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图上找不到的"拥军航线" 和平时期的军民鱼水深情

2019-07-30 13:20:00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第五任“拥军船”船长钱均堂在驾驶船只。(摄于7月5日)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记者赵新兵 陈灏 王阳) 7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海图上找不到的“拥军航线”——六十年、五代船,和平时期的军民鱼水深情》的报道。

  茫茫黄海的碧波环绕下,苏山岛孤悬海外,驻岛官兵“与世隔绝”。

  距离苏山岛6.8海里的院夼村,从1960年开始,就拿出最好的船和最有经验的船长,开辟出一条“拥军航线”,义务协助驻岛部队运送人员和物资。

  60年来,从最初的小舢板到如今的现代化养殖看护船,“拥军船”的五代船、五代船长“有呼必应”,风雨无阻地航行了近20万公里。

  以“拥军船”为纽带,村民和驻军相亲相助,军民关系坚如磐石;村集体累计投入拥军资金3000余万元,为苏山岛建成黄海前哨钢铁堡垒提供了重要助力,以无私行动诠释了和平时期的军民鱼水深情。

    一条航线 五任船长接力掌舵

  时隔4个月,再回院夼村码头,迎接刘洪乾的还是熟悉的船长和熟悉的船。

  今年3月转业离开苏山岛之后,这是刘洪乾首次回岛看望战友。跟驻岛时一样,他提前联系好“拥军船”船长钱均堂,乘船上岛。

  “这条船是连接苏山岛和大陆的纽带,我们驻岛官兵及家属来往小岛、生活物资的运送,这条‘拥军船’帮了大忙。”刘洪乾说。

  一个渔村、一条渔船,义务分担起驻岛官兵们的保障任务——这份坚持,已经进入第60个年头。

  院夼村党委书记王国明告诉记者,1960年3月,为填饱肚子冒险出海的院夼村村民王道伦和王义宽,驾驶渔船在返航途中遭遇大雾和强海流,在苏山岛海域迷失航向。没有灯塔指路、没有地方避险。

  体力不支之际,村民们的呼救声被岛上的战士们听到。十几名战士赶到海边,敲响铜锣、挥动红布引导渔船靠泊苏山岛。二人被救下后,王义宽发起高烧,官兵们轮流喂饭、喂药,直到他康复离岛。

  此后,驻岛官兵又先后救起7名遇险的村民。“苏山岛来了解放军,解放军是咱的救命恩人”在院夼村民间口口相传,村干部专程上岛表示感谢。

  登上岛后,他们才发现这个不足0.5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生活环境十分恶劣,无居民、无淡水、无耕地、无航线,官兵们的补给缺乏保障,村干部们一阵心酸。

  “驻岛之初,这里确实非常艰苦。”驻岛连队指导员张博告诉记者,据连史资料记载,官兵们住的是茅草房,淡水、粮食、蔬菜、日用品等生活物资都需要上级定期用登陆艇进行运输,上下岛也没有日常交通工具;遇到海况不好、物资断供时,官兵们只能吃“海水烙饼”。

  军爱民,民拥军,苏山岛的艰苦深深触动了院夼村。哪能让守岛戍国的解放军亲人缺吃少穿?朴实的村民们决定为驻岛官兵们做点事情。

  “俺们渔家人,最拿手的就是开船!”村干部商议后决定,拿出最好的一条渔船作为“拥军船”,专门往返于苏山岛和院夼村之间,义务提供官兵、亲属和物资给养的运输服务,报答官兵们的救命之恩。经验丰富的王道伦自告奋勇成为第一任拥军船长。

  “拥军船”的调度归驻岛连队,人员工资、燃油、维修等一应费用都由院夼村承担。王国明说,只要连队有需求,“拥军船”随叫随到,如今每年往返超过300趟。

  每个周五,是驻苏山岛连队例行补给时间。记者近日跟随钱均堂来到院夼村码头。在这里,志愿者们正在将官兵们一周的生活物资搬上“拥军船”。

  这批物资里,有饮用水、面条、花生油和10多种新鲜蔬菜,还有院夼村“夹带”捎给官兵们的带鱼和饮料。看似一马平川的大海上,“拥军船”破浪而行、上下颠簸。不到10公里的路程,却用了一个多小时。

