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海报新闻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满倩倩 李乐涛 邢永亮 董雪 聊城茌平报道
因“棚二代”而火“出圈”的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近两年又有了新变化。
随着村里各项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80后”“90后”们纷纷返乡,风风火火搞起了大棚种植,耿店村“棚二代”的名气也越来越响。如今,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5万,村集体公共积累超过1200万,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了汽车。
2020年8月5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前往耿店村深入采访,倾听返乡创业的“棚二代”讲述他们的致富故事。
“90后”耿付杰,2019年返乡。如今,他再也不用舍家舍业的外出打工,终于能够多陪陪媳妇孩子、陪陪父母了。(摄影:邢永亮)
“算算账,还是回村好”
“走南闯北漂泊了八年,最终还是决定返乡,种大棚!”第一次接受媒体记者采访的“90后”耿付杰,是去年从江苏打工回乡的耿店村“棚二代”。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到耿店村越来越多年轻人种大棚的现象,让这个位于鲁西北的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火”了。这让返乡还不到一年的耿付杰不大习惯。
“感觉耿店村突然变得热闹了。”耿付杰回忆,“小时候刚刚记事儿时,村里建起第一座蔬菜大棚,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种的是芸豆,村里人住的有远有近,除非碰上个红白喜事才扎堆。”耿付杰说,近几年,每次返乡都会有新变化,蔬菜批发市场、高标准卷帘机大棚、育苗场、加工厂纷纷建起来,大家搬进了新楼房,村里的孤寡老人也都住进了高标准老年公寓。农闲时,村民聚在文化广场上消暑纳凉、K歌、跳广场。两年来,专程来村里学习取经的村镇络绎不绝,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也是一拨接着一拨。
2019年,耿付杰按捺不住了,决心返乡,直接承包了3个大棚。2020年,又扩了两个棚。如今,耿付杰再也不用舍家舍业外出打工,终于能够多陪陪媳妇孩子、陪陪父母了。
“85后”曹有忠,是从耿店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也是大伙儿公认的有经济头脑的“棚二代”。(摄影:邢永亮)
“大学生返乡创业,搞活一个村”
“85后”曹有忠,是从耿店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也是大伙儿公认的有经济头脑的“棚二代”。
大学毕业后,长沙、北京、济南,兜兜转转,曹有忠最终决定回家种棚。他是村里第一个搞电商开淘宝店的新农民,也是村里蔬菜水果种植面积最多的种植户。50亩梨园、11个葡萄工棚、6个尖椒大棚,哪年哪月哪日种的什么作物,他记得清清楚楚。今年上半年,他在网上仅忙活了半个月,就销售了3万斤西红柿,发了7000多个订单。
“说到底,家里种地能挣到钱!”曹有忠说,跟他同一时期回来的年轻人差不多有十几个,其中包括耿付超、耿付兴兄弟俩。“他俩之前一个做水果生意,一个在杭州的汽车公司上班,返乡后俩人分别承包了5个大棚,今年挣了有十几万。”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耿店村共有86名年轻人先后返乡,“70后”“80后”“90后”占了近九成。
耿店村“第一书记”陈子雷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摄影:邢永亮)
在曹有忠看来,“棚二代”能挣到钱离不开“第一书记”的帮助。2019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质标所主任陈子雷被派驻耿店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一年来,“第一书记”充分发挥省农科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帮助耿店引进种植技术,达到标准化生产,实现产业升级,打响“耿店”“棚二代”蔬菜品牌。
32岁的耿付建,刚满18岁就跑去了深圳打工。今年是他返乡种棚的第十年。(摄影:邢永亮)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
32岁的耿付建,刚满18岁就跑去了深圳打工。今年是他返乡种棚的第十年。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他种植的11个大棚尖椒卖了17万,比往年收入少了至少一半。但这丝毫没有打击耿付建想要继续投产的自信心。“早在2013年村里受过一次洪灾,全村600多个蔬菜大棚被洪水冲塌了100多个。”耿付建告诉记者,“那时候的确想过要放弃,突然觉得我们农民真的就是靠天吃饭。”
在庄稼地里摸爬滚打了十年,如今,耿付建脸上透着的是一份超出同龄人的自信与沉稳。这份自信,源于近年来耿店村蔬菜种植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发展。2018年下半年,耿店村与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流转周围村庄800亩土地,投资7000万成立了山东绿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盖起了2.1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大棚,5万多平方米的双膜温室,投资5000万在建人才培训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
“加之村里有合作社兜底,我们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耿付建说,“新型职业农民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1990年出生的耿付征,去年一年挣了将近20万。他拿出10万元,买了人生中第一辆小轿车。
“五个目标,还有一个没实现”
1990年出生的耿付征,中专毕业。由于身有残疾,他选择了计算机专业,按他的话说,这个专业“不用见人”。
耿付征2010年返乡,最初在村里干的是党员远程教育管理员。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他2015年开始接手父母留下的大棚,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2018年又租了两个扶贫大棚,去年一年挣了将近20万。他拿出10万元,买了人生中第一辆雪佛兰小轿车。
挣着钱后,耿付征的性格也渐渐发生了变化。以前走路爱贴着墙根,现在敢站在广场上引吭高歌;以前只穿黑白灰,现在最爱鲜艳的花衣服。2019年11月,耿付征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并在年底通过了专职网格员的考试。
采访时,耿付征掰着手指头,数着他在2017年定下的“五个目标”,“第一,拥有一份稳定的事业。第二,住上新楼房。第三,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第四,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努力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前四个都实现了,第五个呢?”耿付征脸红了,小声回答:“第五个还没实现,要娶个好媳妇。”
说到耿店村的发展经验,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总结为9个字:强组织、兴产业、聚人才。
村支书心里的“九字经”
在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的手机里,一直收藏着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点赞”耿店村的新闻视频。他还把总书记的原话一字不落地打印出来,张贴在了村委会大院的宣传栏上。
说到耿店村的发展经验,耿遵珠总结为9个字:强组织、兴产业、聚人才。“往细里说,就是要凝聚耿店村党支部班子合力,发挥好带头人作用,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规划,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要想方设法延长、壮大产业链,拉动内需,吸引有文化、有技术的人才扎根耿店。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乡村振兴,吸纳、带动更多农民就业,推动全村共同致富。”
近年来,山东全省各地聚焦聚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临沂市兰陵县代村发起“强村带动”,淄博市沂源县搞起“联村党建”,济宁市兖州区依托“村企联建”,菏泽市鄄城县红旗村做好“搬迁安置”……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和切切实实的发展变化,让群众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0年年初,耿店村立下了今年的工作计划,“‘双训基地’投入使用、新建30座高标准温室大棚、两栋返乡‘棚二代’居民楼实现全部入住……”
畅想未来,村支部书记耿遵珠自信满满;“现阶段耿店村正处于2.0时代,‘棚二代’主要解决的是技术提升和产业规模的难题。差不到10年左右,‘棚三代’成为主力军、农场主,面对的则是专业管理的问题,那个时候的耿店村,将迎来光明的3.0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