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真的来了!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也成为中国首个强制垃圾分类的城市。
这段时间,上海人几乎被垃圾分类“逼疯”,而随着46个重点城市名单的公布,一时间“人人自危”。很多人之所以对垃圾分类感到头疼,一大原因是产生的垃圾“太多了”。面对垃圾分类难题,不妨先从垃圾减量开始。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城镇人口约8.1亿,城镇生活垃圾清运量(城市+县城)约2.8亿吨,粗略测算,我国城市人口平均生产垃圾700斤,平均每天2斤。其中厨余垃圾和各种包装物占了大头。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各种废弃物大幅增加。十几年前,包装物就占了北京市民生活垃圾总量的35%以上;近年来随着快递、外卖的高速发展,纸箱、泡沫、餐盒等也成了生活垃圾中的“钉子户”。
过度包装导致垃圾成堆
外卖平台兴起不过短短几年,却成了很多消费者的日常,每到饭点,这样的餐盒、塑料袋就会出现在大街小巷。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三大外卖平台美团、饿了么和百度外卖每天送出约3390万个外卖。这意味着每天至少同等数量的餐盒餐具被丢弃。而现实中有人反映称,点了5份外卖,送来10个塑料盒子,只有1家使用了可回收的纸质盒子。
压力之下,部分外卖平台开始提供“不需要一次性餐具”的选项,不过即使勾选了该选项,仍有很多商家出于省时和满意度考虑提供餐具。
点一份外卖,就意味着要处理剩饭、数个餐盒、1至2双筷子、塑料袋、纸质小票……以前是懒得做饭点个外卖,如今怕是行不通了。
与外卖餐盒相近的还有快递包装。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507.1亿件。如今流行的生鲜、海淘等网购形式也造成了巨大的包装浪费。
有消费者表示,在网上下单购买了南方刚刚上市的荔枝,收到发现最外侧的纸箱上缠了密密麻麻的胶带,里面是一个泡沫箱,箱子里有一层塑料袋,塑料袋上还有一层气泡袋,为了保鲜还放了两个冰袋,总共5斤的水果,各种包装加起来有五六个。
尽管有部分电商平台推出了循环保温箱,但在使用时却遇到尴尬。有网友表示“非常抵触循环箱,尤其是当着快递员的面把所买的东西一一拿出来的时候,感觉觉怪怪的”……
有数据显示,在我国特大城市中,快递包装垃圾增量已占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部分大型城市这一数字也达到了85%至90%。快递包装“瘦身”已迫在眉睫。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类似外卖餐盒、快递包装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而垃圾分类终究只是事后弥补的方式,如何通过垃圾分类来倒逼垃圾减量,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
这些细节能帮你减少垃圾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能做到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呢?以下这些小方法或许可以帮助你:
1、点外卖时,拒绝那些最终会扔进垃圾桶的物品。包括塑料餐具、吸管、餐巾纸、手提袋以及小包装的调味品。
2、外出带上必备用品,对一次性筷子和塑料吸管说不、拿餐巾纸时按需取用。
3、如果自己不需要,就不要拿促销宣传品。
4、购物时不用塑料袋,结账时对收银员大声说出你不要塑料袋,这样后边的顾客也可能受到积极的影响。
5、住酒店时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尽量自己携带洗漱用品,既用着放心又能减少垃圾产生。
6、不买单独小份包装的商品,如水果、零食等。
7、成批量购买。在批发超市、农副产品市场、杂货店,消费者自带容器、袋子,批量一次性购买,减少包装。
8、选择非塑料包装存储食物。不使用塑料袋、保鲜膜等保存食物,应该用对环境有利的容器来存储食物,包括玻璃器皿、可反复使用的硅胶袋、不锈钢餐盒等等。
9、慢慢放弃家居纸制用品。比如用布制手绢、毛巾来替代,采用数字化方式存储文件,通过电子设备读书等。
10、尝试选用冲洗式马桶。如厕可以做到几乎完全无纸化,如加装马桶圈或坐浴盆,使用清水冲洗,从而减少手纸的消耗。
11、变丢弃为捐赠。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不要一丢了之,可以在网上转卖或捐给二手物品店及非营利组织。
12、变丢弃为修复。俗话说“缝缝补补又三年”。对一些破旧物品,要做到敝帚自珍,不要随意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