  从新鲜蔬菜到光伏板,通过“拥军船”运送到苏山岛上的物资,改变着驻岛官兵们的生活。官兵们自己动手腌制的咸菜,曾经是重要的下饭菜,如今成了连队的稀缺“名吃”。

  从王道伦到钱均堂,“拥军船”船长已经历了5代;从摇橹小船、小帆船、小机动船、大马力机动船,再到近期刚刚试航的现代化养殖看护船,“拥军船”也不多不少经历了5代。

  60载斗转星移、风云变幻,唯一不变的是“拥军船”的名字,沿着这条海图上找不到的航线,日复一日地折返于苏山岛和院夼村。

  “每一代‘拥军船’都是村里最好的船。”王国明说,刚刚投入使用的最新一代“拥军船”由院夼村斥资138万元建造,运输能力由8吨提高到55吨,抗风能力由6级提高到8级,装备了GPS和北斗系统双导航系统,基本可以实现全天候航行。

  60年来,“拥军船”迎来送往了岛上23任军事主官和19任政治主官为代表的驻岛官兵及家属10万人次,累计航行里程相当于绕赤道5周。

  一种深情 六十年相濡以沫

  登岛时,正值午饭时间,几名战士亲热地将钱均堂拉进了食堂。

  “现在岛上的每一名官兵,大多是泰叔接上来的。”行走在整洁的营区,副指导员王浩告诉记者,钱均堂小名“福泰”,驻岛官兵们都叫他“泰叔”;上一任船长王喜联,外号则是“岛主”。

  苏山岛距离院夼村不远,天气好的时候,站在院夼村码头就能看到苏山岛;苏山岛离院夼村有时候很远,短短10公里的海程,常常因为大雾、大风、大浪而成为“天堑”。尤其在夜间大雾时,船在岛旁却找不到岛是常事。

  随叫随到的五代“拥军船”船长,从没有卫星导航的年代开始,屡屡在苏山岛出现紧急伤情、病情时驾驶一叶扁舟破浪而至,让“拥军船”成为“救命船”。仅有记录的深夜接送突发疾病官兵及亲属离岛就医,就超过50次。

  2005年,“拥军船”船长王喜联接到驻岛连队的紧急求助电话,一名驻岛士官的孩子在苏山岛不慎摔伤头部,伤势严重。岛上医疗条件简陋,孩子需要紧急送医。

  当时,海上预报有8级大风,远远超出“拥军船”的抗风浪能力。但王喜联没有丝毫犹豫,来不及加油就带上几名村民驾船上岛,终于在燃油耗尽前把孩子送到了医院。

  或许是习惯了一个人开船,面庞黝黑的钱均堂话语不多。2008年担任“拥军船”船长以来,除了一次大病住院,他几乎没出过村。

  “我没别的事,就是开船。”他说,不能让部队找不着自己、耽误事了。

  从一次报恩开始、以“拥军船”为纽带,驻岛连队和院夼村村民结下不解之缘,“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鱼水关系坚如磐石。

  1990年6月,时任连长7个月大的孩子在探亲时患上了肺炎,就近在院夼职工医院医治。那段时间,孩子白天在医院挂吊瓶,晚上就被村民王进考接到家中照料。在王进考夫妇的悉心照顾下,半个月后孩子恢复健康。

