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蹲点日照海洋牧场
15万尾三文鱼运抵黄海冷水团,即将入住“深蓝1号”
黄海冷水团
养上冷水鱼
□本报记者 王亚楠
“已经开到冷水团,鱼状态很好,就等‘深蓝1号’来会合了!”5月25日傍晚,日照市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泽丰”)董事长李红向记者展示船长刚刚发来的信息,“这次应该能丰收了,到明年春节收鱼时你一定要再来看看!”
在黄海冷水团养三文鱼,这是全球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创举,也是我国在开放海域规模化养殖三文鱼的崭新探索。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2015年投身于此,在海边长大的李红重新认识了大海。
从近岸到日照以东130海里的黄海冷水团,养殖工船需要在海上航行十五六个小时。5月24日,今夏首轮高温达到顶峰,这天下午,在万泽丰海洋牧场养殖的今年首批15万尾三文鱼,历时3天全部转运到养殖工船,启程驶向深蓝。岸上已经太热了,它们迫不及待要到那一片遥远的凉爽海域。
“黄海冷水团是世界罕见的浅水层冷水团,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体积达5000亿立方米,水质优良,夏季呈现低温高盐的特质,可支撑千亿元产值的深远海冷水养殖产业集群。”利用黄海冷水团资源养殖优质鲑鳟鱼类,是中国海洋大学原副校长、水产养殖专家董双林教授团队多年的梦想,直到与万泽丰牵手合作,这一梦想渐成现实。
此时,在北边的威海石岛,“深蓝1号”正在紧张地升级维护中。这是中国首座大型全潜式智能网箱,去年7月投用,经过实践验证后,于今年初靠岸进行改造升级,预计6月中下旬完成后,即可开赴冷水团与养殖工船会合。
“当时,董教授说干这个事大约需要投5000万元,我一听这是个大事,是水产养殖产业的深海革命,就同意试试,决定投。”2015年,在当时省海洋与渔业厅的推介下,董双林遇到了“真投钱”的李红。说干就干,李红此前一直从事水工建设,立刻从自己的船队里选了几条,请董双林来研究哪条适合、怎么改造。从改船开始,实践在给李红上课,也在给董教授上课。这远不是改条船、挂上网箱、开到深海就能养那么简单。
“这算是我们第三次到冷水团养鱼了。”站在办公室面海的落地窗前,李红告诉记者,前两次,由于遭遇鲨鱼群攻击等原因,都与丰收失之交臂,几十万尾的投放养殖,最后只收到聊胜于无的几千条。
“心疼吗?”记者问。
“事情做到这一步,说不上心疼了,起码我们验证了这个养殖路径是可以成功的,也对装备进行了验证、完善、升级。”李红说。
到深远海养鱼,已经超出了既有的海洋渔业的定义。从装备开始,整个产业链条,所有的问题都是全新的,都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蹲点采访之前,记者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吸鱼泵,都面临国内造不了、国外“卡脖子”不卖的困境。一条鱼,正在拉起一个全新的产业链,也正在对装备制造、海洋监测、深远海养殖、生态维护等进行全方位的考验。
现在总算能说:路,走通了!可谋划这一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仍有许多难题等待攻坚,种苗、疫病、饲料……就连吃晚饭时,李红和董双林团队都在不时地沟通。
入夜,离日照张家台渔港码头不远的海上,万泽丰开设的海上牧歌餐位依旧紧俏。甲板上的深水鱼池里,数十条三文鱼正自在游弋。另一边,大厨正在现场展示手艺。吸引人们来到这座海上餐厅的,正是国内独一份的鲜活三文鱼。
“我从不愁卖鱼。”李红说,“冷水团那么大的资源,我们把路蹚出来,做扎实,复制开。以后,不光能养三文鱼,还有其他高档冷水鱼类、海参等。”
蹲点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
超算“颠覆”海洋药物研发,大大提升海洋药物筛选效率、准确率
“深蓝大脑”
深采蓝色药库
□本报记者 肖 芳
“海洋是创新药物的资源宝库,可海洋天然产物不容易获得,怎么办?”“即便采集到海洋生物样本,可数量稀少,没法进行药物研发,怎么办?”……
5月29日,在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金波对记者谈起“蓝色药库”大科学计划,直面问题。这位从海外归来的生物医药专家,担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主任,带领团队奋斗在海洋生物医药创新研发最前沿。
目前,全球已上市3000多个创新药,其中海洋创新药只有13个。“海洋资源获取难,从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天然产物及活性物质数量更少,即便分离得到了天然产物,也只能看看结构,做做简单测试。”杨金波说,目前,人类已知的海洋天然产物有3万多种,但绝大多数种类数量稀少,而且分布在全球多个实验室,难以建立覆盖面广的海洋天然产物实体库。
由于常规药物发现手段在海洋药物研发上行不通,作为我国首个获批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平台效应日益显现。
该实验室的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深蓝大脑”,拥有目前全球海洋科研领域运算速度最快的P级超级计算机。依托“深蓝大脑”,历时两年,科学家们建成了全球首个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整理了1984年以来全球数万份公开文献,囊括了3万多个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家们通过人工智能,在海洋天然产物的核心骨架基础上,生成了数亿个海洋化合物衍生物分子。
