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深度贫困村的脱贫路: 石漠上开出了致富花

来源:大众网时间:2020-11-26 10:21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璐 毕节报道

  新法村距黔西县23公里,最高海拔1560米,是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五里乡海拔最高的村。2014年以前因土地破碎,土壤贫瘠,土地石漠化严重,当地经济发展被严重制约,新法村一直被列为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1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11月18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新法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旭峰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因为土地石漠化等问题,村里的壮劳力都会选择离乡打工,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务工收入,留守在村里的人大都老弱,没有收入只能依靠政府救济。

新法村经过综合治理的土地,土地被平整后,还增加了防水土流失的防护。

  2014年,新法村迎来新机遇,搭上了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的顺风车。据了解,该项目2015年1月在新法村开工建设,同年5月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省级竣工验收,治理面积达2.37km。机耕道、作业便道、截排水沟、蓄水池、沉沙池等设施得到完善,从土地零散到相对连片,从石漠化到坡耕地,大大减轻了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从根本上推动了地方产业发展,提升了产业增收,凸显了综合治理的有效成果。

新法村土地石漠化严重,图中的石头均为土地平整过程中从地里刨出来的。

  张旭峰告诉记者,早前村里基本上靠天吃饭,地里石头遍布,农作物在石头上无法生长,村民只能沿着有土的地方种,但因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层薄,干旱缺水,每年大家没少费力,但到年底往往只有八九百元的收入,村民的日子过得很苦。到2015年因为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问题被治理后,新法村旧貌换新颜,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土地问题得到治理后,黔西县五里乡新法村开始计划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为从原来输血式发展过度到造血式发展,新法村在乡领导的支持下开始发展本村产业。先通过成立合作社,将村民手里的土地以每亩350元的价格流转到村合作社,村民自动成为合作社社员。合作社再引入相关企业单位,签订合同种植企业需要的作物,村民可以在已流转的田地里务工获得务工费,年底村民同样可以从村合作社手里拿到一年的分红和提成。

新法村种植的头花蓼。

  据了解,2016年—2019年,新法村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与药企合作,开始尝试在综合治理的土地上试种抗旱能力强的头花蓼。张旭峰介绍,头花蓼是一种非常抗旱的植物,全身都可以入药,有治疗尿道感染、肾盂肾炎的功效。

新法村村民正在地里采摘头花蓼。

  采访当天正是头花蓼开始收割的时节,地里务工的村民大都是40到50岁妇女。大家戴着遮阳帽,围着头巾,弓着身子一手挥着镰刀一手把植物从土里扯出来,抖抖根部的土,堆到了旁边。干活的村民告诉记者,其一直在村里合作社工作,每天工作8到10小时,收入日结或月结,每天的收入大概在80到100元之间。

  张旭峰告诉记者,2020年,新法村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种植头花蓼1300亩,每亩产值可达30000元,联结带动250余户农户增收。截至目前,已支付流转费45.5万元,项目用工15000人次,支付工资150余万元,帮助新法村群众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记者从当地了解,为进一步增加土地亩产值,新法村将积极推广脆红李套种头花蓼,脆红李预计两年后达到丰严期,每亩土地收益再翻一番。头花蓼花期较长,是很好的蜜源植物,为进一步提高农户收益,新法村在头花蓼附近摆放近百个蜂箱,采集的头花蓼蜜再次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据悉,新法村于2017年底正式退出深度贫困村行列,2019年底全村实现所有贫困人口脱贫。

  据黔西县五里乡乡干部介绍,围绕“加强水保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三大目标,目前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五里乡率先实行“乡党委领办总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模式,实施产业发展“样板点”,成立黔西县恒远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已组建10个村社一体农民专业合作社。

(编辑:葛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