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立下5000亿“海洋GDP”目标,底气何来?

2019-07-17 18:52: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梁雯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梁雯

  16日下午,在青岛港前湾港区南岸,一座高效装卸作业的自动化码头里一排忙碌的景象。一个个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从货轮被运到码头,一个个满载中国货物的集装箱被装到去往世界各地的货轮上,靠的全是机器人在操作。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平均单机效率已达到36.1自然箱/小时,不断刷新着由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

青岛港“无人码头”。

  港口的转型升级,只是青岛发起“海洋攻势”的一个缩影。记者注意到,就在上月刚刚发布的《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中,这个山东海洋强省的“龙头”城市喊出了,到2022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占比超31%的目标。

  有人可能会问,三年前,刚刚跻身GDP万亿俱乐部的青岛,一直是印象中拥有海尔、海信、青啤、中车等诸多品牌的制造业大市,此番海洋经济要与制造业“三分天下”,底气从何而来?7月16日到17日,记者跟随“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网络主题活动来到青岛采访,探秘“海洋攻势”下,向海图强的青岛答卷。

  无人码头搬集装箱如同“打游戏”,青岛还要给 2000米深海做“CT”

  “现在就像打电子游戏一样,在监控室和操作间感觉那完全不一样,时代变了,但我们一直没有落伍,生产效率一直在提高。”16日下午,在青岛港新前湾码头自动化吊装控制室,这里的操作员告诉记者,过去人工装卸,主要依赖技术和经验,需要付出大量体力劳动;在无人码头,吊装“司机”换成工程师,通过智能系统自动运行,指挥码头上的设备完成装卸工作,整个码头所需人数也从原来的60多人,变为9人。

  无人码头要想实现全程自动化,拆装集装箱锁是难点,国外普遍采用人工解锁,这不仅耗费大量人力,更存在安全隐患,青岛港解锁了这个世界性难题。在规划设计时,青岛港就采用了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的扭锁方式。在自动化桥吊的中转平台上,设置了机器人,能够根据集装箱锁的不同类型,自动完成拆装扭锁作业。这些世界首创技术,加上物联网感知、通信导航、模糊控制、信息网络、大数据云计算和安全防范等技术的应用,集成了青岛港全世界最先进的码头操作系统。

  不只是自动化码头,青岛在深海科技探索的步伐也从未停止。在位于青岛蓝谷的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透明海洋”工程有了新突破, 它就像在深海中安了“眼睛”,能把2000米以下的海洋看通看透,给海洋做“CT”。对于“透明海洋”工程的未来,中科院院士、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曾这样描述:“科学家在实验室就能知道全球海洋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如海洋的温度变化、水声通道的变化、鱼群的变化等,并能做出预测。”

  “中字头”“国字号”扎堆的蓝谷,集结全国一半涉海科研人才的岛城

  在青岛,无人码头、国家实验室只是海洋“超级工程”大军中的冰山一角。在鳌山湾畔,青岛蓝谷已聚集了国家深海基地、可燃冰钻采船实验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为代表的20余个“国字号”科研平台,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为代表的20余所高等院校,300余个科技型企业,引进各类涉海科研人才已达4700余人。蓝谷初步形成了从海洋研发到成果孵化,再到技术交易的海洋科技创新生态圈。

  科创引领,人才先行。近年来,人们常说“高校争夺战,南有深圳、北有青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岛对人才的重视。经过七年的布局深耕,如今青岛蓝谷已成为全国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获得科技部支持在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被东亚海国际组织列入东亚海第四期项目计划并定位为东亚海蓝色知识与技术平台,成为青岛海洋发展的“科创大脑”。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其中,作为我国唯一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以及青岛海洋发展的“王牌”之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已建成新一代高性能计算平台、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未来还将建设海洋高端仪器设备研发平台、海上综合试验场、海洋同位素测年平台、海洋分子生物技术实验平台等七个大型公共科研平台,并对外开放共享。

  以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为例,此前,许多海洋科研单位的科考船只为本单位服务,经这个平台共享,就像滴滴打车一样,24艘科考船,以及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发现号”ROV等为代表的数百套大型海洋调查装备,都实现了航次、设备与科考数据的合理共享。目前,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已具备物理海洋、生态渔业、海洋地质、海洋化学等多学科调查能力。全国的科学家每年都可以通过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官网申请共享使用,这为科学家特别是青年科学家走向深远海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全国30%以上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汇聚在这里,还有动辄规模50亿元级的蓝色药库开发基金等各类孵化基金助力……青岛发起“海洋攻势”,打造海洋科技名城,迈向国际大都市的步伐底气十足。

  四年打好六场硬仗 青岛立下5000亿海洋GDP的“小目标”

  记者注意到,作为青岛今年发起的“15个攻势”之首,“海洋攻势”一直备受关注。今年4月,在一场长达四个小时的深夜答辩会上,海洋攻势作战方案主答辩人、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薛庆国,详细说明了海洋产业转型跨越、海洋科技创新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海洋港口提质增效、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滋养海洋文化根脉等六场硬仗。

  两个月后的6月份,青岛发布了《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其中提到,到2022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1%,海洋新兴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

  可能一看到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这个数字,许多人都会感到吃惊。这相当于一个三线城市一年的GDP。

胶州湾跨海大桥。

  但翻阅青岛2018年的统计数据,你会惊喜地发现青岛去年的海洋生产总值已达3327亿元,增长15.6%,海洋生产总值GDP占比已升至27.7%。其中,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设备制造业和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等4个支柱产业共实现增加值2025亿元,增长14.5%,占海洋经济比重60.9%。海洋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66亿元,增长8.6%,占海洋经济比重11%。

  在海洋强省建设中,青岛不仅要率先崛起,还要当好龙头,辐射带动泛胶州湾黄海经济带的发展。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定位要求,青岛将发挥龙头引领的作用。发挥青岛海洋科学城、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和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综合优势,强化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蓝谷等平台功能,提升其在重大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引领辐射作用,打造海洋强省建设主引擎。

  向海图强,对标超越,青岛自信地喊出:“凡是深圳能做到的 青岛都要做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毛德勋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