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5
  • 视频
  • 视频

《深圳的脚步》第30期丨范志明:小切口做公益,用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

来源:大众网发布时间:2020-12-14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玉升 深圳报道

  范志明 简介

  1973年出生,山西人。1996年来到深圳,曾任过职业经理人、合伙人以及合资公司总经理,2007年全职从事公益至今,曾当选深圳十大慈善人物。

  现任深圳市好人好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好人好事TFC”)董事长,深圳市龙华区好青年公益文化交流促进中心(简称好青年 KIDO)理事长。

  担任的社会职务有:2019年OYCF(海外中国青年论坛)年会社会创新大赛顾问委员会首届成员,深圳市春风应激干预服务中心副理事长;深圳市罗湖区慈善会理事;深圳市幸福家庭研究会理事;马洪基金会智库百人会成员;深圳信息无障碍研究会顾问;深圳市传承爱心基金会顾问;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客座教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青年训练营特聘讲师等。

  “范志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所做的所有事情都不是大规模高档次,他是一个一个、几个几个地影响着人,改变着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他是一片云推动一片云……”

  《深圳的脚步》第一期受访嘉宾李津逵教授在推荐访谈范志明时,跟我如是说。

  数年前,范志明曾受邀去顺德,做过顺德公益创新大赛的评委,他在评审过程中的精彩点评和分享,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着实体现出“一片云”的价值……

  “中国的公益组织还不够丰富,还不够多元,甚至还不够有力量,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访谈中,范志明如是评价自己的定位和使命——

  “我们这一代公益人,其实是负责撒种子,就是让大家看到,昨天我关心乡村教育、今天关注环保、明天关注儿童性侵……我们在各个领域里去推动……”

  1、探路业委会:改了一个词,小区大变样

  访谈范志明,地点定在深圳的新世界山月居,他曾经做过这个小区的业委会主任。访谈开始之前,他先带着我在小区走访了一圈,让我对小区现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说到小区,说到业委会,多年以来,小区业委会一直是一个尴尬的存在,要么难以成立,要么成立以后很难有效开展工作,有的形同虚设,有的还成为新的矛盾爆发点……

  在新世界山月居的地下停车场,我们看到,四个颜色的垃圾桶依次摆开,每一个垃圾桶外表都是干干净净的,没有常见的异味和杂乱,“我们小区的‘垃圾分类”早于政府,早在数年前我们就开始倡导业主在家里把垃圾干湿分开,厨余垃圾单独一个桶”。

  说到这里,范志明指着垃圾桶旁边的靠墙位置,称那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场所,专门用来存放废纸箱、空瓶子等废品旧物,“方便社区里的低收入者拿走卖掉……”

  在小区主楼的二楼,还有一处几十平方米的公共空间,现已被改造成多种用途:最里面安静处,放上几个书架,就是一个社区小图书馆,书籍来自业主捐赠;外边放上几张桌椅,供长者们闲坐聊天,另一旁则是一个简易的儿童游乐场……

  接下来,范志明提醒我格外留意物业公司的名称,原来,物业公司门口清晰标着“物业服务中心”字样,由“物业管理中心”到“物业服务中心”,“这是我们小区的一个亮点所在,改了一个词,让业主与物业的关系发生质的改变……”

  范志明总结说,他们小区自从有了业委会以后,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事情,一个是法治意识,一个是契约精神,第三个是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具体说来,首先,界定清楚业主和物业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就是一方付费,另一方提供服务而已;其次,大家要在签订合同的前提下去做事,“没有谁高谁低,就是合同说话”;第三,在小区推行一系列措施后,切实改善了邻里之间、业主与物业之间的关系,比如物业公司人员出现生病时,业主们会踊跃捐款;比如逢年过节时,业主们会给保安、保洁人员发放红包;比如今年疫情期间,有业主主动捐赠日常防护用品……

  “我们小区能有今天的状况,也是经历了重重困难,总体还算不错,但是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样子”,范志明清醒地表示,每一个社区情况错综复杂,业主们的观念千差万别,如何做好业委会和社区治理,还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可谓任重而道远。

