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张国栋 赵洪杰 刘兵 李子路
手机查看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关键是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这就要求我们,发挥自身优势,补齐短板弱项,不断激发市场和社会的动力活力。
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过多年接续奋斗,我省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九个方面比较优势十分突出:三次产业可以齐头并进,供需两端可以协同发力,新老动能可以相得益彰,各类企业可以比翼齐飞,陆海资源可以统筹开发,交通运输可以四通八达,城乡区域可以均衡发展,对外开放可以提档升级,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这些优势就是我们发展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潜力所在。
春节假期期间,大众日报客户端和“山东政事”微信公众号推出“新春七日谈”,发表9篇重磅文章,漫谈这九大优势,解读隐藏在优势背后的规律和认识,以期鼓舞全省上下挖掘优势、利用优势、拓展优势、巩固优势,把比较优势化为发展胜势,更加充满信心地踏上新征程。9篇文章全文如下。
齐头并进三只虎
——新春七日谈①
岁月的流光,匆匆划过牛年辛劳的脊背,即将进入咆哮而至的虎年。
时间是最公允、最客观的见证者。过去一年山东的“高光”无需赘述,肩上的使命也容不得我们在功劳簿上流连。总书记“三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指引着我们,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目标催促着我们,更有1亿多齐鲁儿女对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激励着我们——事争一流,唯旗是夺,让山东发展动力更加澎湃,让山东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任何伟大的目标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百年变局、世纪疫情、三重压力,加上自身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问题,都是前进道路上绕不过去的“拦路虎”。当然,我们也应该有“伏虎”的信心和勇气:经过多年的奋斗积累,我省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优势更加突出。刚刚闭幕的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概括了我省九个方面的比较优势。这些优势,就是我们的底气所在、潜力所在。
实现“三个走在前”,关键是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增强创新力,破题之道就是发挥好自身优势,补齐短板弱项,不断激发市场和社会的动力活力。这需要定力,更需要智慧,根本的是要勇于改革、善于创新。
虎年来临,我们要以虎虎生威的雄风、生龙活虎的干劲、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拿出敢于“闯”的魄力、勇于“创”的担当,挖掘优势,利用优势,拓展优势,巩固优势,把手中的优势化为发展的胜势。
今天起,我们推出“新春七日谈”栏目,就聊一聊这九大优势。盘点优势,不是为了在新春佳节中自我陶醉,更不是要躺在成绩单上睡大觉,而是要寻找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规律和认识,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加充满信心地踏上新征程。
先说第一个优势——三次产业可以齐头并进。
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问题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一个经济体的三次产业结构状况,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它的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
还记得2017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那个振奋人心的消息:2016年,我省三次产业比例为7.3:45.4:47.3,第三产业占比历史性地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此后,第三产业就成为拉动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到2021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已调整为7.3:39.9:52.8。从普遍的经验看,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必然意味着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但仅从比重来看,我省与全国的数字几无二致,似没有明显的领先之处。优势从何而来呢,这就要具体分析一下了。
三次产业,如果论单项,可能有的地方在某一方面比我省强,这个不可否认。但要论发展的均衡性,无论是三次产业之间还是产业内部,都不弱,没有明显的短板,这在全国还真是不多见。
服务业已经是主引擎了,无需多说。山东在全国最叫得响的,还得说是农业。
全国农业看山东。人们应该记忆犹新,疫情持续了两年,山东的菜,“奔波”了两年。哪里疫情形势重,哪里就有最新鲜的山东蔬菜第一时间送达。这是山东人的厚道情义,更是山东作为全国率先实现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农业大省的底气。1100亿斤的粮食总产、8800万吨的蔬菜产量,给了全省、全国人民一个充实稳定的“粮袋子”“菜篮子”,更不用说农产品出口,已经连续20多年领跑全国了。
从产业内部来看,山东的农业,并非只是粮食产得多、菜种得好,而是农林牧渔各方面发展得相对均衡,产业结构比较协调、合理。这种结构的均衡性科学性,对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决定性的。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优势,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全国推进乡村振兴趟路的重任,才历史性地落到了山东的肩上。这是山东的职责,也是山东发展的潜力所在。
再看工业。山东的特点首先是“全”,轻重工业都有,涵盖了所有工业门类。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国家,而山东是全国唯一41个工业大类都具备的省份。
再具体一些,207个工业中类山东有197个,666个小类山东有526个,化工、建材、医药、水泥、啤酒、黄金等产量,山东都是全国最高。可以说,在全球制造业回流和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山东的地位都不容忽视,甚至是不容动摇的。
这也是为什么疫情发生以来,山东的进出口同比增速能大幅跑赢全国的重要原因。因为山东的产业链最完整,到了山东,什么都能成功配套。这个东西出口下来了,还有别的顶上去。这种优势,是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下来的,也是这几年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转出来的,我们的传统产业不断提升,优势不断巩固,新产业、新动能的培育也有了明显成效。老虎长得更健壮了,还怕它跑不远吗?
