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毛德勋
院士成果“山东开花省外香”?资金“卡脖子”?“50个亿”说到就到!
今天,大众日报刊发《青岛设立五十亿元基金,对海洋创新药物项目给予最高三千万元资助——五项举措促蓝色药库成果落地》。据报道,青岛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中国蓝色药库开发基金”,首期募集2亿元,推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来青投资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对海洋药物研发实施从先导化合物发现到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投资支持。
“50个亿”来之不易!
6月底,《问政山东》曝光了院士成果“山东开花省外香”,令人遗憾,让人着急,同时也引发广泛热议。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科研团队参与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药——GV971今年即将上市。但在当初,新药研发经历过一段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管华诗院士介绍,这款药被卖到了美国,后来又由上海绿谷制药集团将其经销权、实施权买回中国,现已经成为上海制药行业的明星产品,管华诗院士对这一研发成果没在山东开花结果感到遗憾。
这个院士成果,生长于山东,开花于山东,却由于资金等原因,只能遗憾地出走山东,成了别人家的“印钞机”。人们不禁要问:院士成果尚且如此,其他科研成果转化有多难?院士成果都得不到资金支持,其他科研成果转化能得到多大资金支撑?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山东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科技创新发展的突出难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不意味着科技成果自动转化为生产力。一个科研项目,从实验室到市场,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巨大资金”来驱动链接。山东,却是个金融产业相对落后的省份,“注册地在山东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仅占全国的2.8%,相当于浙江的1/4、江苏的2/3;管理基金规模仅占全国的1.4%,相当于浙江的1/5、江苏的1/3。境内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数只相当于江苏的1/2、广东的1/3。”
科研创新,是一个极具投资风险且极端“烧钱”的活动,仅靠企业家的眼光和胆略,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在政策层面上下功夫和助力。
面对院士成果“山东开花省外香”和资金“卡脖子”问题,科技厅厅长唐波很着急,在《问政山东》现场表态:“我们采取了措施,跟市通过项目引导、专项设置跟金融部门的合作,采取的基金金融跟企业共同参与,我们第一支基金,50个亿的基金,就是针对海洋药物。”
说到做到!资金支持来了!50个亿资金支持来了!!
青岛设立五十亿元基金,促蓝色药库成果落地。
据介绍,此次“蓝色药库”支持政策的出台,旨在“对症下药”,全力支持和引导青岛海洋药物研发机构与知名药企、投资机构进行合作,助力解决海洋创新药物研发成果落地难的问题。在项目支持方面,青岛将在国家层面争取将“蓝色药库”计划列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争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研发资助方面,推动海洋药物研发机构与知名药企开展合作,对与本地企业合作或落户青岛的海洋创新药物合作项目,青岛按照实际到位资金给予1∶1配套,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对即将进入临床研究落户青岛的海洋候选药物,按评价机构开展安全、药效、药理等试验发生的费用给予50%补助,最高不超过800万元。在平台建设方面,对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新增药物合成平台给予4000万元补助,对中国海洋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视进度给予支持,将这两个平台建设纳入青岛市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内容,统筹研发资源和共建资金予以支持;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支持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运维经费每年不少于500万元,支持蓝色药库技术创新工程经费4000万元。在基金设立方面,青岛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中国蓝色药库开发基金”,首期募集2亿元,推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来青投资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对海洋药物研发实施从先导化合物发现到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投资支持。
金融是科技创新的血液,金融与科技创新循环通畅,创新发展才会活力四射。希望大家学习借鉴青岛做法,财政金融改革的步子更大些、更快些,为更多科研注入金融血液,为山东动能转换加足油!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毛德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