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首页 分站 网站导航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手机客户端 用户登录

解读“四经普”·怎么看④带你读懂普查数据中蕴含的山东五大变化

2020年01月22日 09:02
/1
>>点击或滑动翻页

  

  趋势性关键性变化展现山东发展新气象

  “四新”经济投资强势崛起,占比达44.8%,新动能成长态势更加明显;

  865个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104个省重大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000亿元和120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支撑不断加强;

  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了第一批6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山东有7个产业集群入选,数量居全国首位;

  近日,工信部公布了第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20家山东企业上榜。而通观总榜,“鲁字号”达到60家,总量位列全国首位……

  回望2019年,山东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实施八大发展战略,扎实做好“六稳”工作,新旧动能转换向“三年初见成效”加速迈进。目前,全省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转型发展成效明显,各种有利因素积厚成势,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19年经济运行数据和第四次经济普查的结果看,从经济结构和发展趋势看,山东经济呈现出诸多新变化、新亮点:工业生产企稳回暖,服务业保持较快增势,外贸进出口增量提质,投资出现回升势头,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

  如今的山东,发展理念在转变,发展质量在提升,发展后劲在增强,发展活力在释放,发展环境在优化,趋势性关键性变化逐步显现。

  扭转路径依赖,发展理念与时俱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近年来,山东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速成长、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动力活力持续增强。

  “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要面临一系列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新发展理念就是战略指引。”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徐现祥说,山东切实将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结合发展大势谋划全局,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2019年山东印发《关于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用经济和环境“双指标”综合评价区域发展质量。

  这是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的科学决策。“避免时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时而片面强调环境保护忽视经济平稳增长的问题,既向社会传递省委、省政府持续推进环保治理的坚定决心,也向社会传递省委、省政府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坚定信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王新生表示。

  2019年11月下旬,潍坊市招商考察团队赴深圳开展“双招双引”活动,签约合作项目38个,总投资达361.2亿元,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展中不能盲目求快求大,项目招引也不能‘挖到篮子就是菜’。”潍坊市委书记惠新安代表说。

  全省各地深刻领会新发展理念内涵,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再以搞破坏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所谓高速发展,坚决摒弃“黑色”增长、扭转“路径依赖”。2018年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占比43.9%,2019年达到44.8%,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新经济成为工业增长的新引擎。

  为发展增动力,各行业企业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蔚然成风。1月10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山东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项成果对于企业及整个造纸行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华泰纸业董事长李晓亮委员说。

  华泰所结的硕果仅是山东创新大潮中的小小一例。放眼全省,创新平台建设亮点纷呈,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平台相继揭牌运行。高新技术企业增长态势良好,2019年新增2500余家,总数突破1.1万家。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对照新发展理念,山东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着重强弱项、补短板。随着城乡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城市和农村在基础设施、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短板的同时,也能拉动投资,这就将乡村振兴与培育经济增长点较好地结合在一起。”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刘建良委员说。

  聚焦动能转换,发展质量逐步提升

  借由“四经普”这个摸清“家底”的过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也展现出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传统动能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加速扩容。

  2013年至2018年,山东第三产业单位数占比提高2.2个百分点,资产占比提高6.0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比提高10.6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占比提高13.9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突破50%关口——服务业成支撑经济增长、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

  烟台杰瑞集团董事长孙伟杰代表对此感受深刻。入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后,杰瑞已聚集上百位专业工业设计人员,不仅推动自身转型,还借由“橙色云”OrangeCDS这一工业产品研发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对外提供研发设计服务,帮助近百家中小企业解决了转型成本高、人员招聘难等问题,让他们实现由内而外的提升。“发展服务业,不仅是稳增长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有力促进生产制造行业升级改造。”孙伟杰提到,随着工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研发设计类服务需求还将快速增长,山东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

  从普查结果反映的趋势、变化看,无论传统动能提质增效,还是新动能扩容倍增,正逐步由点的突破、量的积累转为质的飞跃和系统能力的提升。

  企业是动能转换的关键主体。来自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的调研显示:以“万华样本”和“潍柴速度”等为代表的山东传统企业改革创新加速,在计算机及软件、电子及通信设备、液晶显示器、智能穿戴等新业态、新模式方面都显示出较强的行业竞争力。