由此,可以说,一二三产业这三只“虎”,在山东是可以齐头并进、“虎虎”生威的。
三次产业齐头并进,并不只是各自闷着头向前冲,还有一个融合共生的问题。通过产业链创新等手段,发展好工业服务业、农业服务业,推进农业三产融合,等等,天地非常广阔。
举个例子。在滨州市,中裕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就说市民的早餐吧:在家吃,几乎都是中裕产的面粉或挂面,外出吃,几十家“中裕快餐”遍布城区,到单位食堂,吃到的馒头、包子是中裕直接配送。这家面粉厂出身的食品企业,现在已经成为拥有全国最长、最完整小麦产业链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一粒小麦,在中裕能转化出10大类、500多种产品,从育种,种植,生产,直至饭菜上桌,通过三产融合,不仅把小麦产业做到了极致,还解决了周边市县30多万农户的增收大计。农业三产融合,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的大方向。
我们说,今天的成绩来自于昨天的汗水。如今的优势,都是奋斗者干出来的,闯出来的。
还是以农业为例。梳理几十年来山东农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改革创新探索的历史。从1978年春天,东明县把10万亩撂荒地分给农民自种自收开始,到菏泽实行杀猪“两把刀”杀出体制围城,到莱西经验,再到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哪一项不是攻坚克难甚至是剥一层皮干出来、闯出来的?压力之下,机遇优势面前,最要不得的就是按惯例、往后看,这个经验,值得我们永远珍惜。
“左右逢源”向前冲
——新春七日谈②
最近几年,一到春年假期,火热的消费数据总是引人关注。数据背后每一个具体的微观生活场景,都能让人感受到滚烫的消费热情、奔涌的社会活力。
那么,山东人的消费能力有多强呢?
虎年春节前夕,潍坊一个电商企业的数据可管中窥豹:淘宝店铺年货节活动开售1小时内,潍坊凯旋供应链有限公司的红酒、坚果等年货产品销售额迅速飙升至106万元。而在整个2021年,山东足足“花了”3万亿元——即便友情提示尽量往大里猜,这也是个令很多人咋舌的数据。
新消费满足不断升级的新需求。比如2021年“双十一”期间,山东网络零售额达到454.9亿元,同比增长41.6%,其中排名第一位的实物商品为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在所有店铺中,“海尔官方旗舰店”位居第一。
话消费是为了说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处于战略基点位置。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双过亿省份,庞大市场规模、巨大消费潜力,无疑是山东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得天独厚、不可比拟的的先天优势。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两个基本方面,供求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供给侧,山东厚积薄发,同样拥有引以为傲的硬核实力:作为拥有41个工业大类、197个工业中类的省份,山东100多种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3位,46种产品居全国首位。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45家(示范企业109家、产品36个),示范企业数量稳居全国第一。去年全省市场主体达到1330万。
举一个很直观的例子:在疫情防控中,大到医用急救呼吸机、负压救护车、移动CT检查车,小到口罩、护目镜、医用防护服、核酸试剂、红外体温检测仪、医用手套等,山东全都能生产,被网友称为“齐鲁号超级工厂”。说到底,正是因为拥有石油炼化、机械制造、医药卫材等优势产业的“基石力量”,山东才能在短时间内集齐产业链每一个关键环节,实现从化工、纺织大省到各类防护物资大省的“战时变身”。
放眼全国,有的地方是需求一端强,但供给不足或者没那么强,有的是供给强,需求却又缺少空间,而山东在这两方面可以说是左右逢源、相得益彰。供需两侧可以协同发力,成为山东的一个突出优势。
只要将这一优势巩固好、发展好,就会赢得更大更好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支撑山东自己,也能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创造、扩大新需求,可牵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供给。刚刚闭幕的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把有效扩大需求放在头等重要位置,作了比较全面的部署,提出实施扩需求“十大行动”。
比如说新型城镇化行动。山东有1亿多人口,据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投资3000亿元。山东省“十三五”城镇化率从57.01%提升到63.05%,但城镇化率目前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遥望城镇化率70%以上的先进水平,这不正是山东扩需求、强供给的最大潜力所在吗?
