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5
  • 视频
  • 视频

《深圳的脚步》第9期丨周为民:袁庚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有着超时代的意义

来源:大众网发布时间:2020-09-29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玉升 深圳报道

  周为民 简介

  1953年出生,上海嘉定人,1977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1982年来到深圳蛇口工业区工作15年,历任蛇口工业区管委会党委宣传处负责人、蛇口工业区房地产公司、招商国旅、招商港务总经理,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副总经理、民选董事等,1997年离开蛇口,先后在光大信托投资公司、光大资产管理公司、德隆投资、联想弘毅投资(PE)和新奥投资等投资金融企业工作。

  2013年退休后回蛇口定居,参与蛇口社区基金会的创建工作,基金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理事。

  “周为民,60票!”

  8月29日,深圳,蛇口社区基金会第二届捐赠人代表大会现场,当唱票人念出周为民的得票数,全场先是一片惊叹声,随即响起热烈的掌声,持续数十秒之久。

  掌声里,周为民坐在座位上双手合十,双眼噙着泪水。

  早在一个小时前,理事竞选演讲环节,周为民走上主席台,站在话筒前,开口即是一句,“今天我很紧张”。一番分享过后,现场61位投票人,他获得60票,是当天的最高票。

  当天,我受邀出席、亲历了会议的整个过程,最打动我的瞬间,就是这一刻,目睹周为民强忍泪水的情形,我有些恍惚,也有些诧异,经历过无数大场面的他,缘何如此激动?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周为民在蛇口就开始参与竞选,先后竞选过蛇口工业区管委、民选董事……大半辈子过去,见过的场面,历经的演讲,可谓数不胜数,他早该具备大心脏。

  从现场的掌声里,我听到了答案,也听到了期许。

  致力于传承袁庚的精神财富,将蛇口打造成最适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生长的社区公共空间的蛇口社区基金会,是退休以后回归蛇口的周为民,与一帮热心有心的蛇口人,齐心聚力打造的一个新平台,新平台探路社区自治、社区建设,可谓从头摸索,任重而道远,他的肩上,扛着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

  “向前走,莫回头。”

  袁庚的殷殷叮嘱,言犹在耳;周为民,没齿不忘,一直践行。

  蛇口,向前走;深圳,向前走;中国,向前走……

  1、“我要用余年的政治生命,为这个年轻人孤注一掷”

  今年6月,深圳举行《袁庚传奇》新书发布会,周为民是多位受邀嘉宾之一,上台致辞时,他的一番话语惊四座,听起来颇有些不给面子:

  “我觉得这本书写袁庚写得还不够生动,袁庚的很多精彩故事还没有完全写出来。”

  《袁庚传奇》,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出自作家涂俏之手,这不是涂俏第一次写袁庚,继长篇报告文学《袁庚传·改革现场1978—1984》、6集纪录片《袁庚传奇》之后,这本书是涂俏书写袁庚的又一力作。

  发布会过后一段时间,周为民接受我们的访谈,地点定在蛇口的一家酒店,闻听周为民到来,酒店的总经理拄着拐杖,出来迎接,原来,她是当年周在蛇口工作时的老部下。

  访谈开始不久,听周为民讲述他与蛇口的结缘,讲述他与袁庚的结缘,因为周的一句话,让我出现了一个意外状况。

  正在倾听的我,瞬间眼眶湿润,言语哽咽,这让我的同事们都有些措手不及。

  说起来,此前二十余年,我曾经访谈过数百人,曾经出现过很多次,受访人在我面前潸然泪下,但这次,让我现场差点泪崩,还是第一次。

  打动我的那句话,是周为民复述袁庚当年保他时说过的一句话:

  “我要用我余年的政治生命,为这个年轻人孤注一掷。”

  彼时,袁庚66岁,周为民,30岁,刚从北京来到蛇口不久,后来闻名全国的蛇口改革,刚刚起步,宏图未展。

  关键时刻,口出此言,原因何在?