  两家之间的深厚情谊就此结下。连长妻子每到苏山岛,都要去看望王进考夫妇并住上几日。最长的一次,母子俩不知不觉住了70多天。

  “连长的对象还帮着我们干农活,像咱自家人一样。”王进考告诉记者。

  第一代船长王道伦1997年去世,临终前他拉着老伴连秀珍的手说:“我一辈子最牵挂的就是你和驻岛官兵,我走以后,你要继续替我去看望他们。”老伴含泪应允。

  连秀珍老人身体好的时候,年年为官兵们纳鞋垫。如今虽已87岁高龄,视力模糊,可她每年都会委托“拥军船”将家中存放的鞋垫送到苏山岛,用2000多双温暖的鞋垫呵护战士们的双脚。

  “我们可以将自己和亲人的生命托付给他们。”张博如是说。

  2017年,张博的妻子和孩子上岛探亲,两岁的孩子突然患上手足口病、高烧不退。附近作业的村民听到岛上的呼喊赶过来,顶着大风连夜将他的妻子、孩子送上岸。

  一代代驻岛官兵,也从未忘记院夼人民的深情厚谊,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回报村民们的拥戴。

  “小时候农村没啥文化生活,苏山岛部队经常送电影到村里放映。”院夼村前党委书记王巍岩回忆说,那是他小时候最盼的事情,“跟过年一样”。

  院夼村经济条件不好的时期,渔民上了苏山岛都有好吃好喝招待着;三面环山的院夼村经常发生山火,王国明告诉记者,只要在岸上休假的官兵听说火情,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火。

  院夼村曾在靠近苏山岛的海域建有一个养殖场。在养殖场拆除前,参与养殖的村民长期在岛上和官兵们“同吃同住”。驻岛连队的第一盏电灯是养殖场的发电机点亮,官兵们也经常帮着村民收割海带。

  钱均堂的手机通讯录里,大多数号码是历任驻岛官兵的。他告诉记者,小女儿出嫁,前任连队主官都赶过来了;他肺出血在威海市住院,连队干部也在周末赶过去探望;术后不到一周,惦记着官兵们的钱钧堂就急着出了院。

  时至今日,苏山岛仍在为附近海域从事海产品养殖的村民们提供着尽可能的方便:村民在海上遇到恶劣天气时,有苏山岛的码头可以避风;村民在岛上过夜,部队也有房间留给他们。

  村里为官兵送戏剧、送物资,妇女专门纳鞋垫送给战士们……荣成市人民武装部政委王志伟说,在持续的互帮互助中,驻岛官兵和村民亲如一家,驻岛官兵把院夼村当成第二故乡、将村民当成亲人。

  一份初心 演绎军民鱼水深情

  改革开放以来,院夼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从一个贫瘠的小渔村变成了一个富裕的新乡村。“富了海边人,不忘戍边人”,成为院夼村发展新的座右铭。

  沧海桑田,初心不改;航程万里,矢志不渝。

  院夼村的村办招待所前,有一块刻有“军人之家”的石头。王巍岩告诉记者,过去驻岛官兵和家属上下岛等船期间,都被村民接到家里免费吃住,从不谈条件和报酬,官兵、家属常常过意不去。1988年,村里投资300万元建立“军人接待站”,由村集体接过这部分责任。

  厚厚一沓泛黄的餐票见证着这段历史。王巍岩说,驻岛官兵和家属来了,到院夼村可以直接领餐票免费就餐;招待所开设了军人专用房间,供官兵和探亲家属免费住宿;驻岛官兵来陆地办事所需车辆,安排免费使用;驻岛官兵到村里打电话一律优先,并且免费;军人和优抚对象求医问诊一律免费……就连院夼村开在镇里的酒店,驻岛官兵的亲属都可以免费入住。

  随着营区条件改善和部队管理的日趋规范,官兵和家属需要到村里吃住的情况越来越少,但至今“军人之家”还发挥着应急保障功能。

  在拥军的无偿投入上,院夼村从未计算成本。原村委会主任王太民等人介绍,为保障登陆艇到村里提取物资,院夼村修建了专门的“拥军码头”并两次翻修,累计投入400余万元,可供部队多种型号的登陆艇停靠。