以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是有效投资的“加速器”和居民消费的“倍增器”。单从“双向化”角度说,一方面农村的人、农村的要素肯定会加速到城里去,另一方面,随着逆城市化的发展,一定也会有更多的城里人到农村去,借助日新月异的区块链、元宇宙技术,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人完全可以生活在农村,享受农村的生态环境,过田园的生活,但承担的是城市的功能、干的是城里的工作,人们的时空关系会完全改变,这会带来农村基础设施、生活环境、消费水平的大幅跃升。
从需求端说到供给侧。扩需求不是忽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是通过培育新需求优化供给结构,打通产业链、创新链堵点,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增强供给体系韧性,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在这方面,不得不说山东这几年大力发展的“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海洋5个新兴产业,到现代农业、高端化工、精品旅游、文化创意、现代金融5个传统优势产业,山东不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2021年“四新”经济占比达到32%以上,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提升至51.2%,高新技术产值占比预计超过47%,和江苏持平,“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正崛起成峰。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例,山东这两年就有突破性的进展。比如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和出口量都走在世界前列,但在其汽车芯片的国产化方面还比较落后,中高端汽车芯片主流器件市场上90%依赖进口。去年底,济南8英寸高功率半导体顺利通线,补齐了芯片产业应用领域一块重要短板。
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人口大省、制造业大省、农业大省,山东要一手抓“十强”产业培育,一手抓“十大需求”拓展,供需两端齐发力,“左右逢源”向前冲,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就能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率先蹚出山东路径。
新老并举,山东“出圈”
——新春七日谈③
出圈!除夕当天,不少网友发现一段15秒的“好品山东”公益宣传片,悄然“站”上了央视C位。
令广大网友印象深刻的不只是一句体现山东人朴实厚道的“好客是真情,好品凭厚道;好客山东,好品山东”,还有画面里海洋牧场、智能家电、工业互联网平台、高端医疗器械、海工装备、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北京冬奥会“新秀”智能雪蜡车等一张张“高大上”的名片。
了解山东近年发展的人能感受到,“智慧担当”“山东力量”好评刷爆朋友圈、占据热榜的背后,正是山东这几年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从而浴火重生塑造出“新老动能可以相得益彰”的突出优势。
山东是工业大省,工业门类齐全,是巨大的发展优势;但产业结构偏重、能耗和资源消耗大也是不争的事实。新旧动能转换,山东的路径是“三个坚决”: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新动能,着力打造“十强优势产业集群”。
4年多时间,大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高风险的低端产能被淘汰;而对于潜力巨大的传统动能,通过技改创新、信息化赋能等手段促使它走向高端,焕发新活力。
以化工产业为例。过去,山东化工企业一度达到9000多家,以小散乱居多,附加值低;但规模优势明显——国家重点统计的化工产品山东均有分布,形成了“七大板块”的产业体系,其中轮胎、炼化、化肥、氯碱等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特别是子午线轮胎产量占全国50%以上,炼油占全国炼油总能力的23%,不仅有齐鲁石化、潍坊碱厂这样一些老的石化基地,更有像烟台万华、东岳集团、鲁西化工这样一大批领军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山东对化工企业关闭转产超过600家、停产整顿近3000家,公示退出的也有上千家。“关”不是“一刀切”,而是砍掉制约发展的“尾巴”;“关”也不是目的,而是“腾笼换鸟”,把“笼子”腾出来给其他符合标准,更有竞争力、创新力的项目,实现产业的“由大变强”。
以此,山东化工行业通过创新提质,压旧上新、压小上大,迎来“新天地”:2021年高端化工增加值占高耗能行业比重达到28.1%。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这意味着山东化工行业改造升级已基本完成。
传统优势在夯实塑强,新生优势也在加速集聚。
元旦过后,山东举行了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重点项目现场观摩会,一大批“新动能”“新项目”,让与会人员看后普遍感觉很受鼓舞、很受启发。
养在深闺人未识,闷声干大事;一朝春雷惊人醒,引来八方赞。会上观摩的天瑞磁悬浮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齐鲁制药真核原液,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歌尔精密模具智造项目,创造了成熟的模具开发、完善的注塑成型技术;济南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项目,集聚优势人工智能企业50余家,产业规模突破20亿元……许多网友看完观摩会的相关报道,发出了“山东的新动能这么厉害吗”的感叹,一如文章开头大家对山东的点赞。
这些项目,有“无中生有”的新产业,也有传统产业的“升级版”。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迸发活力,成为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基础;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这是培育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新产业以传统产业为支撑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借助新技术得以蜕变重生,共同支撑着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航程——2021年“四新”经济投资占比51.2%,105个雁阵形产业集群规模突破5.7万亿元,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高端医疗器械等4个产业集群纳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今年是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之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对此作了具体部署,提出精准管控“两高”行业、整体提升先进制造业、做强做大工业互联网等极具针对性的举措。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老动能相得益彰的山东,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出圈”的惊喜。
俊鸟靓鸟,比翼齐飞
——新春七日谈④
“上联:金牛奋蹄兴大业;下联:如虎添翼更富强;横批:一起向未来。”
春节前夕,滨州市企业家协会年会迎来了上任不到半个月的市委书记宋永祥。简短的讲话中,开篇便是这副对联。宋永祥说:“广大企业家是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的楷模,我为大家点赞!”