与此同时,另一个数据库——药物分子靶点数据库也很快建立。它包含了人类已知的3500多个药物分子靶点。
两个数据库建立后,研究者要做的便是将两者进行比对计算。对于其中原理,杨金波打比方说: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控制细胞正常活动的某些蛋白质出现异常,这些蛋白质就是药物靶点。拿海洋天然产物的分子来对接靶点,就好比是把一贴又一贴膏药贴在伤口处,看看双方能否发生“反应”,从而找到可以让疾病蛋白质失去致病作用的药物分子。
从实测走向虚拟,海洋药物筛选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传统方法下,一款新药的研发周期约为10到15年,成本要10亿到15亿美元,超算可以将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周期大大缩短,并将筛选准确率由20%以下提升到70%以上。
海洋药物研发“一日千里”,可正当科学家要扩大筛选范围时,问题来了:“深蓝大脑”算力不够了。
得知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济南中心有部分算力闲置,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立即对接,很快获准使用。此外,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联合中国海洋大学,组建团队对药物筛选软件进行再次开发。历经10个月,新软件终于装到了无锡、济南超算中心,其精确度、运算速度一点儿都不输从国外买来的药物筛选软件。
如今,青岛、无锡、济南三地的超算大科学装置群,昼夜不息地模拟生成海洋化合物结构、药物靶点结构,然后进行对接,预计到2020年完成全部工作量。
超算助力下,科学家们已完成了170余个肿瘤相关靶点对海洋化合物的精确筛选,发现了1000余个具有开发前景的抗肿瘤药物苗头分子。下一步,通过对这些苗头分子进行有机合成、生物实测、药理药效分析和系统临床前试验,便可发现诸多可开发为海洋创新药物的先导化合物。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说,有了超算,科学家两年完成了过去几十年才能完成的苗头分子发掘,这种海洋药物研发体系是“颠覆性”的。
蹲点渤海湾港口集团
聚齐人心、资产整合、股权划转
港口整合攻坚
“人”“资”两难
□本报记者 常 青
2天,3场调度会,2次实地勘察,这是薄传民接手港口整合工作后的常态。
今年4月,薄传民从东营市港航管理局局长任上,调入山东渤海湾港口集团担任副总经理。任职伊始,集团就安排他全面负责东营市港口资源整合推进工作。接手新工作的薄传民比原来忙了很多,一天七八个待办事项是“家常便饭”,每天都排得满满当当。
放着好好的“局长”不做,跑去搞港口整合,工作既琐碎繁杂,又费时费力,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说他傻。但薄传民不这么看,他说,加快港口资源整合,推动港口一体化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东营、潍坊、滨州三港同处山东北部,面向同一腹地,有着相近的港口运输需求,若不统筹发展,将不可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同质化发展与港口经营的恶性竞争。
2018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全省沿海港口资源整合的决策部署。3月,渤海湾港口集团挂牌成立,打响了全省港口整合的第一枪。
“港口资源整合整的是什么?一个是人,一个是资产。”薄传民接手后的第一项工作,便是要聚齐人心。在他看来,港口整合面临的首要也是关键问题就是人心涣散,有劲儿难往一处使。“身份没了,环境变了,很多企业员工乃至领导,面对整合有失落感也有抵触情绪,整合进来以后缺乏积极性。”
面对这个难题,薄传民先是将被整合港口企业的负责人全部纳入东营港口整合工作专班,让他们分工参与后续整合协调工作。被整合的东营港务集团董事长张培斌,现在是整合工作第一小组组长,负责民营企业涉港资产的整合工作。从被整合到参与整合,归属感与充实感油然而生。“逐渐找到了一家人的感觉。”张培斌说。
资产整合、股权划转是渤海湾港口集团进行整合的主要任务,在与当地政府就涉港资产整合的谈判中,薄传民没有“硬碰硬”,而是选择了“软着陆”。按照省政府相关规定,为了保障港口整合后的高质量发展,渤海湾港口集团进行资源整合时,只整合港口的经营性资产,其余包括航道、锚地、疏港路在内的公用资产不纳入整合范围,仍归当地所有。然而,一般公用资产都背有债务,没有收益,后续还有维护投入,因此便出现了整合推进的僵局。他向记者举了一条疏港路的例子。
位于东营广利港区的疏港路长7.7公里,资产归东营经济开发区所有,5.2亿元的资产背着2.68亿元的负债,有关部门考虑到自身的财政情况,要求渤海湾港口集团一起进行整合。“首先,省政府有明确规定这部分不纳入整合范围;其次,纳入了便是将负债转移到自己身上。”薄传民说,因为一直商量未果,整合工作一度被搁置。
面对难题,薄传民协调集团对广利港的规划进行了调整,加入了液体化工码头项目以促进园区发展。“增加新项目,扩大港口规模,必然促进开发区的相关产业发展,为其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件,增加当地税收。”基于互利共赢的出发点,这个做法得到当地的认可与支持,促使整合工作快速有效地得到了解决。