  2、劝人做公益:能让你跟最优秀的人同行

  说到自己的公益之路,范志明首先提到一个人,那就是王石,“每次遇到王石先生的时候,我都会向他表达敬意,谢谢他在公益方面给我的指引……”

  原来,王石是他最早的公益引路人。那是在他来到深圳发展第十个年头的时候,他决意离开商界,转换人生跑道,做什么好呢?就在他迷茫之际,王石的一句话点醒了他,“那你去做公益啊,公益在美国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范志明回忆,那个时候,恰逢王石刚刚从美国学习归来,跟大家分享了美国的很多公益理念和实践,让他就此踏上公益之路,一直走到今天。

  除了王石,在深圳,他还结识到一大帮良师益友,像李津逵、徐景安、窦瑞刚以及房涛等等,“他们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是不同的,他们超越了很多东西,比如金钱、名利……”

  由此,他在北京大学、深圳大学给大学生们上课时,经常问出一个问题:做公益有什么好处?

  大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范志明给出的答案是:“做公益,能让你跟这个世界上最顶尖的人在一起,能让你跟最优秀的人同行!”

  进一步延伸开来,他常常提示年轻人,“来深圳,在挣钱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参与公益,不做公益才是最大的损失……”

  说到这里,范志明特别感谢香港的公益组织和公益同行,在王石给予公益启蒙之后,“真正的公益实操,其实来自香港,香港同行们早期带给我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过去十余年来,在汶川大地震、在社区治理、在城中村等多个领域,他与来自香港的公益组织和公益同行一起合作,交流多多,受益匪浅,大家亦师亦友,分享各自的项目实践,彼此启发,共同成长……

  3、负责撒种子:一步一步推动改变的发生

  熟悉范志明的人都知道,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大忙人,也是一个大杂家,正如本文开头其个人简介里所描述的那样,他担任着很多的社会职务,他的关注视野涉及很多领域。

  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不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持续做出一个大的公益机构或品牌?”

  他给出的答复是,此前他跟公益界的很多人交流过,最终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我们这一代公益人,其实更多的是承担‘撒种子’的角色,既要去解决历史的遗留问题,又要引导大家关注当前的现实问题,在各个领域去推动……”

  范志明分享说,他非常认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地方让你不爽了,那个地方就是问题的点……”

  他进一步表示,好的公益组织,应该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还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源源不断地给政府部门包括法律部门、立法部门等,也包括给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解决方案,推动解决一个一个的社会问题……

  “遗憾的是,当前中国的公益组织,整体还不够丰富,还不够多元,甚至还缺少能力和力量,我觉得未来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

  所以观望范志明正在做的事情,诸如好人好事、环保问题、乡村教育、儿童性侵以及蛋壳公寓等,涵盖面极广,看似很杂,于他而言,正是常态,他习惯并享受于这种小切口介入,身体力行,一步一步推动着改变的发生……

  最后,分享我们在深圳跟范志明相处过程中的一个细节。

  到餐厅就餐时,他不仅自带餐巾纸,还不使用包装好的碗筷,要来一双筷子,等大家即将吃完一道菜,那道菜碟便成为他的菜碟……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有他在场,必定光盘……他的环保观念,由此可见一斑。

  这便是范志明,坚持践行:知行合一,行胜于言。

  (访谈时间:2020年11月25日 访谈地点:深圳)

  深圳的脚步,中国的脚步

  2020年,是深圳特区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来,深圳做对了什么?中国做对了什么?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经验,值得总结和评说。

  大众网·海报新闻广州新闻中心在2020年走进深圳,推出大型原创全媒体产品:《深圳的脚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区40年》,访谈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业精英,通过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呈现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新时代被赋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过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万亿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亮眼数字、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是千千万万的新深圳人,奔来深圳,融入深圳,扎根深圳,奉献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离不开千千万万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奋斗,深圳的历史,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挥洒汗水、共同书写;深圳的辉煌,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区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胎记一般,蕴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蕴藏在深圳飞速发展的产业和行业中。

  ……

  深圳历史,个人亲历;深圳经验,个人评说。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经验,将透过40期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走向山东,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