诚如宋永祥所言。在齐鲁大地上,广大企业家和企业也是在山东、知山东、爱山东、建山东的楷模。值得我们点赞。
企业家是企业的代表和标识。企业是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据统计,去年年底,山东的市场主体规模已经突破1300万户。
市场主体的选择,是一个地方经济活力的“风向标”,也是发展环境的“晴雨表”。如今,不断深化的放管服改革和精准政策调控,使山东越来越成为各类优质资本、高新技术、尖端人才集聚的热土。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显示,山东连续两年入选营商环境最好十大省份,2021年位列全国第5名,营商环境整体水平已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如同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可以说,如今的山东,正营造着一片不一般的“热带雨林”——不论是参天大树还是一棵小草,不论是大鸟还是小雀,共处一片土地天空,共享阳光雨露,共同茁壮成长。
在这片森林里,无论国企、民企还是外企,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各类企业如同一只只俊鸟、靓鸟,形成了山东独特的企业“雁阵”,也形成了山东的又一个独特优势——各类企业可以比翼齐飞。
能比翼齐飞,首先是因为“势均力敌”。山东的国企、民企、外企都不弱,而且都有代表性的企业。国企有世界500强山东能源,还有山东重工、潍柴动力、海信等;民企有魏桥、歌尔、南山、东明石化等,去年我省民企的进出口占比超过了70%;外企发展势头也很好,去年我省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1.9%,好于全国1.7个百分点;还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隐形冠军、“独角兽”、“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势均力敌”就罢了,还能密切配合、相互协同。总书记登上的中国首台自主研制雪蜡车就是最好例证——
整车制造、高强度车架系统、氢燃料电池和热效率达到50%的混合发动机来自中国重汽和潍柴集团,房车交互设计、新风系统及空调设备技术研发由海尔卡奥斯、康派斯、固特联合攻关,海信视像助力零下30度也能看到流畅比赛画面的车上显示系统,力诺电力承担雪蜡车小型光、储新能源系统的设计研发,泰山体育提供用于运动员热身和体能服务的高端运动自行车……由国企、民企、单项冠军合力完成的这台雪蜡车,满满的山东元素、山东味儿。
怎样更好地发挥各类企业比翼齐飞的优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展现山东担当、山东企业担当?我想还是靠两个字:“活”字和“新”字。
“活”是激发发展活力。过去,山东企业给人的印象是粗老笨重、大而不强。这几年,山东打出企业改革“组合拳”,推动企业“心无旁骛攻主业”,不断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山东港口整合优化、山东能源低碳转型、中国重汽主辅分离,无不是在甩开包袱、甩掉脂肪,精干主业、强身健体。2021年,山东国企改革已经交上了一份亮丽答卷: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任务评估结果居全国首位,省属企业收入、利润等指标列各省区第一名。下一步,要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实施省属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质效提升工程,进一步巩固提升改革成果。
再就是,要对标最高标准,全面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小微企业减负纾困,深化与央企和跨国公司合作,最大程度释放市场活力和各类企业发展活力。
“新”是增强创新动能。在山东,不仅大企业研发投入连年增加,中小企业也在蓄势发力。这两年,山东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狠下功夫,成效很明显。目前,山东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8万家。2021年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已达145家,占全国总数的1/4,位居全国第一。今后,我们要在培育壮大创新企业、引育创新人才上继续加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支撑。
我们相信,在这片“热带雨林”中,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征途上,山东企业一定可以比翼齐飞,飞在前,飞得更高、更远。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新春七日谈⑤
大年初一零时,RCEP对韩国正式生效,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上灯火通明——发往韩国的“南星开拓”号集装箱班轮满载货物,驶向星辰大海。
元旦以来,RCEP对10国生效,为山东海洋运输业带来巨大利好:就拿青岛港来说,今年1月对东盟区域航线的进出口箱量增加了15%,对日本进出口箱量增加了10%,全港完成吞吐量1.35亿吨、集装箱301.8万箱,均实现6.1%的增长。
诗云: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山东自古亲海。海岸线长3345公里,约占全国的1/6,毗邻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相当,因此有陆海两个山东之说。
2000多年前的“海王之国”齐国,对此就有初步的认知。据《管子·海王》记载,齐桓公问管仲何以富国,管仲答:“惟官山海为可耳”——由国家组织开发山海资源,国家就能富强。齐桓公接受了管仲的建议,非常重视盐铁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得齐国迅速强盛起来。