  这要说回袁庚当年前去清华大学“招贤”往事。

  蛇口工业区在1979年创立后,万事开头难,急需人才,袁庚去到北京,骑着自行车,在女儿的陪同下,去了清华,先是找到顾立基,顾是老三届,当时34岁,袁庚之所以找他,主要是看他发起成立了清华大学学生经济管理爱好者协会。

  袁庚语重心长地告诉顾立基:“我们老了,时间不多了,蛇口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希望寄托在你们年轻人身上——蛇口永远欢迎一切志同道合者。”

  顾当即答应,加盟蛇口。在清华,除了顾立基,袁庚还看上了余昌民,余是清华企业管理系首届研究生,曾被派往日本专门研究企业管理,准备留校任教。

  为了让清华大学放人,袁庚邀请清华大学时任校长刘达到蛇口考察,余昌民调来蛇口之后,袁庚专门致信感谢,“清华失一小余,无妨大局,蛇口得之,如虎添翼……”

  袁庚的求贤如渴,可见一斑。

  此时的周为民,26岁,担任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还是清华大学党委委员。

  闻听袁庚招人,周为民主动找到袁庚,于1982年底也来到蛇口。到1983年中,蛇口工业区成立第一届党委会,周担任党委宣传处第一任处长,此前他在清华团委,负责宣传工作。

  周为民的蛇口之路,原本一路平坦,孰料,天有不测风云。

  来自国家某部委的一个文件,提出不能让周为民待在特区,必须尽快遣返回京……

  深圳市委组织部和广东省委组织部先后找袁庚谈话,希望他遵从文件批示,结果遭到袁庚一口拒绝:

  “这个年轻人在我们这里表现挺好的,还是我们党委宣传处的负责人,他过去做过的事情,我们也是知道的,组织上早已有过定论……”

  有人悄悄提醒他,“老袁,何必呢,为了一个素味平生的小伙子,硬顶不值得……”

  闻听此言,袁庚当即怼回:“我们不能这样把一个年轻人的政治生命给毁了!我要用我余年的政治生命,为这个年轻人孤注一掷!

  掷地有声,声如洪钟。

  余音宛在,振聋发聩。

  就是在听到这句话时,无缘由的,我立时红了眼眶……

  周为民也提高声调,激动地说:“这是救命之恩啊,没有袁庚当年的保护,就没有我的今天……”

  2、“你保他的前面一段,我保他的后面一段”

  话说当年,“尽快将周为民遣返回京”,为何会来这样一个文件?

  这要往前追述,说一说周为民到蛇口之前在北京的那段经历,听来让人很是感慨。

  1973年,周为民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无线电专业,1976年4月,北京发生“四五”运动,北京群众自发涌到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总理,实际上是反对“四人帮”、反对第三次打倒邓小平,作为工农兵学员的周为民,正是热血青年,与班上数位同学一起去了天安门广场……

  大家在广场上献花篮、送花圈、贴传单、作诗词……但是,后果很严重。

  如历史课本所写,该次事件一度被错误定性为“反革命”事件,参与者被错误定性为“反革命”要案嫌犯,作为清华大学的参与大学生带头人,周为民首当其冲,被捕入狱。

  半年以后,“四人帮”被粉碎,周为民恢复自由,重返校园,清华大学门口高悬横幅:欢迎反对“四人帮”的英雄周为民凯旋归来……

  人生,就是这样变幻莫测,半年前要案嫌犯,归来成为英雄。

  作为青年代表,周为民进入团中央,成为团中央第十届委员、主席团成员。

  由此,续上上文提到过的一个细节,袁庚前去清华招人时,周为民正担任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政治前途看上去一片光明……

  在那个年代,鉴于此前的经历,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被继续“考察着”……

  来到蛇口以后,袁庚爱惜人才,让周为民出任宣传处长,培养意图明显。世事难料,“周处长”上任没有多长时间,某部委的“遣返”文件就追到蛇口……

  面对多方人士遣返周为民的强烈要求,袁庚始终坚持一个态度:坚决不放人。

  人虽不放,位置要动。

  袁庚告诉周为民,“宣传处长还是先别干了,你不是学无线电的嘛,改去通讯公司吧”。

  为了保住周为民,袁庚让蛇口工业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乔胜利起草了一份报告,上报给胡启立,胡当时是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1977年至1978年,担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对周为民在清华大学期间的经历,很是熟悉。

  恰逢胡启立来蛇口视察,袁庚带着周为民去见他,并与他约定:“启立同志,你保他的前面一段,我保他的后面一段,我们一块把这个年轻人保下来……”

  胡启立在袁庚乔胜利的报告上作了批示,全文是:

  “深圳市委这个调查报告,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周为民同志的情况,划清了政策界限,我看是办了一件好事,仲勋同志经常说:对于那些立志改革,但因思想偏激,说了错话,做了错事的年轻人要着重教育,争取转化,必要时还要等待,不可轻易把他们划到对立面去,据此我赞成袁庚乔胜利同志的报告。妥否,请仲勋同志谷牧同志审批。”

  随后,习仲勋、谷牧批示同意胡启立意见,万里也圈阅。

  (注:该批示详见“广东省委办公厅电话记录”,复印件现存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

  为了一个年轻人,竟然惊动那么多位中央领导,听起来是否有些不可思议?

