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时间:2020-03-06 22:04
12月20日一早,莘县古城镇田园综合体的扶贫大棚内,古城镇后三里营村村民牛桂花准时“打卡上班”。今天,她准备为棚内的圣女果枝干再进行一次打杈。
今年63岁的牛桂花在此工作了两年,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一天可挣60元。“我这个岁数去外面打工也没人要。现在在这里干点活,离家又近,我很满意。”
今年60岁的古城镇前三里营村村民荣令和也是古城镇田园综合体的“上班族”。这位曾因照顾患病家人而被“锁住”的贫困户,如今每月可拿到2400元工资,加之家中4亩土地的租赁收入,全家仅一年时间便成功脱贫摘帽。
“三里营田园综合体项目涉及10个村约3200户,约1.2万人。项目区前期已投扶贫资金近1800万元,工商社会资本投入近1.5亿元,产生社会效益覆盖周边600多贫困户,有效带动增收,稳定脱贫。”古城镇镇长梁文宸告诉记者,项目基地按照每亩“双800”(当季800斤小麦及800斤玉米的市场价格)的标准租赁村民土地,村民也可根据个人意愿到基地打工。“项目分红提高了村集体收入,也确保了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每年达到4000元收入的标准。”
为统筹田园综合体内村庄发展,古城镇积极推行“一区两场”模式,以镇驻地西部为重点建设新镇区,实施整村拆迁建设,打造以板桥文化为重要元素、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农村社区。“经过前期调研及实际探索,我们提出了‘用拆迁释放劳动力,用工作留住劳动力’的工作思路,引导村民向职业农民、工厂工人转变,带动农民家门口就业增收。”东阿县牛角店镇党委书记李尚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致富账”:村庄拆迁后,当地通过土地占补平衡和“增减挂”等方式,村集体每年可增加60元—70万收入,用于补贴村里建设等各项支出。村民将土地流转以后,每亩土地每年可以有1000元的收入。社区建成以后,居民距离学校仅500米,接送孩子的村民可以到社区附近的服装加工厂、体育器材厂从事计件工作,每个月可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也可以到草莓大棚、蔬菜大棚从事劳务工作,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有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农民可以选择到规模农场成为职业农场主,每个家庭年收入20多万元,也可以选择到规模农场继续从事熟悉的农业生产活动;搬迁后解放的劳动力可以到就近的工厂成为正式工人,每个月可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
记者了解到,聊城市推行的“一区”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两场”则重点为两类企业:一类是引进工商资本建规模农场、带家庭农场、促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农业,在农业提质增效的同时大量释放劳动力;另一类是引进环境友好、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开办就业工场,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力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一户一人”稳定就业、增收脱贫。截至目前,聊城探索实施“一区两场”建设新模式,14个试点项目皆取得积极成效。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亚飞 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