薄传民介绍,东营港的整合工作正在经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目前,东营已基本完成国有港口资产的整合工作,下一步将继续推进与民营企业既有码头的整合。
蹲点威海南海新区
海湾管理走向智慧化
数在“云”上
路在脚下
□本报记者 彭 辉
本报通讯员 王晓根
蓝天白云下,行走在金色海滩上,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惬意的享受。但对丁新建来说,却是一份责任。
今年63岁的丁新建,是威海南海新区的一名“湾管员”,根据威海南海新区“湾长制”实施办法,他每天要对所管辖岸线进行巡湾,巡湾范围为海岸线面向陆地一侧200米,面向海域一侧1000米,对巡湾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给南海新区的生态智慧监管平台。“一天走下来,怎么也得有20里地。”丁新建说。
“湾管员”还负责巡查范围内的卫生清理工作。“一些零散的杂物垃圾,我们就顺手收拾了。遇上涨大潮,海上冲上来的海藻、蛤皮、乱石比较多的话,我们就要上报,领导就要安排更多人来一起收拾。”丁新建说。一年365天,不论是赤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威海南海新区的海滩上都有人巡湾值守。
五垒岛湾海湾岸线长度约为68公里,面积约为16.5万亩。原先,湾区管理分属不同部门,难以形成合力。自去年以来,南海新区对湾区管理开始实施“湾长制”。“湾长制”着眼于提升海湾生态环境质量和功能,坚持的原则是“陆海统筹、湾区统筹、河海共治”,主要任务是保护海湾资源、防治海湾污染、改善海湾环境、修复海湾生态、提升海湾综合价值。威海南海新区设置了区、镇、村三级湾长,威海南海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张海军担任“总湾长”。除各级“湾长”外,按照每7公里配备一名“湾管员”的标准,组织了10人的“湾管员”队伍。
“为了更好地保护南海新区的生态环境,保障‘河长制’‘湾长制’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去年南海新区管委投入1500万元建设了生态智慧监管平台。我们在重点部位安装了高清摄像头,能够清晰地观察海洋潮汐变化、海上风暴潮、沙滩是否被侵蚀污染、浒苔治理以及是否有偷采海砂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威海南海新区农业与海洋经济发展局局长刘新庆告诉记者。
威海南海新区在生态智慧监管平台办公室设立了监控大屏,区域范围内300多个摄像头的实时视频在大屏上滚动,工作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发现问题马上处置。随便打开一个河湖水系生态监控画面,河道水面、岸堤情况清晰可见,一旦有水污染情况或者入河入海口排污以及河道违法行为,都能实时监控到,并能录像取证。“这些监控信息不仅在监管平台可以看到,还实时传输到公安系统平台,如有违法行为可立即处置。”刘新庆告诉记者。
随着监管平台的投入使用,威海南海新区的湾区管理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一是“湾管员”现场步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由监管平台值班人员通过实时视频发现问题,派单处理。数在“云”上,路在脚下,通过信息化、智慧化的监管处置手段,南海新区对海湾管理实现了“全覆盖、无死角”。
威海南海新区还开发了专门的手机APP,对于环境问题处置实现了闭环管理,一跟到底,全程留痕。工作人员邹意龙向我们介绍了手机APP的使用流程:“每个巡查人员手机上都安装了这样一个APP,发现问题后,拍照上传,后台工作人员立即派单,调动辖区范围内的环卫、园林等工作人员现场处置。处置完成后,现场负责人把处理好的现场再次拍照上传。后台工作人员确认处理完毕,这个问题才能销号。”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近日,华北、黄淮等地遭遇热浪侵袭,烈日炎炎让不少民众感受夏日的炙烤。按照天津市的地方标准,高温津贴日标准为上年度全市职工日平均工资的12%,防暑降温费月标准为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详细]
记者3日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裁判尺度不统一,是一段时间以来困扰民商事审判的突出问题。各级法院要针对实际情况,探索完善符合民商事审判实践的司法权运行监督和制约机制。[详细]
2017年,智联招聘针对全国近13万名职场人士开展的调查显示,22%的受访女性认为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严重,比受访男性高出近8%。事实上,《通知》除了要求各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外,还明确建立健全女性劳动者维护平等就业权利的机制。[详细]
2018年9月11日一大早,李大叔和妻子徐大姐一起坐车,从30公里外的乡下来到江苏省淮安市某三甲医院,准备找皮肤科的专家,彻底治一下。李秀芬是个热心人,二话不说,就领着李大叔他们三人,从二楼爬楼梯,径直向位于医院五楼的陈教授办公室走去。[详细]
全国铁路将调图力保暑运为期两个月的全国铁路暑运于7月1日正式启动。据了解,7月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暨暑期运行图[详细]
美伊上演“战争边缘”游戏。原标题 近来,美国和伊朗剑走偏锋,大有陷入战争的“死亡螺旋”之势——美伊上演“战争边缘”游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