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乐双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春天是新年的开始,也是奋斗的开始。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惟有奋斗能留下深深的印记,惟有奋斗者能永葆青春的朝气。
大众网自今日起开设《新时代 我奋斗 我幸福》专栏,调动山东17市地方站的力量,共同发掘和记录那些在新时代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人们,通过他们的奋斗故事,奋斗历程展示新时代奋斗者的新风貌、新作为,展示山东努力走在前列、由大到强、全面求强的奋斗过程,展示山东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感人事迹。
春风浩荡春潮涌,鼓帆远航正当时。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这个改革开放的春天里,让我们共同饱蘸激情与汗水,奋力书写解放思想走在前列的壮美诗篇!
市林业局局长王洪彩在新一轮林水会战大会上发言
王洪彩认真学习会议精神
王洪彩带头播种野山茶
王洪彩(右一)在北竹园除草
王洪彩(左一)在巾帼林植下一片绿树
大众网日照3月9日讯(记者 陈平平)如果森林是城市的绿肺,她便是这座城市最虔诚的造绿者,一年她跑遍了日照300多座山头,用脚步丈量出日照的绿色版图。她叫王洪彩,是日照市林业局的局长。
她是当代女性却总素衣平履,她是局长却总是风尘仆仆,她把奋斗出来的幸福留给子孙后代,她倡导的“互联网+”种树智慧林业将推进全市林业新旧动能转化,提质增量为日照再造林15万亩。
“现在正是好时候,春季造林就是抢节气、抢时间,只争朝夕。”王洪彩起身笑了笑,便去了会议室。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筹备植树节工作会议,忙得顾不上和记者多说两句话。记者跟在她身后一阵小跑,一并来到会议室。
记者注意到,她穿的是一双薄底的黑色运动鞋,并不是什么名牌但耐穿实用。同事们介绍,她不是在局里开会安排工作,就是上山下乡、植树造林,一年365天她有300多天在室外,山顶绿坡、工程现场,有时去到的地方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所以她经常一身便装,风风火火的去,风尘仆仆的来。“王局长精神头比我们年轻人还足,每天都像打了鸡血。”王洪彩的工作状态基本定位在“五加二”“白加黑”,她身上有“坐不住”的责任感,“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苦干实干、快干干好的精气神,感染周围的同事。
去年,在王洪彩的带领下,日照市荣膺“国家森林城市”桂冠,这是全市的一件大喜事,为日照可持续发展又增添了一块国家级金字招牌。全市两年完成造林31.9万亩,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578.9万人次,义务植树1500万株,义务植树建卡率、尽责率都达到97%以上。
今年,日照市林业局又全省首创“互联网+”种树智慧林业,简单说就是运用互联网为广大公众搭建一个透明、便捷的义务植树参与平台“绿满日照”。与传统的植树方法相比,“绿满日照”可有效实现线上报名、线下植树,变“3月12日植树节”为“365天植树节”,让尽责形式由单一的“植树”转化为多元形式,将全民义务植树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全民参与、全年植树、随时植树的新局面。目前,全市83个义务植树基地已经实现互联网监控。
“生态是咱日照最响亮的品牌,植树造林就是造福子孙。“王洪彩把林场当做绿色健身房和林业的主战场。在林业新旧动能转换中,王洪彩领导全局规划全市绿色版图,以扩总量来拓展绿色空间,以增效益来推进惠民利民,以提质量来增强森林功能。在全市大力推广“旅游+”、“生态+”等林业扶贫模式,积极推动现代林园综合体建设,不断放大生态效益,实现“生态生财”、转型升级,做大生态产业,让林区变景区、基地变公园、生态变商品,让绿色生态资源变为全市的绿色富民资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乐双
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大城市取消或放松落户限制,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也要大幅增加落户规模。”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则明确,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I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详细]
走基层 强"四力"[详细]
近日,有网友发帖爆料称,云南镇雄县赤水源镇木瓜村一副书记耗资百万在村里建造了一个占地1亩多的豪华“活人墓”,并从村口到墓地开辟修建了一公里长的水泥路,还在坟墓两边栽种很多名贵的风景树,墓前开挖了一个水塘等。[详细]
” 为破解这一问题,2017年5月,小营盘镇党委研究决定,为全镇22支驻村工作队的130多名干部配发了军绿色斜挎式帆布书包。今年,博乐市将在全市所有“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中推广“民情书包”。[详细]
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刘亚军、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经济商务公使宋耀明见证在日中国企业协会会长王家驯和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详细]
6日,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博物馆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开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为前南斯拉夫著名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电影,1972年公映。1973年被引进到中国后,风靡一时,留在不少中国观众的记忆中。(责编:任付丽(实习生)、樊海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