囿于海洋国土空间意识和海洋科技的欠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山东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远远落后于陆上。通俗一点说,“铁”开发得比较充分,“盐”利用得非常不够。
着眼于此,1991年我省首次提出了“海上山东”的建设目标,两年后在向国务院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这一构想。由此,建设“陆上一个山东,海上一个山东”成为引人瞩目的跨世纪工程。进入新世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陆续上升到国家层面。
如果把“陆上山东”“海上山东”比喻为衣服的两襟,那么港口无疑是连接它们的一粒粒扣子。说回到本文开头青岛港今年的“开门红”,支撑其业绩持续攀升的重要原因就是,山东把港口作为连接海陆、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大手笔整合优化沿海港口资源——2019年8月,山东省港口集团挂牌成立,以资本为纽带,实行一体化运营,打破了沿海港口长期分散发展、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的局面,形成了整体联动效应,推动山东港口加快向世界一流港口迈进。
随着海洋经济不断发展,山东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海洋是全省发展的最大动能、优势和潜力所在。实践已经反复证明:陆海资源可以统筹开发,这是山东的一个突出优势。
怎样发挥好这一优势,把最大动能、最大潜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力?或许可以用一句诗来回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拥有的是无比开阔的陆海联动空间。去年9月12日,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34号风机顺利并网发电,标志着山东实现海上风电“零”的突破。眼下,山东正谋划加快建设海上风电和海上光伏,未来10年预计海上风电、海上光伏规模将分别达到3500万千瓦。
发展海上风电一举多得,不仅可以优化我们的能源结构,解决能源刚性增长紧缺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减少陆地资源的开发,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规划了一批能源保障网建设重大项目:一方面向海上“扩”,风光并进、海陆并举、集分结合、内外联动;另一方面向陆上“优”,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变“黑”为“绿”,做到吃粗粮干细活。
陆海资源统筹开发,还能有效拉动海洋装备投资、扩大市场需求,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比如,在装备制造业42个细分门类中,与核能相关的达90%以上,核能产业的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对关联产业将产生显著的直接或间接拉动效应。未来10年,山东核电设备市场空间超过3000亿元,但目前省内有核级设备制造资质的企业仅10家,以沿海核电基地建设带动本土配套能力提升迫在眉睫。
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我省正在加快沿海核电发展,推进胶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建设,“十四五”期间有望实现核电产业跨越式发展,形成核电基地、产业园区、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城市、技术研发中心多头并进的局面,将成为与浙江、广东媲美的中国核能第三极。
海洋能源如此,海洋渔业、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带动作用同样不可估量。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两个山东”,一起向未来。这也是贯彻落实总书记“更加注重经略海洋”重要指示的路径所在。
面朝大海的山东,定会春暖花开。
通经脉,增活力
——新春七日谈⑥
《黄帝内经》记载:“经脉者,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对于一个区域来说,交通基础设施就如同人体的经脉,经脉不通,气血就不畅,就难言健康。
现代经济中,交通轴不仅是一条便民轴,更是一条经济发展轴、增长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交换的基础和经脉。
作为交通大省,山东在全国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北连京津冀、南接长三角、东西贯通黄河流域与东北亚。新中国成立前的山东,就是全国的一大交通枢纽:当时连接华北和华东的铁路干线“津浦线”在德州、济南、泰安、兖州都设有站点。特别改革开放后,“山东的路”更成为全国标杆,连续多年通车里程位居全国第一;只是近些年慢慢被兄弟省份赶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甚至一度落到了全国第8位。
知耻后勇,2018年,山东提出推动由交通大省向交通强省迈进,实施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增加投资计划、提速建设周期、注重品质提升,各类重要交通设施建设齐发力。
这最直观地体现在屡创新高的投资额度上:2018年超1600亿元、2019年1750亿元、2020年2356亿元、2021年2655亿元、2022年计划2700亿元以上。
从“最强高速”济青高速4改8车道通车,到沂蒙山鲁西南通高铁;从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成功实现“整体迁建、一夜转场”,到小清河复航提速……近年来,一个个关键性事件,印证着山东迈向交通强省的坚实足迹。
