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2020专题汇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要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打赢攻坚战 同心奔小康

2020

/ 06/29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手机查看

  6月14日傍晚,我们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采访组一行来到同心县。次日清晨,这里下起了蒙蒙细雨,滋润着这片壮阔的红色土地。

  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的同心县,是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县。全县共有38.1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6.1%。县内山脉丘陵纵横交错,土地沙化贫瘠,曾经一度只能靠天吃饭。举目风沙滩,茫茫无人烟,这里曾经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划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

  同心县也是革命老区。1936年,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同心,在这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开创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如今,战争硝烟早已散尽,在当年红军战斗过的这片红土地上,一场脱贫攻坚战正迎来决战决胜的时刻。

  “我们有信心和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一个人、一个少数民族都不落下。”同心县县委书记马洪海说。

  红枸杞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绿色银行”

  “中国枸杞看宁夏,高端枸杞看同心。”经过多年发展,同心县已经成为中国有机枸杞第一县,这里的枸杞产品出口美国、欧盟、东南亚等众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小小枸杞果已成为移民群众的“致富果”。

  6月15日上午,我们来到河西镇菊花台村的菊花台庄园枸杞种植有限公司基地。菊花台庄园枸杞种植有限公司,在河西镇菊花台村、旱天岭村两个生态移民安置区流转土地1万余亩,建设精准扶贫枸杞产业园,建立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营销网络”的经营发展模式,建成带动园内两个移民村2093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41户)及周边移民群众脱贫致富,让当地群众不出家门就近务工成为现实。

  我们来时,正赶上菊花台庄园枸杞种植有限公司基地里的枸杞熟了,饱满的果子坠在枝头,远远望去一片红绿相间。村民们正穿梭其间,采摘头茬儿枸杞,享受丰收的喜悦。

  带着采摘下来的一筐筐火红的枸杞鲜果,村民们来到基地的卡车边,工作人员在这里边指挥着村民们排队给枸杞过秤,边为村民们现场发放采摘款,每斤费用1.5元。过秤后的枸杞鲜果倒入统一规格的白色箱子,运往不远处菊花台庄园枸杞种植有限公司的车间,过不了几天,枸杞干果、枸杞原浆、枸杞酵素等深加工产品便会新鲜面市。

  “我们的枸杞鲜果都是有机枸杞、绿色食品,获得过北京世园会优质果品大赛金奖等很多大奖。”菊花台庄园枸杞种植有限公司运营总监辛迪介绍,他们的枸杞鲜果最大个儿的长度可以达到4厘米。

  “再过7天,随着基地枸杞进入盛果期,到地里采摘的村民会更多。”菊花台村村党部书记顾玉良告诉我们,枸杞从每年的6月到11月一茬儿接一茬儿的挂果,村民们便奔忙于枸杞采摘赚工费,采摘枸杞没有技术要求和年龄限制,只要肯干,每个人都能拿到收入。“这小红果子可是我们的致富果咧!”顾玉良说,村里很多移民的生活因此发生了改变。

  像菊花台这样的枸杞种植基地,同心县一共有4个。同心县探索实施产业流转模式,先后引进了润德、菊花台、德谷、盛坤等有机枸杞种植、深加工企业,打造了四大枸杞种植基地。枸杞采摘高峰期,四个枸杞基地中有近万人参与枸杞采摘,全年劳务费用支出2.8亿元左右,农民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枸杞产业成为移民群众脱贫增收的“绿色银行”。

  “同心县过去贫困的最大原因是缺水,我们通过三级扬黄、七级扬黄,将黄河水引到这里,开发了50万亩水浇地、35万亩节水滴灌农业,发展了14万亩枸杞,8万亩原枣,50万亩中药材。”站在菊花台庄园枸杞种植基地旁边,马洪海说道,“产业扶贫是治本之策!”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央企进驻助力“造血”扶贫

