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乐双
“自己的企业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怎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自己是不是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企业家,怎样成为合格的、优秀的企业家并且带领企业向世界一流迈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企业家,主客观条件是否完全具备,如果不具备应该怎么办;我省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造就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应该具备哪些主客观条件、怎样来实现。”
7月27日至28日,省委书记刘家义到济宁、枣庄市调研。面对10多位企业家、专家学者、商会会长,以及有关市、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刘家义在座谈会上提出了上述四个问题,希望山东企业和企业家经常深入思考。
“四问”简单明晰,却直抵人心、给人启示。如何理解,又如何作答?值得深入思考。
“四问”紧扣企业、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回答“四问”,就是回答如何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如何弘扬企业家精神,如何培厚企业和企业家成长沃土。
翻开一部厚重的山东40年改革开放历史,深深镌刻着一个个企业和企业家的名字。40年来,一代又一代企业和企业家,与时代同呼吸,接棒奋斗到当下。他们身上,带着时代特有的烙印,将企业家精神潜移默化注入企业细胞,成为推动企业成长的重要一环。
进入新时代,同全国一样,山东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自身条件都发生明显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山东发表重要讲话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山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答好“四问”,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必然选择。
当前,山东正深入实施八大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省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变、变中回暖的良好态势。同时也要认识到,前进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遇到崎岖的小路和密布的荆棘。7月21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会议指出,当前我省经济运行还存在新旧动能接续不畅等突出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因此,全省上下更应该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
这份信心来自何处?广大企业的信心就是极佳例证。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和创新力。从最近公布的上半年统计数据来看,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50.7%,二季度企业生产经营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25.2和123.0,均处于较为景气区间。
山东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胶着期,同时是一个孕育无限希望的关键期。企业只有把握先机,才能赢得未来发展优势。面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亟需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各类经济主体焕发创新精神、拼搏干劲。
企业家可以失去资源和市场,但决不可丢掉企业家精神;前者可以失而复得,后者意味着永无希望和未来。
如何归纳企业家精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提炼概括了36字的企业家精神,即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
每一名真正的企业家,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也因为有了这些独特气质,而成就了形形色色的企业和企业家队伍。
今天,如果你再和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交流企业发展,恐怕会有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就来自于他对未来商业模式的思考。如果不是特意回顾历史,张瑞敏绝不会提及人们津津乐道的“怒砸冰箱”“激活休克鱼”等经典案例,而是大谈创立生态品牌、创建生态平台。在他看来,超前性是一个优秀企业家应该具备的要素之一。“企业家要永远跟上时代步伐,永远创造新的模式。”
今天,我们看到了潍柴的辉煌和谭旭光的光鲜,可回想十几年前,潍柴收购湘火炬时的惊心动魄,就更能咂摸出“富贵险中求”的意味。2005年,潍柴收购湘火炬遇到了企业内部阻力。谭旭光在说服大家时说,“如果我们只做发动机,充其量就是一个地方发动机公司,最多做到中国最大。但如果我们打通从发动机到变速箱到车桥的整个产业链,就能掌控重型汽车的核心动力总成,那将会改变世界”。
如果没有善于前瞻思考的张瑞敏,就没有今日引领世界商业模式变革的海尔;如果没有果敢决然的谭旭光,就没有一步步变为受人尊敬的世界强企的潍柴。越是面临逆境,越能分辨出谁才是是合格的、优秀的企业家,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山东从来不缺优秀的企业家,也不缺优秀的企业。5月30日,新华社发表长篇通讯《“吾将上下而求索”——从万华改革之路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伟大实践》。万华40年发展过程中,闯出了一条以改革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人才为根本的发展道路,从一家偏居一隅的本土企业成长为全球化运营的行业领先企业。回答“四问”,思考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怎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万华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样本。
事实充分证明,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比金子还宝贵。必须充分发挥好企业家作用,持续深化企业改革,不断培厚企业和企业家成长的沃土。
“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培育优秀企业家精神,不仅有赖企业家自身的追求,也需要健康环境来激发。只有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企业家才能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企业发展上。
一个例子十分典型。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想在京外落地生物识别芯片项目,对全国20多个开发区作了调研,最终选择落户枣庄。项目从签订协议到开始试生产,仅用6个月时间。院长姚燕说,“最终选择枣庄,就是看中这里良好发展环境。枣庄没有让我们失望,我们感受到了‘枣庄速度’。”
不论是“枣庄速度”“济南速度”“德州速度”,还是“拿地即开工”、并联审批、一窗受理、一枚公章管到底,都是制度创新、流程再造的结果,都集中反映了全省各地营商环境的改善。只有急企业家所急、帮企业家所需,以改革的精神创造更好生态环境,才能让广大企业和企业家在齐鲁大地这片沃土上健康茁壮成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乐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