  更可喜的是一颗颗正冉冉升起的新星。盯紧“网红经济”风口,山东聚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3个年轻人用5年时间将公司发展到年营业收入5亿元、纳税过亿元,在淄博老工业基地上演了别样“传奇”。山东精心谋划企业梯次渐进培育发展路径,2018年末全省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1000-1500万元和1500万元以上的已分别达到1.4万家和1.6万家;且从2019年度新纳统的1.44万家企业看,多数是符合环保安全标准和产业政策,反映转型升级方向、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企业。

  “这些企业的成长壮大将进一步推动山东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工信厅一级巡视员、省政协常委罗新军透露,12家由企业牵头组建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取得近百项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今年成果将扩大;另外,以首批150个“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为引领,融合发展效应也将加速显现。

  化工、钢铁等传统“家底”,山东没有丢,但摒弃了外延粗放式发展,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此基础上,经济发展“含金量”、“含绿量”不断提高:万元GDP能耗持续降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超过1/4。目前,烟台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进展顺利,4000万吨以上沿海先进钢铁制造基地也在崛起,而排放将比现在1800万吨的还要低。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省政协常委侯风云接受采访时指出,以大项目建设推进动能转换还要更好做到部门联动,哪些属于夯基垒台的项目,哪些属于做大做强的项目,需要一个个具体论证;各级决策层要更深入地调研,千方百计听取各方意见;各参政议政党派、各领域专家学者也应本着说实话、出实招的原则,帮助相关政府部门或企业更好地认识、论证。“全省上下形成一个各司其职,履职尽责,脚踏实地的工作状态,山东省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将更稳、更快。”侯风云说。

  聚力支撑保障,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坚定前行的山东,各种有利条件正积厚成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山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晓宁表示,从发展要素看,山东的基础支撑正有效集聚。

  苹果、板栗、蜜桃……大自然对辛苦劳作的老区人民的馈赠从不吝啬,但过去因为不通高铁,蒙阴县孟良晏园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经理牛庆花不得不面临外地客商不愿来考察果品、向外推销总是舟车劳顿的困境。

  鲁南高铁开通了,牛庆花第一时间感受到了变化:不少外地客商提出过来考察。借此机会,牛庆花也准备多走出临沂推介农副产品,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2019年,山东以新济青高速、鲁南高铁为代表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相继建成通车,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人、财、物等多种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提供了坚实保障。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杨浩表示,鲁南高铁将助力临沂、菏泽等地区经济迎头赶上。

  2020年山东还将掀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高潮,计划到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8.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7400公里,重回全国第一方阵;铁路里程达到70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超过2110公里;港口总通过能力达到9.3亿吨,沿海港口吞吐量完成16.6亿吨;利用机场集团的资源集聚,加快多个机场项目建设,进一步形成竞争合力和规模发展优势。一个迈向陆海空立体化的大交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除基础设施“硬件”外,科研、人才等“软件”也在增强山东发展势能。

  1月9日,山东能源研究院正式成立。在此之前,2019年11月10日,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成立。再前推数月,2019年7月30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这一批机制更加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面向国际科学前沿汇聚顶尖人才,落地高技术项目,孵化高技术产业化公司,无疑为山东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火种”,增添了新“引擎”。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4个月内,洽谈引进高技术项目100余项,已落地50余项,完成注册高技术产业化公司20家,组建各类研究平台41个;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致力于打通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链条通道,梳理了13家共建单位的300多项可供转化落地的科研成果,涉及现代海洋、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环境治理与节能减排、医养健康、文化创意与精品旅游等产业领域,在省内多地开展需求对接和成果推介,成效显著。正如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孙殿义所言,这些“好苗子”,将为山东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对于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山东各地更是实招频出,招引力度不断增强。1月6日,济南市住建局发布《济南市人才购房补贴申请发放实施细则(试行)》,自2020年1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可以申请享受一次性15万元、10万元额度的购房补贴;烟台在相继出台了高层次人才交通补贴、“人才贷”风险补偿、金融高端人才奖励、“烟台工匠”建设工程等系列政策后,又在谋划推出力度更大的综合性人才政策……目前,山东拥有全国近一半的高层次海洋科研人才,新增住鲁院士2018年比2017年增长20%,2019年又新增38.8%。

  叠加战略优势,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继201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后,2019年,山东又迎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大“国”字号战略发展机遇,政策、人才、资源要素等聚集效应明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在上合示范区,截至2019年11月,在建实体类项目达38个、总投资约300亿元。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2019年到发总运量突破67万标准集装箱,同比增长25%。

  自贸区济南片区创新扶持政策,明确区内的平台企业,对其自然人会员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汇总代开增值税发票,自由职业者可享受月销售额不超过10万元免征增值税政策,大大减轻了平台企业的税费负担。