目前,山东高速铁路里程达到2319公里,居全国第3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74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重回并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一;通用机场数量达到14个。特别是在疫情形势严峻、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形势下,齐鲁号中欧班列不仅稳定开行,还先后推出“日韩陆海快线”“上合快线”“鲁欧快线”等,构筑起了东连日韩、西接欧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交通运输可以四通八达,成为山东名副其实的突出优势。
一位长期在南方、后来来鲁工作的网友,在一篇论山东优势的短文中提到,从航空线路、海洋运输、高铁里程、高速公路网络等指标看,山东的交通条件相对较为均衡,交通便利程度较高,交通运输成本较低。
寥寥数语,道出了山东交通的特点。交通运输的便捷,一是体现在里程和通达度上,这决定了运输“能不能”的问题;二是体现在成本上,这决定了运输“行不行”的问题。
在山东,这些都不是问题。比如,临沂商城之所以与“南义乌”齐名,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交通。4年前,笔者在临沂采访时就发现,早上从江苏宿迁发往福建福州的服装物流,大部分并非直接南下福州,而是先北上临沂,中午再装上赴福州的专线车,与泰安的桌子、河北的布鞋等一起运走。货走临沂,从距离上看是绕路了,但实际上运输时间和费用都节省不少。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眼下的山东综合交通网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山东高速铁路网络主骨架亟待完善,城际铁路连通度不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较为滞后;一体化的现代综合客运、货运枢纽占比相对较少,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无论从提升交通便捷度的角度,还是从畅通经济循环、扩大内需拉动供给的角度,都是迫在眉睫。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展开基础设施“七网”行动,居首的便是综合立体交通网。
具体来看,山东提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为方向,全力建设“四横五纵沿黄达海”交通基础设施大通道,构建“铁公水空”综合运输大网络,形成山东半岛世界级港口群等综合交通枢纽集群,进一步畅通交通“大循环”,实现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南北贯通,推动经济循环畅通高效和产业关联互通。此外,还提出要加快推进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做好以智慧高速、智慧港口、智慧机场、智慧高铁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探索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模式和路径等。
从中不难看出,山东交通发展不仅仅是单纯追求数量上的“穷追猛赶”,而是更注重质量提升与模式创新。山东也提出,从2021年到2030年,要用不到10年时间基本建成交通强省。
经脉更畅通,必将为“走在前”注入强大气血和活力。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新春七日谈⑦
网红村庄诸城蔡家沟,今年春节又火了一把。
2022山东春晚上,在《乡村爱情》中饰演“刘能”的王小利携全家人登台,表演了一个令人捧腹的小品《画里有话》。这个小品就是以蔡家沟村通过文化建设带动乡村发展的故事为原型,生动呈现了乡村振兴齐鲁画卷的精彩一笔。
蔡家沟村位于诸城常山南麓,原本是一个无集体资产、无经济来源、无年轻劳动力的“三无”贫困村。近年来,蔡家沟通过探索“旅游+艺术”的新型发展模式,打造起业态丰富的蔡家沟艺术试验场,吸引了一大批摄影、雕塑、绘画、音乐等领域的文化人才返乡创业,一举成为闻名遐迩的富裕村、网红村。
看完小品,潍坊一位市民说:“小品讲的就是我们村的故事,自豪感油然而生。看到家乡的种种变化,我现在就有一种返乡创业的念头。”
小品中,因留意到网上的一幅油画重现了父辈熟悉的乡村景致,来自台湾的“蔡老板”到蔡家沟村“寻根”。“寻根”之旅,让他惊叹连连的不仅是家乡的沧桑巨变,产自寿光的神奇果蔬,诸如紫色的白菜、“猕猴桃”式的黄瓜、像葡萄一样的西红柿等,也让她大开眼界。
看到这,不由想起在寿光采访时了解到的一个“旧闻”:寿光的许多城里人买房,都要向农村的亲友借钱。当地人对这种事已经司空见惯。其背后的潜台词是,“菜乡”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的“富亲戚”多起来了。2019年时,寿光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2:1,已远低于全国2.64:1的平均水平。
我们在寿光还听说,寿光市中医院一位护士向在老家种茄子的姐姐借了30万元,在城里买了房,来温锅的姐姐看到新房位置好、配套完善,也在同一小区买了房,过上了白天农村种菜、晚上城里休闲的生活。寿光人借这个小故事说:“现在的寿光农民,已习惯把城市当家园,把农村当车间。”
关于发展城乡经济,过去经常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而寿光的路径别具特色——重农稳农、农工商并重,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融合发展。
同寿光一样,得益于农业的突出优势,山东城乡居民收入比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发展相对均衡。不仅是城乡,区域发展也比较均衡,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全省16个市有11个进入全国GDP百强。城乡区域可以均衡发展,这是山东又一突出的比较优势。