  “这就是那个特殊的年代,出现的特殊的事情”,周为民感慨万千。

  3、“凡批评工业区领导的文章,都不用审稿”

周为民与袁庚(右)在一起。

  周为民终于被保下,继续留在蛇口。

  留在蛇口,做什么?袁庚让周离开宣传处,去了通讯公司。

  接下来发生的一段故事,继续像戏剧一般精彩。

  那个时候,蛇口工业区有数百个固定电话指标,周为民变身电话安装工,天天忙着到各处安装电话。

  有一天,房地产公司新搬了办公室,周为民被叫去安装电话,一个负责装修的工程师指挥他,“这里安一个,那里安一个……”

  次日一早,房地产公司接到通知,工业区新派来一位副总经理,组织部门的人员专门来到公司宣告,此时,戏剧一般的场景出现了:

  得见这位副总经理,房地产公司的人纷纷乐了:这不是昨天安装电话的那个小伙子嘛!

  没错,新来的副总经理,正是周为民。

  这就是袁庚,让周避一避风头,继续重用。

  时间来到1985年2月中旬,春节前夕,创刊半年左右的《蛇口通讯》编辑部接到一个电话:“我准备写一篇批评袁庚的文章,你们敢登吗?”

  “你敢写,我们就敢登。”

  两天后的大年三十,《蛇口通讯》副总编辑韩耀根收到一篇文章,标题是:该注重管理了——向袁庚先生进一言,写稿人,署名“甄明伲”,显然是化名。

  “进一言”文章的大意,列举了当时的蛇口工业区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婉转地批评了袁庚。

  当时的《蛇口通讯》没有总编辑,韩是实际上的编辑部负责人。

  看过文章,韩耀根电话告知袁庚:“编辑部收到一篇批评您的稿子,请您审核一下?”

  电话那头,一口回绝:“不要送审,编辑部有权发表。”

  袁庚告诉韩耀根:有这样的批评好,我们就是要在这块地方缔造一个让大家畅所欲言的民主社会,否则要我们1000多名干部干什么?

  次日,韩耀根面见袁庚,表示按常规批评稿见报前需要袁本人过目核实,稿子还是看一看为妥,袁庚同意,当晚看过稿子,给出回复:“我认为可以一字不改,照发。”

  接下来,他告诉韩耀根:“美国总统罗斯福都敢宣告‘要免除恐怖的自由’,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不如资产阶级有眼光、有气度、有魄力?掌权的人呀,就是需要有一帮不怕权势的老百姓去监督才行哪。”

  文章正式发出时,只改动了一处,就是对袁庚的称呼,来稿称其为“袁庚先生”,袁庚觉得有些疏离,以商榷的口气说:“明伲”同志似乎是我们这里的一位干部,是否征得本人同意改为“同志”?这样更亲切。

  刊登“进一言”文章的报纸上街前,袁庚还在会上公开宣布:“在蛇口办报,除了不能反对共产党,不能搞人身攻击之外,凡批评工业区领导的文章,都可以不用审稿。希望在座的干部,都要看看马上出版的《蛇口通讯》。”

  如何对待批评,袁庚身先示范。

  接下来,“进一言”文章发出后,引发巨大的“新闻冲击波”,波及全国,凡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人,应该不会陌生,《羊城晚报》《光明日报》以及《人民日报》等,都在头版显著位置,予以详尽报道,蛇口新闻改革,举国皆知……

  《蛇口通讯》,一张内部小报,一举天下扬名,开创了一个先河:同级媒体批评同级党委一把手。

  对于这段过往,在《袁庚传奇》等系列书籍和纪录片中,都有过详细的记载和描述……

  在此,选用新闻业界的一个获奖情况,佐证“进一言”文章产生的惊人影响力。

  一年后的1986年6月,上一年度全国好新闻评选,《蛇口通讯》发表的“进一言”稿子,一举荣获四个特等奖……

  说到这里,公布答案,“进一言”文章作者,“甄明伲”不是别人,正是周为民。

  4、“蛇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管”