  “这就是结合自身特点的制度创新尝试。”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陈斌开认为,体制机制性矛盾仍是制约山东发展最大障碍,现在多个国家战略赋予山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机遇,要瞄准自身的短板,增加有效制度供给,把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最大限度地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2019是山东的“工作落实年”,《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大力拓展消费市场加快塑造内需驱动型经济新优势的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省新旧动能转换两批优选项目、省重大项目等相继落地。截至2019年底,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累计投放9600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去年前11个月,对3700余家民营企业累计投放贷款1327亿元,新投放量占公司贷款比重达52.6%。

  市场主体数量是反映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指标。随着“国”字号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山东在减少审批、压缩时间、提高市场准入效率上下功夫,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逐步改善,民营企业发展活力不断激发。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末山东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达到180.1万家,比第三次经济普查增加97.5万家,增长118.1%。同时,已有大量“四新”企业纳入统计名录库,还储备了一批“小升规”准入库企业。2019年底,山东省100强企业和工业100强企业榜单首次由省政府确认后统一发文公布,凸显了山东做大做强企业的愿景和决心。

  完善制度体系,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党员干部作风明显转变,企业办事更加方便快捷,有效制度体系逐渐形成。”如今,省内省外、社会各界明显感觉到:山东的发展环境在变,突出表现在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上。

  “凭一张工程竣工联合验收申请表,就能当场办理并领取《档案预验收意见书》《人防竣工验收备案表》《质量监督报告》《消防验收备案》等验收合格手续,在一个窗口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完成了4个单体工程10余个验收事项的竣工验收备案手续。”金乡县金湖康都雅苑项目经办人王建思为政府高效率竖起大拇指。

  “山东的市场主体普遍认为和政府职能部门打交道的时间、费用成本都在下降。”徐现祥告诉记者,在对全国24个省及直辖市进行的商事制度改革调研发现,省级层面相比较,山东明显走在全国前列。

  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山东给政府权力持续做“减法”,大力推动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通过不断深化“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核准类项目实行100%容缺受理,106项许可证事项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部上线运行……“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成为形容山东营商环境的高频词汇。

  2019年11月,全国工商联发布《2019年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报告》,在市场监管“公平性”、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评价方面,山东位居全国第二;在对市场监管的满意度评价方面,山东位居全国第三。近日,山东又在全国率先编制印发了全省统一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不仅监管效能提升,企业的获得感也不断提高。

  不断优化的不仅是营商环境,生态环境也在持续改善。

  冬日的日照港石臼港区海龙湾区域,波光粼粼的海面一碧万顷,成群结队的海鸥自在觅食,原来黑乎乎、硬邦邦的煤炭堆场边沿,又变回了金色柔软的沙滩。这一切改变,源自日照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退岸还海、堆场搬迁的坚定决心。如今,不仅煤炭堆场将彻底搬离,进出港的铁路也将全部远离城市核心区,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态环境。

  日照生态修复是山东大力保护生态、治理污染的缩影。近年来,山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拿出更大决心和更实举措,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等8场标志性战役,以钉钉子精神逐一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全省4650家钢铁、建材、有色、火电、焦化、铸造等企业完成无组织排放整治,7400余台(座)工业炉窑完成综合整治;城市地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439个问题、城镇地表水水源保护区636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治;《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今年1月1日施行,16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同比增加37.8%,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达到87%以上……蓝天、碧水、净土,一组组数字折射出山东重拳治污的决心。

  “治污的同时还要正视,我省生态环境领域的很多问题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密不可分。”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周杰委员告诉记者,通过深入实施“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全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山东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3.0%,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41.8%,占全省发电量的14.1%,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车油路”同步发力,淘汰高污染的国三及以下重型柴油货车,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管控,“公转铁”“公转水”步伐加快;全省绿色防控面积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化肥、农药用量分别连续6年、10年负增长。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群众的期盼,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环境治理效果如何,数据更有说服力。2018年,山东的水环境连续15年持续改善、大气质量连续5年持续改善。2019年,全省SO2浓度14微克每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7%;PM2.5浓度50微克每立方米,提前达到国家下达山东的“十三五”约束性指标。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伴随着一系列重大政策、工程、项目相继落地,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后劲持续增强,活力不断释放。山东有定力、有信心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在高质量发展上奋力趟出一条路子来。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晓婉 毛鑫鑫 付玉婷 赵小菊 杜文景 方垒 王佳声 报道)

图集热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