均衡发展是高质量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有人可能说,山东大城市的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是区域均衡发展的有利条件。
对于省域经济布局而言,提高大城市首位度、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没有错,但首位度也并不是越高越好,把握不好度容易造成虹吸效应,进而影响整体城乡区域布局。也就是说,“一城独大”并不等于全局的高质量发展,“多点开花”才是体现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
具体到山东来说,两大核心城市青岛、济南做大做强,是要拉高标杆、放宽眼界,以更开放的胸襟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要素,不断提升功能品质,努力成为全国范围内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而在三大经济圈一体发展中,其他14市也都完全具备发展壮大的条件,与青岛、济南共同形成适度集聚、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持续巩固拓展均衡发展优势,进一步缩小差距,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比如说,我省的济南、青岛、淄博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超过70%,地处鲁西的菏泽才刚过50%,东中西部、大中城市均衡协调发展仍有很大潜力可挖。
区域协调发展棋盘上,一子得当满盘皆活。去年底,省发展改革委陆续印发烟台黄渤海、临沂沂河、德州天衢和菏泽鲁西四大省级新区发展规划。有心人会发现,从这四个省级新区的分布来看,除烟台是胶东经济强市外,临沂、菏泽属于鲁南经济圈,菏泽、德州位于西部,可见山东以省级新区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深谋远虑。
除了统筹区域联动发展一体布局外,在推动城镇体系结构均衡协调、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共享、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聚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方面,山东也在强化制度供给和政策集成,不断推出新举措、新办法,力争到202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25,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更趋成熟。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的山东故事定会越来越精彩。
与世界共舞,山东如此“UP”
——新春七日谈⑧
大年初一零点刚过,RCEP对韩国正式生效后不到一分钟,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海关原产地证书审签中心内,首份对韩RCEP原产地证书签出。不只韩国,位于山东外贸合作“朋友圈”前列的日本和东盟国家,同为RCEP成员。2022年生效的RCEP,对山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去年,山东进出口额达到2.93万亿元,自2016年以来,连续6年刷新历史记录,在全国前六大主要外贸省市中,山东进出口和出口增速均居首位,进口增速居第3位;实际使用外资达到了215.2亿美元,在历史上首次突破200亿美元。作为外贸外资大省的山东,在新冠肺炎疫情大背景下,在与世界共舞中,形成了“对外开放可以提档升级”的突出优势。而分析优势形成的缘由,几个关键因素绕不开。
翻看中国版图,山东如一个楔子,内嵌华北平原的同时紧拥海洋,并与日韩隔海相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漫长的海岸线,让山东自古以来就有着开阔的胸襟,对外交往活动不绝于史,开放的基因融于血脉。
1904年,济南主动开埠,拥抱世界,迈出开放的重要一步。改革开放后,青岛、烟台入列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山东也成为开放城市最多的北方省份。
而近年来,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国家级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落户山东,RCEP、CPTPP在山东试点示范,综保区、高新区、经开区等快速发展……一系列载体平台相继加持山东、青睐齐鲁。
山东不乏载体平台,关键是如何用好。对此,山东在创新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开展对标CPTP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研究,在货物贸易、知识产权、环境保护、投资等八大领域研究提出83条创新举措;抢抓RCEP签署机遇,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RCEP先期行动计划;加快上合示范区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等“四个中心”建设,与上合组织国家贸易额从2019年的8.5亿元增至40亿元,与上合组织国家双向投资额从2020年的40万美元增至2268万美元;实施“以开放倒逼改革”攻坚行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更加聚焦主责主业,外贸外资占比更优,实际使用外资、进出口占比由改革前的49.5%、60.2%提高到如今的75.6%、72.8%,等等。
