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逐梦沃野织锦绣

2019-08-13 15:55:00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王川 方垒 刘磊 都镇强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提出明确要求。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要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好,把农业结构调活调优,把农民增收夯实夯牢,把脱贫攻坚战打好打赢,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图①:农村集体资产改制后,昌乐县五图街道部分农村发展起乡村旅游业。 图②:郯城县郯城街道归义四村种粮大户孙宗侠在收获水稻。  图③:在寿光,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管理人员在管理番茄。  图④:淄博市临淄区东申村村民王熜之收获小麦时,用上了联合收割机。  图⑤:阳谷县侨润街道前杨村农民在果园采摘桃子。

  沃野千里,逐梦而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推动五个振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为我省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山东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围绕“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总要求不动摇不放松,在更高标准、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聚焦聚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以实际行动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山东篇章。

  □ 本报记者 王川 方垒 刘磊 都镇强

  生产美、产业强,

  质量兴农增强综合竞争力

  ——机械化、科技化、标准化,让农民一直弯着劳作的腰杆挺起来了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正值春耕农忙时节,2月25日一早,淄博市临淄区东申村51岁的农民王熜之,面对600亩流转土地的农活并没有手忙脚乱。收获机、播种机、灌溉机一应俱全的他,每年单是种粮的收入就将近20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清醒地认识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2018年,山东粮食总产超过1000亿斤,且随着规模化农业的推进,农地流转的比例不断提高。过去,王熜之一家只有3亩3分地,每到麦收、秋收时节,三口人就得放下手头的事,穿梭在田间地头,一前一后两季粮食得忙活两个月。现在,面对600亩土地的“游刃有余”,得益于当地推行的粮食生产“十统一”服务:全区40万亩粮田实现统一玉米机收还田、统一旋耕、统一深耕等十个环节的社会化统一服务全覆盖,打破了一家一户传统耕作模式,减少了农民田间作业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一批批种粮大户不断涌现,王熜之就是其中之一。

  “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政府代种,再到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粮食供给有了充足保障。”王璁之对记者说,一家人平时忙活忙活绰绰有余。眼下,他正琢磨着购置一台进口粮食籽粒收获机,“到时候粮食种植的现代化水平又要提高一大截。”

  在保证粮食产能基础上,如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源地,山东为全国贡献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把握新要求,山东适时将农业产业化“升级”为“新六产”,正在由“星星之火”转变为“燎原之势”:截至2018年底,山东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20.3万家和6.37万家。

  2月20日,农历春节刚刚过去,但此时的高青县双河村却比过年时还要热闹,村南的森阳农业公司门前停满了货车,车间内菌包自动生产线飞速运转,采摘木耳的工人双手翻飞……

  这正是山东农业“接二连三”的一个生动缩影:以双河村玉米秸秆、玉米芯等为主要原料生产培养基,企业栽种金针菇等食用菌,出菇后的菌包二次利用,再加工成黑木耳、双孢菇、平菇等食用菌菌包,通过包装营销可扩大3倍收益。如今,双河村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已初步构建起完整的食用菌产业链条,先后建成了玉米芯转化车间、菌包生产车间、食用菌净化车间和20个出耳示范大棚,年可生产白背木耳2000余吨。

  “以前我们种庄稼只有一份收入,现在像玉米秸秆这样的下脚料也成了宝贝,生产出的木耳大都出口到国外,离岸出口价高达每斤28元,多被用到韩国泡菜、日本料理上,成为货真价实的‘黑元宝’。”村党支部书记郭德彬感叹道。

  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山东农村不断涌现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57岁的双河村村民郭兴波收入便由一份变为双份。“年龄大了,外出打工没人要,单靠几亩口粮种植粮食致富行不通了。”土地流转后成为产业工人,郭兴波为森阳农业食用菌大棚提供放膜、拉光、通风、降温服务,不仅不用风里来雨里去,每天还可稳赚100多元工资,年增收超过2万元。

  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就要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标准化的落地应用,可从源头上保证瓜菜品质,进而引领蔬菜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2月16日上午,寿光市崔岭西村现代大棚园区内,棚主崔江元正在拨弄着他的手机。他可不是在玩,而是在用手机“种菜”。崔江元的大棚是寿光最新的“第七代”大棚,已经全面实现了智能化,大棚里的温度、湿度、采光等各项指标,都会实时显示在手机终端上,并可通过物联网调节控制。

  作为全国惟一国家级蔬菜产业发展平台,设立在寿光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被市委书记林红玉形容为“千载难逢的机会”。今年寿光要抓好新规划建设的18个重点园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设高端现代园区,逐步实现所有园区一个标准生产、一个品牌销售、一套体系监管。

