瑞典桥等国内外重点项目。随着“一带一路”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了中国“基建狂魔”的实力。“位于孟加拉国的帕德玛大桥也是由我们公司进行制造的,这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最大规模的桥梁工程。桥梁重量达到14万吨,现在工程已接近尾声。”中铁南方工程装备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洋表示。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而连接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山市的深中通道,将成为沟通珠江东西岸的要道,通勤时间由以往2小时缩减为30分钟。记者了解到,这一大桥将成为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世界级超大“隧、岛、桥”集群工程。王作臣告诉记者,为了支持深中通道的建设和运行,中铁南方车间内还增加了多名带“芯”上岗的“机器人同事”,“人工的焊接有时会出现接头质量不稳定的情况,而它们的焊缝质量非常稳定,也非常漂亮,不需要再经过打磨等工序。机器人的应用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眼前这一台是焊接机器人,它有机械手臂、编程和激光跟踪。”王作臣向记者介绍,将需要焊接的单元放好后,机器人会自动跟踪感应,将所有的焊缝进行焊接。“现在园区内还加入了阻焊一体机,比港珠澳大桥建设时还要更加先进。”
中铁南方厂房内的机器人。(央广网记者石昊鑫摄)
目前,中铁南方正在按照粤港澳大湾区整体规划和翠亨新区规划方案的要求,积极谋求向高新技术和智能化产业发展,完善配套产业的规划和布局,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继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付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