  距离菊花台村不远的旱天岭村,是同心县“十一五”生态移民村,属于自治区确定的深度贫困村和挂牌督战村。“搬迁下来后,全村主要靠2万亩土地生活,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有的人家里也养一些羊。但是这样的收入远远不够生活,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旱天岭村党支部书记丁建华介绍,直到2016年开始大力发展养牛产业,旱天岭村才逐渐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中核集团的到来,给旱天岭村带来了新的希望。2018年,中核集团投资30万元打造了旱天岭村肉牛养殖园区,建成标准化养殖圈棚10座,实现肉牛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集体经济。2019年,河西镇又筹措中核帮扶资金、闽宁协助资金、壮大村集体资金、县财政资金等2300万元(中核集团投入400万元),总结出“中核集团+村党支部+养殖园区+致富带头人+建档立卡户”的中核扶贫模式,打造旱天岭村肉牛养殖基地二期项目。

  旱天岭村村民马国财今年37岁,现在在园区养着56头牛。“以前住在山上种地,生活很苦,现在我养牛,一年能赚到近10万元,足够我们一家三口生活。”马国财平时就住在园区,精心照料他的牛儿们,“要给它们吃好喝好,常常摸摸它们,它们才能长得更好!”他说,自己的目标就是养上100头牛,再养几百只羊,“过好日子,供娃娃上大学!”

  “扶贫过程中,激发百姓的内生动力非常重要!”河西镇镇长助理兼中核集团驻旱天岭村第一书记马建国,是中核集团进驻旱天岭村“造血”扶贫的亲历者。他告诉我们,刚刚开始开展扶贫工作时,他们入户老百姓家中,有些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还比较严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他们决定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激励村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养得好,奖励多,变‘让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起初,村民仍心存疑虑。投入大、风险高,亏了怎么办?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丁建华站了出来。当村支书前,丁建华曾靠着承包小工程积累了颇丰的家底,为了干给村民看,他自己先养牛。丁建华一次购进20头牛,养了一年,一头牛的利润就达到7000多元。看到村支书养牛赚了钱,村民这才放心。为了鼓励村民养牛,丁建华还用自家财产作抵押帮村民贷款,把自建养殖场免费提供给乡亲们使用。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马建国很欣喜地看到,村民们的观念在慢慢转变,日子也在越来越好。如今,旱天岭村的肉牛养殖规模已经从2016年的300头左右发展至3000余头,初步形成稳定脱贫机制,村中536户、1845名建档立卡户成功脱贫。

  多措并举打赢脱贫攻坚战

  跳出农业抓扶贫,这是同心县脱贫攻坚战略的又一个思路。

  同心县是宁夏最早的生态移民地区。为了让老百姓搬出大山,同心县“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先后移民18642户、8869户、1532户,共涉及12万余人。结合县内移民规模大和贫困群众就业渠道窄的实际,同心县打造了以扶贫车间为载体的就地就业脱贫“同心模式”。扶贫车间使群众离土不离乡,家门口就业,顾家增收两不误,有效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空壳”、企业招工难、贫困户务工难、贫困村产业基础薄弱的“四难”问题,实现了企业有发展、群众有收入、政府有就业、村集体经济有壮大的“四赢”目标。

  “我们在每个扶贫车间后面都建了幼儿园,女工可以安心地在车间打工,没有后顾之忧,每个月大概有1500到3000元的收入。“马洪海说。

  为了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同心县一直在加大教育投入上下功夫,总计投资超过100亿元。教育扶贫的成果显而易见,从2010年到现在,同心县有技能的劳动力从10%增加到了50%,每个建档立卡户都必须掌握一到两门技术,一般户必须掌握一门技术。从体能型劳务输出到技能型劳务输出最直观的作用就是收入提高,以前辛苦出去打工一年回来也就能赚下几千元,现在每年能达到近2万元。

  2014年以来,同心县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十大工程,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全县5年累计减贫26823户102126人,目前只剩1718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3.3%降至2019年底的0.61%,8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顺利通过自治区脱贫摘帽验收,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建档立卡时不到3000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9400元,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底达到10200元。

  马洪海表示,脱贫攻坚只是起点,好生活还在后面。同心县要实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让老百姓实现高质量脱贫,拥有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过上更加有尊严的生活。

  求是记者 包俊洪 郭玲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赫洋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