  生态美、环境优,

  将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乡村振兴的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

  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山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18年,山东制定《省级美丽乡村考核办法》,省财政资金投入5亿元,遴选500个村开展省级示范创建。

  正月十五,在北京工作的文娜回到了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西单村看望家人。“现在水泥路宽敞,村容村貌也大为改观,农村和城里的差距越来越小。”说起村里的变化,文娜很有发言权,“以前进村那条路,是名副其实的‘水泥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厕所是‘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还得提着裤腿角子,孩子们都不愿回来。”

  良好的人居环境既给农民生活带来健康、提升幸福感,又给农村带来新气象、新面貌。山东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头炮”之一,聚力打赢打好这一场硬仗:立足现有条件,区分轻重缓急,以垃圾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着力补齐短板,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确保“一年提标扩面、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全面提升”。

  作为全省农村旱厕改造试点区县,临淄区的“厕所革命”已悄然掀起。农村旱厕改造“三分建、七分管”,维护管理是保证改厕效益的关键。在进行旱厕改造的同时,临淄区还催生出了一条全新生态产业链。

  “现在有专门的收集车,一个电话就上门服务,非常方便快捷。”西单村党支部书记单提华告诉记者,村里高标准建设了管护机构,服务范围覆盖10个村、2000户左右,镇财政按每年每服务一户3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抽出的厕液如何处理?“以前一般会根据农户需求,把厕液运送至田间地头或者种植基地,用作肥料进行冲施。现在主要是送到处理站集中处理,进行二次利用。”朱台镇农委副主任边希军说。

  环境美了,钱袋子鼓了,日子过出了幸福感。旱厕改造后,以前在村里处处可见的粪堆、垃圾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每逢节假日,越来越多像文娜这样在外闯荡的年轻人都爱常回家看看。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2018年7月,山东出台美丽村居建设“四一三”行动推进方案,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胶东、鲁中、鲁西南、鲁西北4大风貌区和沿海、沿河、沿路等10条风貌带,打造300个省级美丽村居建设试点。一整套的政策制度和路径方式,为全国提供了富有生机活力的乡村振兴山东方案。

  去年底,长岛县北长山岛店子村居民任秀梅迎来了自己的“事业转型期”。放弃了从事多年的育苗场,她开始做起了渔家乐的老板。她回忆,以前长岛一些靠近海岸的居民围海盖房,建起了一个个海参、鲍鱼育苗场和圈养池。因育苗场需要用高锰酸钾和盐酸进行消毒,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排大海,造成的污染触目惊心,“只要有育保苗场的地方,沿海的海草、海菜用不了几年就会绝迹”。

  算大账,算长远账,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投资11亿元,拆除南北长山岛海岸线破旧建筑和育保苗场54万平方米,恢复自然岸线和旅游岸线20多公里。预计到2020年,全域自然岸线占比达到85%以上。山林植被的恢复,也让长岛333种鸟类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就像一条“金扁担”。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山东致力于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让保护生态环境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2018年,山东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6.7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0%。

  室外严寒刺骨,屋内春意盎然。2月24日,泗水县尹家楼村村民吴同元家温暖如春,“驱寒秘方”来自家里的生物质炉具。这种看起来与传统煤炉很相似的炉具用起来不飘黑烟,玉米秸秆炭的燃烧也没有刺鼻的气味。

  “早几年秸秆在地里直接都烧了,这几年不允许烧,还田又造成第二年病虫害比较多。现在镇上建了秸秆收储加工中心,补贴完之后,一吨秸秆换一吨秸秆炭。”吴同元说,在收储加工中心,秸秆炭能换也能买,虽然热值只有煤炭一半,但购买价格只相当于煤炭的五分之一,并且非常环保。

  生活美、家园好,

  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产权清、头羊强、雁归乡,农村的人气活力旺起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收入。要持续推进农民致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场硬仗必须打赢。

  1月24日一早,昌乐县经济开发区四图村72岁的冯月英如期领到2400元的分红。集体“大红包”缘何而来?冯月英把自己的股权证递给记者,这个印有家庭信息和股权记录的小本清晰记录着连续四年的每一笔分红:得益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冯月英家现在有4份股权,每股可获经营性资产38604.42元、资源性资产49.35平方米。

