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2021专题汇总 >奋力走在前——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变化 >头条报道

民生视角看“中国制造”——来自威高集团的样本观察

2021

/ 11/21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作者:

王爽 付玉婷 常青 彭辉 宋 弢

手机查看

  □大众日报记者 王爽 付玉婷 常青 彭辉 宋 弢

  你可能不知道这家企业,但它肯定在你的生活中出现过。

  高端输注耗材、血液设备及耗材、药包材等,国内市场占有率为70%左右,骨科材料、血液净化、心内耗材等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0%左右。数字有些抽象,但一具体到心脏支架、血液透析、种植牙、人造骨……这些近年来越来越耳熟能详的字眼,足以让人立即想到与这家企业各种情形下的交集。

  创建于1988年的威高集团,坐落在威海高新区,是我国最大的无源(不需要电源)医疗器械企业,2020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375位,制造业500强第176位。在世界医疗器械前15大细分市场中,威高进入了11个领域,是全球品种最齐全的医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制造商之一。

  说起中国制造,人们惯于想到的是航空、卫星、高铁这样的大国重器,常常无意中忽略“中国制造”在我们生活中的重大意义。正因如此,当我们走进这家不事张扬却与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企业,才能真切感受到中国制造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民生福祉——这也是我们谈论威高时的最佳视角。

  守护造福庞大的人口群体

  曾是“奢侈品”的心脏支架已经低于万元,并且仍在持续降价;曾成本100元/支的胰岛素注射现在20元/支;血透患者透析一次从1500元到如今一次300元……

  这些变化,都指向一家企业——威高集团。

  30年前开始创业的威高,朝乾夕惕,孜孜矻矻,如今已涉足1000多种医疗器械、20多万种规格,一点一滴填补着中国医疗器械的空白,为中国患者带来希望。

  这些年来,与国外一流厂商面对面竞争,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中,威高每每大比例中标,并拥有了一定的定价权,大大减少了国家医疗负担。

  2017年,李克强总理到企业视察,得知企业建立的透析中心采用自主生产的整套血透设备,单次治疗费用降低1/3。总理竖起大拇指称赞说,你们不仅为医改、医保作出贡献,更为人民健康作出贡献。

  企业之大者,为国担当。作为医学进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器械的一点儿进步,为无数患者带来的是病痛的减轻,甚至是起死回生。所以回归到民生视角观照威高,更让人心怀感动。

  尿毒症等肾病发展到血液透析阶段,病人还能够生存多久?有一位日本老太太,41岁开始血液透析。威高创始人陈学利见到她时,她已带病度过了半个世纪。

  这归结于血液透析技术的提高与普及。在威高做血透产业之前,中国没有一台可以与欧美日相媲美的临床血透机。

  但情况因威高而改变:血透机共有50多个品种,从高、中、低通聚砜膜透析器,再到血滤器、透析液(粉)、血浆分离器等超百种细分产品。威高历经20年,一步步完成产品与服务全覆盖。

  自2010年建立第一家血液透析中心,威高现已建成130家,病人存活率接近100%,且80%恢复了劳动能力。到2030年,威高透析中心可以直接治疗20万名患者,同时通过与医院合作,覆盖到100万人,这些病人将获得15年以上的生存率。

  陈学利见证了这令人惊喜的变化:他遇到最小的透析患者,是个14岁的小姑娘,透析用的是16号针,比牙签还要粗。他仍记得治疗后小姑娘宁死都不让再扎一次的撕心裂肺的哭叫。这些年来,随着威高产品进步,治疗痛苦大大减轻,效果逐步提升,当年的那位小姑娘,现在已为人母。

  无源医疗器械,有赖于医务工作者亲手操作,体验感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医师如果是武者,那威高就是当之无愧的“铸剑师”。成为医者最好的伙伴和帮手,也是威高福祉的应有之义。

  在威高骨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半以上的工程师专攻工具,随时会根据医生的想法,做适合中国人的工具。以刚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足踝外科精准微创治疗关键技术体系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为例,体系内包含12项前沿手术技术。而要匹配这一系列前沿微创技术,相配套的工具和设备也必须做到最前沿。威高与临床一线深入配合,针对足踝外科精准微创手术所需的手术工具进行配套升级,让器械与医生达到“人具合一”。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的具有生物学功能的个性化假体,于2016年成功应用于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术。

  疾病是最大的“自我主义者”,总把人生命中的所有机会占为己有,威高在与疾病的争夺中成长,守护、造福庞大的人口群体:现在,威高携手20万医务工作者,直接为中国2000万患者服务;2030年,将携手300万名医务工作者,为3000万名中国患者服务。

  擦亮医疗器械领域

  “中国制造”成色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医疗器械长期处在近于被遗忘的角落。1989年,刚创办企业、也刚知道什么是GDP的陈学利,专门去查医疗器械产业所占比例,结果只是医疗大项中没有具体数字的一个小项。