  2007年至2009年,驻岛连队建设新营房,院夼村主动放行重型运输车辆,导致码头道路全部被轧坏,维修费用超过400万元;因部队训练和建设需要,院夼村拆除了靠近苏山岛的养殖设施,直接损失接近8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院夼村用于拥军的无偿投入已经接近3000万元。仅看似不起眼的“拥军船”每年的燃油成本就已超过20万元。

  “这几年院夼村渔业转型不顺,经济其实不如往年。他们还能这么大力度支援国防建设、支持苏山岛驻军,格外难得。”张博说,苏山岛60年艰苦创业,从零基础发展成为战备设施完备、生活设施齐全的现代化、信息化海防前哨,院夼村的拥军支持功不可没。

  时间的流逝让院夼村拥军的形式有了改变,但拥军始终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行为准则。当了20年村党委书记的王巍岩说:“哪一届村两委班子把拥军船停了、把拥军的传统丢了,就是院夼村的罪人!”

  “院夼村拥军行动已经沉淀为传统文化和生命记忆。”荣成市委书记江山说,它源于胶东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源于渔民豪爽淳朴的真性情,更源于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作风优良,体现了共产党执政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急部队之所需、解部队之所难,对驻岛连队的拥军行动已从院夼村向更大范围蔓延。副指导员王浩介绍,当地政府出资帮驻军通了市电,正计划新修环岛公路;岛上的空调、电脑、除湿机、冰箱等生活设备,很多也是地方政府或当地企业捐赠的……

  言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当年的船长王道伦、王义宽等老一代“拥军人”早已逝去,但院夼村的拥军情谊始终未变,它承载着几代军民可歌可泣的事迹,沉淀为一种拥军文化和一种生命的记忆,水乳交融、亲如一家的鱼水深情仍在这片苍茫的大海上延续……(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乐双

推荐阅读
  • 一批新规8月实施 中央单位出差人员餐费自行解决

    1c897dc47908446b931ad5abd9089c83.jpg

    中央单位出差人员用餐费用自行解决、部分退役军人等抚恤补助标准再提高、海南对外地车辆采取交通管制、贵阳调整居民医保待遇标准……7月已经进入尾声,进入8月,将有一批新规正式实施,影响你我的生活。 [详细]

    07-30 08-07中新经纬
  • 国资国企改革“综改试验”大幕开启 地方进入加速期

    “真正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发挥改革合力,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取得实效。据了解,上海综改试验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法制化的导向,突出完善国资管理体制、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员工内生动力等着力点,推动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详细]

    07-30 08-07经济参考报
  • 家政学成“极冷专业” 有学校3年没招到一名学生

    家政学.jpg

    国内大学的专业报考,时常呈现着冰火两重天的极端状态。今年,教育部发文鼓励高校开设家政专业,要求每个省份原则上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和若干所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详细]

    07-30 07-07中国青年报
  • 女子婚内恋爱诈骗获刑 前夫不服共债370万申请抗诉

    52岁的南通商人景玉生如今没有了车,出行只能靠步行和公交,但他仍不时提起年轻时闯荡非洲从事外贸生意的往事。澎湃新闻注意到,上述三段恋爱关系中有两段还存在重叠,王丽在向徐某某实施诈骗的同时还与刘某某保持着“恋爱关系”。[详细]

    07-30 07-07澎湃新闻
  • 日本6月工矿业生产大幅下滑

    日本经济产业省30日发表的数据显示,6月份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经季节调整后为101.1,环比大幅下降3.6%,时隔3个月以来再次出现下降。经产省表示,日本工矿业生产继续处于“一进一退”的状态,将继续对产业动向予以关注。[详细]

    07-30 13-07新华网
  • 财经观察:贸易摩擦加重韩国经济阴影

    韩国产业研究院在《2019年下半年经济和产业展望》报告中预计,今年下半年韩国13个主力产业的出口额预计为2276.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4%。韩日摩擦如果进一步恶化,必将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央行可能将再次下调韩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详细]

    07-30 13-07新华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