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如何传承区域非遗

2019-02-09 11:07:00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原标题:地方高校如何传承区域非遗

  【教育透视】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界定为:面临“被各社区、群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是非遗大国,而随着现代生活的演变,传统非遗一方面大受国内外文化消费者的喜爱追捧,一方面又正面临严重的人才危机、传承危机。今天,我们刊发此版,就是想从教育的角度,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后、传承有序的现实途径。希望为读者们带来思考,也带来启迪。

  区域非遗传承面临“被遗忘”的尴尬

  传承区域非遗,地方高校有优势有需求地方高校要构建非遗传承体系

  我国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区域体现出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因此,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是地方优秀文化的代表,突出表现区域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道德风尚。以浙江省为例,目前浙江省共有省级非遗项目107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21项,较好地形成了具有浙江地域特色的非物质生态文化圈。

  然而,由于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头性、活态性的特点,主要依赖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导致传承后继乏人、资源贬损或流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陷入“濒危”困境。比如畲族民歌,畲族人民在生活中曾无时不歌、无事不唱。然而根据调查,现今会唱畲歌的民间歌手已所剩无几,且年龄多在60岁以上,许多珍贵的畲族民歌手抄本也已流失。在经济条件改善较快的畲族村落,这种文化遗失情况更加严重。虽然现今舞台上也会出现一些“畲歌”,但是这种“畲歌”加入了太多现代汉族的音乐元素,已失去了一定的原真性。再如杭州“小热昏”,自杜宝林以来已发展了六代传人,但发展至今,只剩徐筱安与周志华两个传人,很难继业,可以说“小热昏”目前已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因此,目前许多区域性非遗的传承之链已呈缺环之势,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些区域性非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

  传承区域非遗,地方高校有优势有需求

  区域性非遗内含地域文化基因与民族记忆,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资源,区域性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对于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地方高校是区域文化中心,聚集了区域内众多资源,是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地方高校在区域性非遗传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区域性非遗传承的主要目标,即要继承区域性非遗的核心基因,保持这些非遗项目的原真性,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创新与升华,最终促进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地方高校具备了人力、物力、智力和学科融合、科研平台、学术氛围等优势,为这个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这也是区域发展对地方高校的使命要求。

  区域性非遗也是地方高校实现办学特色的重要源泉,是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理念生成的基石之一。区域性非遗传承体系的构建,在地方高校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将体现出极大的促进力,会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探索地方高校区域性非遗传承体系的构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地方高校要构建非遗传承体系

  地方高校构建区域性非遗传承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做好两大团队构建。

  一是学术团队。地方高校学术团队的构建,有助于非遗保护传承理论体系的创建,也可避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盲目性。团队学科结构可由传统的单一学科结构转向跨学科结构,成员结构可由同缘结构转为异缘结构。

  二是教学团队。构建“专业教师+传承人+专家”的教学团队。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可以采用“1+1”教学模式,即由一个专业教师和一个非遗传承人共同开设一门非遗课程,专业教师负责理论讲授,非遗传承人负责实践教学。同时邀请非遗研究专家经常性地开展相关讲座,进行理论提升。

  第二,探索多元课堂。

  区域性非遗仅靠国家法定意义上的非遗“传承人”来传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众多的有志者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来,地方高校学生就是优秀传承者的潜在人选。因此要积极探索各类课堂中的教学模式,构建区域性非遗课程体系。

  第一课堂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可在第一课堂中设置区域性非遗独立式课程和渗透式课程。独立式课程指专门开设非遗类课程,可在相关文科类专业中开设非遗类的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在全校范围内则可以开设非遗类的公共选修课。渗透式课程是指在相关课程中渗透进区域性非遗的内容。

  第二课堂以学生社团为主要形式。首先可组建一些专门性的非遗类社团,如戏曲社、茶艺社、木偶社、古琴社等;其次可在一些普通类的社团中有意识地开展区域性非遗项目的传承活动。

  第三课堂则是前面两类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主要以暑期社会实践、短学期、课题研究等为抓手,定期组织学生到非遗原生地进行调查学习,搜集整理相关非遗资料,撰写非遗调查报告,并进行实践性学习。同时,可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撰写区域性非遗研究论文。

  第三,夯实传承平台。

  地方高校区域性非遗传承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四大平台的建设:

