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5
  • 视频
  • 视频

《深圳的脚步》第18期丨陈难先:教育不该培养相同的树叶,深圳不能忘记吕型伟

来源:大众网发布时间:2020-11-06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玉升 深圳报道

  陈难先 简介

  1943年出生,浙江绍兴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1970年到黑龙江省尚志县教中学,1980年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1982年10月调入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在深圳创办育才学校四所中小学。2003年退休。2010年起投身公益。

  “老校长。”

  这是陈难先在深圳蛇口独享的一个称呼,几乎所有的蛇口人,一见到他,都会热情走上前,主动跟他打招呼、问一声好。

  9月10日,教师节,“蛇口消息报”推出“特区四十年·追梦人”系列报道,发出的陈难先这一期,主题是:一辈子就做了“教育”这一件事。

  深圳知名作家涂俏,在朋友圈转发这一期报道时,如是说:

  “老校长”的美誉称呼,蛇口人只认他一人。育才创办之初,他骑着自行车去接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一片荒滩上,他建起了四所学校。勤勉做人,踏实干活,虚怀如谷,儒雅谦和。蛇口教育,他是那个完美的打桩人。

  涂俏接着写道,他信奉的是:学生的利益高于一切。不仅如此,他还热心助力诸多国际学校落户蛇口,发展壮大。晚年,他倾情扶持办学困难学校、帮助学困儿童……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其实并未进入蛇口领导层内核,袁老风光无限时,他仅蜗居育才辛勤育人,后来,他成为袁庚精神的美好传承者……”

  有趣的是,在涂俏的转帖下面,陈难先留言:有愧于如此这般的敬语!余生唯愿能够活出一个自己,即使有人说我“难弄”,也无妨……

  率真性情,可见一斑。

  1、“深圳把他忘了,我很难过”

  我第一次见到陈难先,是在今年6月份的《袁庚传奇》新书发布会上,受邀出席活动的李津逵教授,特意引荐我们认识,称《深圳的脚步》之特区四十年四十人访谈,陈老校长是一个不可错过的人选。

  当天的活动现场,陈难先上台致辞,他的一番实在幽默的讲话,让现场的人听后笑声四起。

  “我一再跟记者们讲,我跟袁董真的不熟,我是等到他退休以后才跟他见了几次面。当年我做育才学校校长的时候,至于如何办学,袁庚一次也没有给我指示过、干预过,他信奉,教育是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像讲段子一般,“问题是,我当时不仅没有做过校长,连教导主任也没有做过,我只会做老师,但他们偏偏非让我做校长,实在没有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上……”

  说到这里,台下响起一片掌声和笑声。

  创办四所学校,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对于那段经历,访谈过程中,陈难先跟我达成默契,他不想多谈,我也没有多问,“创办育才的那些事儿,网上到处都是,没必要再说了”。

  他重点跟我提到另外一个人,称他有恩于深圳,深圳不该忘记他。

  这个人叫吕型伟,著名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退休前是上海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名誉会长,老先生于2012年去世,享年94岁。陈难先强调,吕型伟的教育理念、教学理念,让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陈难先回忆,他与吕老相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吕老代表中国教育学会来抓深圳市实验学校,这是他探索21世纪中小幼现代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的一个点。

  “当时他经常来深圳,一来便小住一段时间,除了在实验学校蹲点以外,还到市内各校作调查研究。他多次来育才,了解育才的办学思想和实践,后来正式邀请育才参加他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在吕老的关怀下,年轻的育才学校得以进入这个名校济济的集体,办学的方向更明确,教育实践更科学了。”

  可以想见,有了吕型伟的牵线和引路,对于当时在闭塞的蛇口办学的育才来说,真是如获甘霖。

  陈难先跟我分享了吕型伟关于素质教育的一个观点:素质教育是一个伪命题,世界上的教育没有素质教育这一说。

  在吕老看来,凡是提出一个科学的论点,有正面,必然有负面,以此类推,提素质教育,一定得有非素质教育,找来找去,你能找到非素质教育吗?找不到。

  只要是教育,都是在提高人的素质。吕老举了两个简单例子来说明。

  一个是酒店里的服务生为客人倒红酒,如何规范地倒酒,有一套标准的流程和礼仪,酒店对服务生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是不是素质教育?

  另一个场景发生在家里,常见的情形是,饭桌上奶奶总要告诉孙辈,吃饭不要吧唧嘴、不要弄出太大的声响……你说奶奶们的教育,算不算素质教育?

  曾几何时,素质教育国内推出伊始,很多中小学校长们无所适从,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现在做的是不是素质教育?

  很多校长各显神通,有相当一些人潜意识认为课堂教育是非素质教育,于是开始大搞课外活动,比方吹拉弹唱、体育舞蹈及绘画书法等等,有一段时间叫第二课堂,认为第二课堂才是素质教育……

  面对这些乱象,吕型伟老先生疾呼,要理直气壮、公开地说,课堂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精华!