  在昌乐县的集体资产信息化系统中,四图村的资金、资产和资源情况,以及每一笔开支和财务往来都一目了然。“原先,村民不知道俺村有多少资产,改制后,村集体资产权属清晰了。下一步,俺们的股份还能到农商银行质押贷款呢!”已经干了23年村会计的王建国说,改革后,四图村有了发展的底气,今年村里计划租赁或修建沿街房屋,以此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眼下的齐鲁大地,菜农成老板、农民成股东的故事屡见不鲜。去年,山东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单位。截至去年底,全省已基本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同时,在17个县(市、区)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试点,建立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中心1534个,实现交易199.6亿元。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清产核资、确权到户、股份合作唤醒沉睡的资产,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寸土变寸金的华丽转身,更激发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热情。这让山东更深刻地认识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关键举措。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还得看“头羊”。时下,无棣县双堠村香菇大棚群里机声隆隆,人忙车欢,两个大型香菇气调库正在加紧施工,投用后可储存50个大棚的香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农业村,在新一届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建起1个村集体种植专业合作社和2家村办企业,村集体从负债30万元一跃成为拥有固定资产700万元的小康村。

  所有优秀的背后,都有苦行僧般的自律,双堠村班子也一样。村里所有招标都委托社会上的第三方去办,资产再多,村班子成员从不经手钱,笔笔开支都由集体决定。凡村里大小事情,党员、村民代表都会自觉到村“两委”集中商议,有了知情权和决策权,大伙关心集体事业和村庄发展的热情越来越高。“以前村民代表大会,有的人叫三遍都不一定来。现在好了,只要喇叭一响,大伙立马集合。”村党支部书记赵福升说。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去年,山东启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将实现收入翻番的目标。

  乡村全面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新年伊始,青岛市政府公布2019年10件市办实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2万人”位列其中。这是自2014年以来,青岛连续第六年将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列为市办实事。

  “我们培训课的主要内容是果树春季生产技术。在过去,种果树主要靠自己的经验,现在可不行,不讲科学技术就种不好树。这样的培训班,我们还是非常愿意来上的,有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授课,有问必答,给我们介绍了不少实用知识。”莱西市南墅镇140名果农从2月21日开始陆续参加培训,他们说,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果农提早预防果树的“春季病”,并且领到了市农广校赠送的果树栽培技术书籍。

  着力培育“田秀才”“土专家”,山东努力造就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4万人,认定4万人。在着力培养乡土人才的同时,山东还将目光投向省外,招募“归乡雁”,开展“雁归兴乡”返乡创业推进行动,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允许“合伙人”通过合同约定,享有乡村项目开发等优先权,享受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并在人才工程项目评选等方面给予适度的倾斜。

  既能留住“儿子”,培养本土人才;也能引来“女婿”,吸引返乡下乡人员。山东广聚天下英才,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推荐阅读
  • 全国主流融媒体总编辑看江西活动正式启动

    12月2日,由江西日报社主办,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承办的“作示范、勇争先——2019全国主流融媒体总编辑看江西”活动正式启动,为期5天。赣鄱云将以江西新闻客户端为龙头,联合全省70个市县级融媒体新闻客户端联动宣传。[详细]

    12-02 09-12江西新闻客户端
  • 高职迈入“双高”时代

    “双高计划”落地久旱逢甘露高职迈入“双高”时代。“双高计划”项目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在大会上说出了这句话。在本科倡导“双一流”之时,高职倡导“双高”(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的简称),目的是打造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详细]

    12-02 09-12中国青年报
  • 传媒大学艺考扩招50人

    843个招生计划涉及23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不编制分省计划,且所有专业文理兼招,不限制选考科目。该校艺考网上报名时间为12月1日至12月15日,目前报名入口已开通,每位考生最多可报考三个专业方向。考试内容分为初试和复试,个别专业设有三试和四试[详细]

    12-02 09-12北京日报
  • 河北省猪肉批发价格连续两周小幅下跌

    河北省猪肉批发价格连续两周小幅下跌。肉类平均批发价格为61.41元/公斤,下跌(与前一周相比,下同)2.26%。蔬菜价格稳中微升[详细]

    12-02 09-12河北新闻网
  • 英国货车惨案全部遇难者 遗体和骨灰运回越南

    越南外交部日前说,英国货车惨案全部遇难者遗体和骨灰已被运抵越南,并移交亲属。据越通社报道,首批16名遇难者遗体11月27日由飞机运抵越南首都河内,其余23名遇难者遗体和骨灰于11月30日运回。遇难者遗体和骨灰抵达河内内排国际机场后,被移交给其生前家乡所在省份...[详细]

    12-02 09-12劳动报
  • 中国制度的“最大优势”(人民论坛)

    “在中国共产党日趋坚强、成熟的领导下,中国走出符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这一切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十几亿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外国专家学者这样评价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详细]

    12-02 09-12人民网-人民日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