  一是学科。整合相关学科,建立具有跨学科多元化特征的文化遗产学学科。地方高校可依托自身优势及本区域文化遗产的特征,建构本校文化遗产学学科的知识谱系和学科体系。建立相关非遗类研究基地。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可在此基础上建立非遗类的专业。

  二是实践基地。在区域性非遗原生地建立非遗教育研习基地,可为学生开展非遗调查、学习、开发等传承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也可为非遗的学术研究提供资源支持。同时在校内建立相关的非遗工作坊或实验室,积极开展各种非遗传承活动,可有效提升非遗传承的教学效果。

  三是学报。在地方高校学报中开设地域文化专栏,集中研究力量,对区域性非遗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研究,形成相关研究体系,可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四是图书馆。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成为区域性非遗资源中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珍贵的地方记录。可以建立多元化的区域性非遗资料库,包括文本文献资料库和数字资料库。文献资料库中不仅要收集区域性非遗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及三次文献,还要注重收集零次文献,如手抄本等。还要将区域性非遗的原始资料进行物化后再建库保存,建立区域性非遗特色数字资源库。可以建立多模态展示平台,包括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有条件的地方高校也可以建立“非遗”展示厅。同时,也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以动态展演的形式将非遗展示给师生。

  第四,做好最终对接。

  地方高校在区域性非遗保护过程中的最终环节,应是多向度地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进行有效对接。

  首先,注重成果转化。在对区域性非遗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地方高校要积极孵化优秀的学术成果,促进区域性非遗资源向文化产品和服务转化,为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理论支持。同时注重共建区域性非遗产学研联合体,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建立地域文化产业“孵化器”,为非遗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平台。

  其次,加强文化服务。地方高校要积极开展区域性非遗服务工作,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区,可采取校地合作、校区合作、校县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以区域性非遗培训服务、咨询服务、展演服务等为手段,有效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

  (作者:翁颖萍,系浙江树人大学地域文化研究所教授。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7YJAZH088〕研究成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凯

推荐阅读
  • 暴雨蓝色预警:四川甘肃陕西等14省份有大到暴雨

    1.jpg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中央气象台8月5日6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5日8时至6日8时,四川中部和东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重庆西部、北京东部、河北东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西藏东部、云南东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岛南部等...[详细]

    08-05 08-08中国新闻网
  • 一飞冲天精确入轨 中国民营航天露峥嵘

    QQ截图20190805081737.jpg

    工作人员对双曲线一号遥一长安欧尚号运载火箭进行检测。有人以民营航天企业成功参与实施的重要航天任务为标志,将“中国民营航天的元年”设定为某一年份。文章感叹中国民营航天的发展速度,称数年前,没人能想象中国民营企业可以做这件事,如今,它们已经取得巨大进...[详细]

    08-05 08-08人民日报海外版
  • 102位"愚公"干了7年 在绝壁上凿出8公里"致富路"

    1.jpg

    也正是这双手,与下庄筑路英雄谱上其他101人的双手一道,凿出了8公里的“绝壁天路”。1997年,毛相林带领村民用钢钎撬、用炸药炸,历时7年,用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详细]

    08-05 08-08重庆晨报
  • 湖北一景区突发山洪,已致7人遇难10余人被困

    10878542223439209270.jpg

    8月4日傍晚,暴雨导致鹤峰县躲避峡山洪暴发,多人被困。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当日傍晚6时40分,鹤峰县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该县境内的躲避峡有游客被困。可靠信源向上游新闻记者介绍,当日傍晚,鹤峰突降暴雨,躲避峡内发生山洪,游客未能及时避险。[详细]

    08-05 08-08人民日报客户端
  • 大马华裔持“青登记”多年 多次申请公民权不果

    大马华裔持“青登记”多年。青年陈辉永(37岁)因养母没有妥善办理手续,领了青登记约16年,间中申请公民权已有5至6次,但均未成功,如今他即将与女友李靖雰(37岁)成婚,两人担心日后会造成影响[详细]

    08-05 15-08中国侨网
  • 偷水果者防不胜防 美国亚凯迪亚市华人深受其害

    美国亚凯迪亚市华人深受其害中国侨网8月5日电。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近日,美国亚凯迪亚的一些民众表示,夏日瓜果成熟时,常常会有人顺手偷摘邻居家院里的果子[详细]

    08-05 15-08中国侨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