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5
  • 视频
  • 视频

《深圳的脚步》第32期丨冯健梅:“油画第一村”的喜与忧,辉煌已是过去,挑战已经来临

来源:大众网发布时间:2020-12-18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玉升 深圳报道

  冯健梅简介

  广东鹤山人,2000年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98年到广交会实习时首次接触油画贸易,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进入大芬村,二十年来见证着名闻遐迩的“中国油画第一村”的一路发展。

  现为深圳TNT当代艺术空间创始人,深圳市龙岗区人大代表。

  在深圳,有一个村的知名度是世界性的,“世界油画中国大芬”,这个村就是大芬村,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

  访谈深圳的四十年,大芬村不可错过。在《深圳的脚步》第19期访谈嘉宾罗亚君的引荐下,我们结识了冯健梅,她在大芬村已经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多年,笑称自己是大芬村的村姑。

  听冯健梅分享大芬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别有一番见地。

  1、辉煌这样铸就:一支画笔,画出中国骄傲

  “我是从油画贸易开始接触这个行业的。”

  回顾自己与大芬村的结缘,冯健梅说,那是在1998年,正在读大学的她到广交会实习,给一位做油画贸易的香港商人做翻译,这位香港商人不是别人,正是大芬油画村的创始人,黄江先生,是他于1989年来到大芬,招募当地居民、学生及画工进行油画创作、临摹和批量销售,将油画带进了大芬村。

  认识黄江以后,冯健梅经常帮他们处理出口方面的一些事务,由此也认识了大芬村更多的绘画人。大学毕业后,她来到深圳,先在一家进出口公司短暂工作过,后选择大芬村,直到今天。

  二十年来,一路见证着大芬村的发展,冯健梅对于大芬村的情况如数家珍,“大芬村现在有1100多家公司,整个产业涉及的画家、画工等人员有一万多人”。

  事实上,风云变幻,来来往往,在大芬村这个舞台上留下痕迹的,还有更多人,“大芬村为那些用画笔谋生的人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在这里实现了才华与财富的转换……”

  冯健梅特别提到一位叫蔡志城的聋哑人,“可以说我是看着他长大的吧,从一个18岁的青年,通过绘画这一技之长,一步步发展,买了房子,成家立业,现在过上了比较好的生活……”

  像蔡志城这样的残障人士,大芬村还有很多。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画师们,挥洒手中的一支画笔,画出了“油画第一村”,画出了深圳骄傲,画出了中国骄傲:有数据显示,全世界将近60%的油画出自大芬;2015年最高峰时,大芬村全年总产值超过了40亿元人民币。

  冯健梅欣慰地说,“世界油画 中国大芬”,真的不是夸大,是名副其实。

  在1995年后,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大芬村以临摹欧洲名画为主的廉价艺术产品广为人知,并大量地与包括沃尔玛、宜家等海外客户进行合作。到1998年以后,大芬村在海外市场上的成功也引起了政府的浓厚兴趣并对大芬村进行持续的软硬件提升,大芬村于2004年成为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分会场,并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得益于海外市场的青睐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大芬村的品牌广为人知,其油画产品的出口量在世纪之交前后达到顶峰,对外销售成为大芬村艺术产业的主要部分。

  冯健梅总结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大芬村的油画产品也从过去的复制大幅,正在转向创作型产品,从画框制造到原料、画材等,大芬村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且完善的产业模式”。

  2、大芬村的喜与忧:名声在外,普及艺术传播

  回看大芬村的发展,冯健梅称,2005年到2008年是一个转型期。

  在这三年里,大芬村的产业结构在发生变化。先前的世界名画复制品仍在继续,但增加了设计师与画师联合生产的类型,这类新产品一般由设计师进行图像的设计与整合,再交由画师进行手工绘制……这些产品仍然以装饰性功能为其基本的价值定位,其销售面向依然是酒店、公司或商场等地方。

  时间来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芬村的油画市场迎来转机,“国内市场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突然之间,国内很多酒店纷纷冒出来,一下子把大芬村又带旺了……”

  伴随着国内市场的兴旺,在油画产品之外,大芬村也出现许多像水墨山水、花鸟、人物等国画产品。“可以说大芬村让艺术走进了千家万户”,冯健梅表示,在国内普及性艺术的传播中,大芬村的油画产品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冲击到大芬村,再加上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大芬村再一次面临新的挑战。

  冯健梅认为,现在的大芬村某种程度上已出现饱和状态,像以前那种简单的流水线式的加工、制作,那些个人化、小团队式的接单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面对挑战,大芬村不会停步。

  在冯健梅看来,现在的大芬村并不缺画师,“缺的是既懂经营管理又懂艺术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国际化的人才非常缺乏。”

  3、未来转型升级:国际社区,高端交易平台

  辉煌属于过去,挑战已经来临。未来的大芬村,路在何方?

  如今的大芬村,集油画创作、生产、交易、观光为一体,是深圳赫赫有名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它的知名度毋庸置疑,接下来,该如何发挥大芬村的资源特性,更好地打好“大芬品牌”?

  当前,大芬村的产业模式十分成熟而且完善,在此基础上,持续提升通俗艺术或商品画的水准,持续提升普罗大众的审美,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这三个持续,应是必由之路”。

  冯健梅如此定位大芬村的未来:“我觉得它以后应该是一个国际化的社区,一个高端的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和交易平台。”

  谈大芬村的发展,不能脱离深圳这座城市,正是有着深圳开放、包容的基因,生长在深圳这片开放的土地上,才有了大芬村的过去和现在,接下来的大芬村,无疑要敞开胸怀,拥抱世界。

  冯健梅说,“大芬村要打造成为一个国际化社区,吸引国际化的人才,前来大芬,进行艺术创作和交流,发挥鲶鱼效应,带动本土人才,碰撞出新的创意……”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她带动一帮伙伴,启动国际艺术家驻地计划,已经成功邀请了24位来自中国、美国、德国、丹麦、瑞士、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入驻,支持他们在大芬村进行创作、展示和传播当代艺术……

  “我相信通过打造这种国际化的艺术家社区,形成品牌聚集,未来一定可以沉淀、积累出更多的无形资产,助力大芬村真正走向国际化。”

  冯健梅满怀信心地表示。

  访谈过程中,冯健梅还跟我们分享了一件让她感到痛心又暖心的事情。

  前段时间,大芬村美术家协会主席谢非因病去世,他的追悼会上,大芬村去了三四百人,都是自发前往,发自内心地为他送行……

  目睹那个场景,冯健梅很是感慨:

  “你会发现其实在这条村子里面,原来大家已经不仅仅是工作的关系了,已经形成了情感的关系,你会感觉大家就像家人一样,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的感觉……”

  (访谈时间:2020年11月30日 访谈地点:大芬村)

  深圳的脚步,中国的脚步

  2020年,是深圳特区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来,深圳做对了什么?中国做对了什么?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经验,值得总结和评说。

  大众网·海报新闻广州新闻中心在2020年走进深圳,推出大型原创全媒体产品:《深圳的脚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区40年》,访谈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业精英,通过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呈现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新时代被赋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过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万亿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亮眼数字、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是千千万万的新深圳人,奔来深圳,融入深圳,扎根深圳,奉献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离不开千千万万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奋斗,深圳的历史,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挥洒汗水、共同书写;深圳的辉煌,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区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胎记一般,蕴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蕴藏在深圳飞速发展的产业和行业中。

  ……

  深圳历史,个人亲历;深圳经验,个人评说。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经验,将透过40期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走向山东,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