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2020专题汇总 >保家卫国 捍卫和平——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铭记历史

听文物讲故事│唱响英雄赞歌,5件文物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

2020

/ 08/20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

手机查看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让我们一起走进位于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听听五件一级文物讲述的抗美援朝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抗美援朝纪念馆

  军歌嘹亮——出征诗写就志愿军军歌

  周巍峙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谱曲的手稿

  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记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着这首激昂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批批志愿军将士奔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一名志愿军。他就是志愿军炮兵第1师第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

  1950年10月,麻扶摇所在的部队奉命第一批入朝参战。入朝前夕,他在誓师大会上朗诵了一首出征诗,“雄赳赳,气昂昂,横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的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这首诗主题鲜明,战斗性强,非常鼓舞士气,很快在志愿军中流传开来。在部队采访的新华社记者陈伯坚把这首诗写入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中。

  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这篇通讯。当天,在文化部工作的周巍峙同志读到这首诗,被其中的豪迈气概所感动,激发起创作热情,仅半小时左右就将歌曲谱完。歌名就选用了诗的最后一句——《打败美帝野心狼》。4天后,《人民日报》刊发了这首歌曲。在传唱中,这首歌逐渐被人们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由于当时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发表时只署名周巍峙作曲。后来,几经周折,有关部门终于找到了麻扶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词作者正式署名为麻扶摇。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鲜血染红的军旗

  志愿军第50军司令部、政治部奖给第447团的“白云山团”锦旗

  志愿军第50军447团经过五次反冲击,夺回了白云山阵地

  “高高的白云山,矗立在朝鲜汉江南。白云山,白云山,高高的白云山,让我们高唱着你的英名冲向前。”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上,“白云山团”战旗与其他99面战旗一起,在天安门广场上迎风飘扬。“白云山团”的前身就是志愿军50军149师447团,在抗美援朝战斗中, 11个昼夜的鏖战使其声名远扬。

  1951年1月25日,敌军向白云山地区发起攻击。11天内,面对敌人一次次疯狂地进攻,坚守白云山阵地的第447团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6连两天内打退敌人8次冲锋,当阵地上只剩下指导员和3名战士时,仍以“人在阵地在”的决心顽强坚守在阵地上;坚守261.5高地的志愿军战士,与敌军激战4小时,最后全部壮烈牺牲。11天里,447团毙伤俘敌1200余人,完成了机动防御战斗任务,高高飘扬的军旗,始终屹立在白云山阵地上。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一部手稿讲述的故事

  著名作家魏巍手稿《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

  志愿军战士在汉江南岸地区顽强阻击美军的反扑

  因为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有了最可爱的名字。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魏巍曾几次到抗美援朝前线进行采访,先后写了17篇通讯。这篇《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就是其中的一篇,记述了志愿军战士在汉江南岸坚守防御作战的艰苦历程。

  当时,志愿军在汉江南岸顽强防御作战23天,使得敌人寸步难行,在魏巍看来,这些装备先进的敌人无法前进的原因很简单,“这就是在敌人的面前,在汉江南岸的狭小的滩头阵地上,隐伏着世界上第一流勇敢的军队,隐伏着具有优越战术素养的英雄的人!”

  这些英雄在天寒地冻、粮弹供应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顽强作战。“这儿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反复的争夺。这儿的战士,嘴唇焦干了,耳朵震聋了,眼睛熬红了,他们用焦干的嘴唇吞一口干炒面,一口雪……这儿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日日夜夜式的考验’……  ”。

  这些最可爱的人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用英雄意志坚守着,战斗着。“应该清楚地告诉同志们坚守的意义,我们的坚守,是为了箝制敌人,使东面的部队歼灭敌人;没有意义的坚守和消耗,我们是不会进行的。你们知道的,我们一定要守到那一天。”

  他们的坚守迎来的是汉江前线歼敌两万三千余人──一个凝结着许多日日夜夜无数英雄故事的数字。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上甘岭战役打出“上甘岭精神”

  志愿军第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在上甘岭战役中使用的望远镜

  志愿军指挥员在上甘岭前沿阵地观察敌情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为了祖国和平的阳光,无数的英雄把热血洒在上甘岭,就让我们跟随一架望远镜去回望那硝烟弥漫的43天。

  战役一开始,由志愿军第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指挥防御作战。这架望远镜就是他观察敌情、指挥作战使用的。14日凌晨,敌人对志愿军据守的上甘岭发起强大攻势。面对狂轰滥炸,志愿军第45师展现出了有我无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机枪手陈治国,在工事被炸毁的情况下,毅然用自己的双肩代替射击台,让副班长射击,直至中弹牺牲。排长孙占元身负重伤,仍顽强地用两挺机枪向敌人扫射,在敌人拥上阵地、子弹打完的情况下,他紧握手雷扑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苗族战士龙世昌,连续炸毁了敌人两个地堡。他冲到敌人第3个地堡前,用胸部顶着爆破筒将敌地堡炸毁。特级英雄黄继光,在连队进攻受阻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毅然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孔,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这就是“上甘岭精神”:“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胜利的奉献精神;不屈不挠,团结战斗,战胜困难的拼搏精神;英勇顽强,坚决战斗,血战到底的胜利精神。”

  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军队靠人民

  “爱国老人”宋传义使用的挖菜刀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捐献武器运动的号召,要求全国各界爱国同胞,不分男女老少,都开展爱国的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的运动,用新增加的收入的一部或全部,购买飞机、大炮等武器,捐献给志愿军。全国人民纷纷响应号召,捐款捐物,这把挖菜刀就记录了丹东“爱国老人”宋传义支援前线的故事。

  宋传义是一名烈属,独子在解放战争中牺牲。抗美援朝时期,他已年近70岁。但他仍积极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发出的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首先订好爱国公约,每天都辛勤地侍弄白菜,又在白菜地里种上菠菜。他还利用午休时间和老伴挖野菜喂猪,把省下的猪饲料钱也捐献出来,先后共捐献了原东北币70万元。宋传义共受到11次奖励,被选为辽东省一等劳动模范,安东市特等拥军优属模范,参加了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他的事迹在辽东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们都敬佩地称他为“爱国老人”。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有无数像宋传义一样的人,他们是农民,给志愿军送去了充足的粮食;他们是工人,加班加点为志愿军赶制衣被;他们在后方夜以继日生产武器弹药……可以说,正是背靠祖国,依靠人民,才让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东方海岸架起几门火炮就可以奴役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马洪萌 资料来源 抗美援朝纪念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解西伟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