周为民(前排中)与蛇口社区基金会的伙伴们在一起。

  周为民表示,在上世纪整个80年代,正是由于袁庚的引领,使得蛇口工业区成为“明星”般的存在,堪称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

  这里思想空前开放,“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里民主氛围浓厚,工业区管委会成员都是民选,每一个人要现场回答选民提出的问题;

  这里没有干部贪污,因为实行全民监督,一旦谁有不干净的问题,立马就会被捅出来……

  曾经有人这样问过袁庚,你这个选举的方法和方式,好在哪里?

  袁庚回答:“我不见得把最好的人选出来,但是我一定把老百姓不满意的人选出去。”

  ……

  先有蛇口,后有深圳;蛇口模式,改革先锋。

  1979年7月,蛇口工业区在蛇口南山脚下进行开山填海建港的第一次大爆破,大爆破使用了10吨炸药……后来被称之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爆”。

  这次爆破,犹如一声春雷,预示着中国改革开放春天的来临。

  对于蛇口,中央领导,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洞若观火,察微知著。

  邓小平、习仲勋、李先念、万里、谷牧等多位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蛇口,现场实地调研,或让袁庚赴京汇报,大家明确表态,在改革开放的措施方面,让蛇口先行一步。

  对于蛇口的定位,袁庚自己也是心知肚明,清楚得很。

  用他自己的话说,“蛇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管,有些东西可以在蛇口这个试管里先试,试了以后,失败了没有什么,一旦成功,对于全国的影响就很大”。

  在多个场合,袁庚一直强调:蛇口不图在经济上有多大的发展,你有再大的发展,对整个国家来说也是九牛一毛,无足轻重;但是如果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摸索一些有益的经验,那对全国意义就很大。

  诚哉斯言,历史已经证明。

  在小小的蛇口土地上,短短四十年时间,涌现出招商银行、平安保险,招商局、中集、南玻等一大批巨无霸级企业,甚至是华为,最早的时候也是在蛇口……

  周为民感慨地说,现在回过头来看,袁庚对蛇口的影响,对深圳甚至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袁庚这个人是超前的,他在当年那个时代为我们国家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有着超时代的意义,而且现实的意义更大……”

  2016年1月31日凌晨,袁庚病逝于蛇口,享年99岁。

  多位国家领导人送来花圈,数千民众自发前往悼念,全国各大媒体纷纷在重要版面或网站重要网页刊登悼念文章,新华社1月31日刊发《世上再无袁庚 改革仍在进行》,《人民日报》2月1日发表《改革的伟力在于激发人民》,从不同角度阐释悼念袁庚在当下的重要意义。

  2018年12月1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党中央、国务院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袁庚荣膺“改革先锋”称号,获颁“改革先锋”奖章。

  这就是周为民与袁庚的故事;

  这就是周为民与蛇口的故事;

  这就是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特区的故事。

  接受我们访谈的周为民,今年67岁,现已退休,重返蛇口,余热正酣;遥想当年67岁的袁庚,谋划蛇口,意气风发,挥斥方逎……

  “我很高兴,现在很多人跟我讲,看来袁庚当年保你是保对了”,周为民感慨地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对国家、对社会不仅没有什么危害,还做过一些贡献……

  “我算是没有辜负袁庚当年的救命之恩吧……”

  (访谈时间:2020年7月9日;访谈地点:深圳蛇口;特别致谢:《袁庚传奇》)

  深圳的脚步,中国的脚步

  2020年,是深圳特区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来,深圳做对了什么?中国做对了什么?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经验,值得总结和评说。

  大众网·海报新闻广州新闻中心在2020年走进深圳,推出大型原创全媒体产品:《深圳的脚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区40年》,访谈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业精英,通过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呈现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新时代被赋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过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万亿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亮眼数字、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是千千万万的新深圳人,奔来深圳,融入深圳,扎根深圳,奉献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离不开千千万万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奋斗,深圳的历史,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挥洒汗水、共同书写;深圳的辉煌,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区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胎记一般,蕴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蕴藏在深圳飞速发展的产业和行业中。

  ……

  深圳历史,个人亲历;深圳经验,个人评说。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经验,将透过40期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走向山东,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