  “要帮助更多的中国人,就需要‘中国制造’;要做到这点,就只有把技术搞上来,真正擦亮‘中国制造’成色。”威高自创业始就致力于在医疗器械领域提升“中国制造”成色。

  以人工关节为例,因永久植入且损耗严重,只有生物相溶性好、耐磨损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能满足要求。但这种材料的高效率高品质制造一直是世界性技术难题,只有一家国外公司能够生产。也正因如此,这种从树皮中就可以提取到的低成本材料,一问世就卖到了每吨20万美元,这些年更是“打着滚”上涨,已经到了150万美元。

  “为突破人工关节产品线,威高花了近6年时间。先是收购了一家企业,之后又专门投资1亿多元建设生产车间,对毛坯锻造、轴模、抛光、琉璃膜等各种工艺挨个实验,逐渐从外观深入到对内部流程和生产线的了解,最终研发成功。”骨科产业集团研发总监孙久伟介绍。目前,威高已完成两轮性能测试,并开始内部小批量供货。

  长针、短针、粗针……在威高展厅里,这些密密排列的针头乍一看没什么不同,细细探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这里真实地变成了“有物有真相”:

  以前针头是锥子形状,扎进去后肉就直接撕开了,痛感明显,现在生产的针头表面斜面,五面研磨,直接切进去,只有轻微感觉。因为对钢的韧性和硬度有着很高要求,还有面的研磨技术、针的内部冲洗技术,这个针以前中国做不了,现在威高能够生产。打吊瓶的留置针,注射后抽出,聚氨酯套管却留在体内,下次就不必再扎针眼了,对于长期需要输液的病患,大大减轻了病痛。眼下因疫苗大“火”起来的预灌封针,不像普通针管,从西林瓶中抽出药液再打,而是生产过程中药物就已经封入针管,可以直接注射。在特殊时期,其高效得到了充分展现:耗费时间只有普通针管的1/3左右,以往用普通针管的话药瓶残留大约10%,现在打10支就节约了1支。在国内,当前只有威高一家可以生产……

  如今,威高80%以上的产品是高新技术产品。打造威高研究院、国家创新中心平台、北京及长春研发中心三大平台,与30多家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了30多个研发机构,截至目前,全球临床医疗器械产品线300多大类,威高占到1/20,其中在多数无源医疗器械领域都能做到“人有我优”。

  加速度还在继续:威高启动了2000多名涵盖多层次人才的创新布局,相关“威高计划”有26个在研项目及10个战略前瞻储备项目……

  “10000-1=0”的较真信念

  9月14日上午,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开标。根据最终的拟中选结果显示,威高骨科产品全线中标。

  这不是孤例。近些年,威高在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成为医院、医生以及病患的首选。

  在事关生死的医疗器械行业,对企业信誉的追求,不仅关乎道德追求,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基。

  1988年,企业首款产品输液器,第一批产品卖到了省外的一家医院,使用中出现漏液。陈学利将产品全部报废,请来山东省医疗器械研究院专家,彻底研究成功了才重新生产。

  一支血袋、一个输液器、一件防护服,不合格就全部重检返工的事,在威高每个车间都不新鲜:血液车间质检员一次抽检中,发现一支血袋装量不足,全车间当晚将装好的400箱血袋全部重新称量,最后有问题的就这一支;骨科车间生产的自断螺栓,每根市场价60块钱,一次一只螺栓的扭力值部分指标没有达到期望值,这批次2000多件产品全部销毁,价值接近15万元;去年疫情初起时,合作的服装企业生产的一批防护服封条密封不严,威高立即“路上的调回,家里的停产”,召回的3万件防护服全部报废。

  较真,是因为这样的信念:别的产品可以有合格率之说,但对医药产品没有意义,因为事故对每一个具体病人,就是100%。所以在威高实施的精品战略中,10000-1=0。

  信誉,也来自于对患者以心换心和设身处地的考虑。

  在传统分类上,透析器原来只有高通量透析器、低通量透析器两种。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发达国家使用低通量透析器比较少,因为不考虑经济成本的话,轻症患者使用高通量透析器效果更好。

  如何做到让患者成本和效果两者兼得?威高专门研发了中通量透析器,以低通量的价格+接近高通量的性能,在国内市场大受欢迎。

  这些年来,威高在众多领域有了定价的“特权”:最早进口心脏支架卖4万元/个,威高低一半卖,也能占领市场,但考虑到老百姓仍然用不起,所以最终定价不超过1万元/个。很多产品都是这样在合理利润基础上尽可能往下降,遵循只有一条:“做中国人用得起的医疗产品”。

  亏本买卖也不少。新冠疫情是一个“试金石”,有人认为,作为医疗器械龙头的威高,可以借此生意兴隆,但事实却远非如此。疫情初期,各类医疗物资紧缺。威高利用绿色通道快速申请了防护服、隔离服、口罩等物资的产品注册证,紧急投入生产。防护服生产空间不足,威高暂停了特种导管产品的生产,将5000多平方米的净化厂房腾出。生产预灌封注射器的设备需要进口,为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威高放弃了经济实惠但时效较差的海运,采用了包机空运,每次的运输费就多付100万欧元。

责任编辑:刘美显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