  数学该怎么教?语文应该怎么学?这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凝练出来的,素质教育,必须要正本清源。

  “但素质教育不能泛泛地提,要给它限定一个非常明确的含义”,吕型伟提出,一提素质教育,就是特指两条,一个是创造性思维,一个动手能力,别的不要提。(这两点曾经写入某一年中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一篇标题为“为了未来的人”的怀念文章里,陈难先这样写道:《为了未来——我的教育观》是老教育家吕型伟的一本论文集,书如其人,人如其书……吕老常对我们讲:教育工作者,尤其教育研究人员和领导人,要做到“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

  陈难先感慨地说:“请记住吕型伟。深圳把他忘了,我很难过……”

  2、每个人是一片不一样的树叶

  访谈过程中,陈难先还跟我分享,最近他正在看一本书,《胡适口述自传》,由唐德刚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在书里,唐德刚写了几百条注释,其中提到胡适很出名的两句话: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疑处不疑。

  经考证,这两句话其实来自胡适的前辈学者,不是胡适的原创。作为一个洋博士,胡适所学,学贯中西,但他骨子里仍然是很传统的,他的为人处世、他的理性理念,都是中国传统的东西。

  “要在不疑处有疑”,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教育,不正是应该鼓励老师和学生勇于在不疑处提出疑问吗?

  陈难先表示,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文科、理科,都应该这样才是……

  遗憾的是,现在的教育不再提学生的兴趣,只提目标。学生们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要考上大学意味着必须全面,差一样也不行……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像树叶,每一片树叶都是不一样的。现在的教育,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成为一片相同的树叶,而且还给树叶画上了框框,必须是杰出的树叶……”

  陈难先以钱钟书和华罗庚为例,你让钱钟书成为数学家,可能吗?你让华罗庚成为文学家,也不太可能。

  在他看来,好的老师就是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在哪些地方突出,在他突出、长处的地方,老师去点拨他,让他成为一个人才。

  “假如一个人像钱钟书一样,他的数学就是不行,你老是去点他的数学、压他的数学,最后可能让他的文学也学不好……”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会找陈难先咨询、请教关于孩子选学校、选专业的话题,他给出的建议是,选专业比选学校重要,选老师比选名校重要。

  具体说来,报考大学时,与其选择一个名校,让孩子读一个他不感兴趣的专业,不如改选一个二本院校,挑一个更适合孩子的专业。

  中学阶段,与其选择一个名校,不如选择一个好的班主任,因为一位负责的好的班主任,对你孩子的三年、甚至六年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3、主动送上门,义务当“问顾”

  如上文所述,退休后的陈难先,投身国际教育,同时不忘扶持民办学校,特别是为打工子弟开设的学校,他主动送上门,笑称义务给学校当“问顾”。

  所谓“问顾”,就是先有问后有顾,学校有问题、有疑问了,自己过去“顾”一下。

  陈难先告诉我,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香港一所学校,它的名字就叫Hong Kong International School香港国际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这所学校的校长告诉他,他们原来的小学校区在浅水湾,因为办得好,教育质量好,香港各界的名流、达官贵人等,都愿意把孩子送到他们那里去。

  请注意,接下来差别于内地的一个做法出现了。

  香港政府经过考核,长时间的考核,综合考虑香港各界的评价等,做出一个决定,以很低的价钱卖给学校一块地,让他们扩建学校面积,建设第二个校区,因此学校的中学部就去了大潭。

  “他们两个校区我都去看过,建设得都很漂亮”,陈难先感慨,这种做法放在内地绝对算是匪夷所思,哪一级教育主管部门,谁敢把地如此低价卖给私立学校?

  在很多人的眼里,私立学校好像不是自己的,一定是公立学校,才是国家应该支持的……

  陈难先告诉我,相比内地一些城市,深圳对于民办学校的支持还算不错,但支持的力度还是不够大,跟香港不能比。

  让他念念在兹的深圳南山东湾小学,就是一所专为解决辖区内来深建设者子女入学难而设立的学校,学校一直坚守公益为本,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要求合理回报。

  陈难先说,他主动送上门去,跟校长讲,“我愿意给你们做服务”,充分运用积累的各种资源,助力学校更好发展。

  “所以确切一点讲,我是从2003年退休的,但我真正的退休生活是从2010年才开始的,中间这些年,我一直没有离开教育,未来也不会离开……”

  这就是陈难先,一位让人尊敬的老校长。

  从2010年开始,他又开始投身做起了公益,特别是踊跃参与蛇口社区基金会的日常活动,成为袁庚精神的美好传承者。

  涂俏告诉我,他们已经拍摄了一部青春版的“袁庚传奇”,片中爷爷的扮演者,不是别人,正是陈难先。

  以接近80岁的年纪为袁庚出镜,这部青春版的“袁庚传奇”,绝对值得期待。

  (访谈时间:2020年10月29日  访谈地点:深圳)

  深圳的脚步,中国的脚步

  2020年,是深圳特区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来,深圳做对了什么?中国做对了什么?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经验,值得总结和评说。

  大众网·海报新闻广州新闻中心在2020年走进深圳,推出大型原创全媒体产品:《深圳的脚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区40年》,访谈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业精英,通过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呈现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新时代被赋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过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万亿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亮眼数字、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是千千万万的新深圳人,奔来深圳,融入深圳,扎根深圳,奉献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离不开千千万万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奋斗,深圳的历史,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挥洒汗水、共同书写;深圳的辉煌,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区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胎记一般,蕴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蕴藏在深圳飞速发展的产业和行业中。

  ……

  深圳历史,个人亲历;深圳经验,个人评说。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经验,将透过40期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走向山东,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