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的经贸、文化等各方面合作交流遭到严峻影响挑战。困难挑战面前,山东给出答案:以会为媒,加强山东与国外政企、企企之间的联系次数不减反增——“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青企会”“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对话山东”“对话商协会·齐鲁之约”“日本韩国等进口博览会”等一系列“云端”活动贯穿全年。现场,对话交流、共商合作、签约项目,实实在在印证了疫情阻断空间却阻断不了合作共赢。
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双向桥头堡的优越位置,山东一方面加快中欧班列(齐鲁号)发展和重要集结中心建设,新开行“中老国际班列”搭建日韩—中国—东盟的黄金通道。另一方面,利用山东港口全球航线布局的优势,构建“辐射日韩、连接东南亚,贯通印巴、中东地区并连通欧美的远洋干线”国际中转大通道。这些都大大带动了山东进出口货值持续快速增长,为山东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的境外经贸合作也在提质升级,目前已有柬埔寨桔井省经济特区、安哥拉奥德工业园、海信南非综合产业园等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13家,数量居全国前列。
新的一年,贸易风险多、海运价格上涨多、供应链堵点多、新订单偏少、制造业劳动力偏少、外资大项目偏少等困难形势依然,但RCEP生效、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等利好赋能给人力量。
机遇与挑战面前,围绕“做强开放载体平台、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山东已拉出工作清单、明确目标任务。以高水平开放促高质量发展,山东必将乘势而上,在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上展现新作为。
深耕沃土,文鼎齐鲁
——新春七日谈⑨
提起山东,你会想到什么?这是网上的一个海采问题。在受访者的回答中,泰山、孔子位居前列,上榜的还有沂蒙山小调、倒装句、煎饼卷大葱、青岛啤酒、梁山好汉等,不一而足。
每个人的心中也许有不同的“山东”,但“一山一水一圣人”却是大家的共识。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泰山是文化之山,因其文化意义而被奉为“五岳之尊”。孔子是文化巨擘,因其文化影响而被后世尊为“圣人”。因为文化,又说泰山是山中孔子,孔子是人中泰山。“山水圣人”在同一地域空间汇聚,不仅是齐鲁文化的标志,而且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齐鲁大地文化底蕴深厚,文脉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儒家文化、齐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泰山文化、海疆文化等多姿多彩。这片人文沃土,值得我们深度耕作。
“我怎么那么爱山东人民呢!”一位北京游客在抖音上分享在山东经历的视频,经大众日报抖音号制作发布后,一下冲上热搜。类似视频中发生的事,其实并不少见。山东人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形象,成为“好客山东”的生动注脚。
好人好地出好品。这个春节,“好品山东”亮相即“霸屏”:央视对“好品山东”进行重磅推介;网友“智慧担当”“山东力量”等评价刷爆朋友圈;大众报业集团征集“好品山东”品牌广告语,几天时间就收到2000余条有效文案。
“好客山东?好品山东”,齐鲁文化赋予其山魂海韵,“山东手造”赋予其特色魅力,文化产业赋予其发展活力,正在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名片。今年省两会上,擦亮“好客山东”“山东手造”品牌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我们要以打造特色品牌为抓手,让世界知山东、逛山东、品山东。
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责无旁贷。去年11月,济宁市任城区阜桥街道牌坊街社区居民谢立亭被授予全国诚实守信模范荣誉称号,这是济宁获此殊荣第一人。近年来,济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内容,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众、扎根人心。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唯有找好与当下的结合点,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振,才能在引领时代风尚中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山东着力打造曲阜优秀传统文化、沂蒙红色文化、泰山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我们要不断丰富“两创”实践,让“两创”成为山东文化传承发展的鲜明特色。
文化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鉴而发展。放眼全球,有很多知名的经济论坛、政治论坛,但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论坛却屈指可数。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成功举办七届,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的政要、使节、专家学者论道尼山,17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达成“尼山共识”。
“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这个优势是不可替代的,而且是长期存在的。”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评价,“尼山论坛的重要价值,就是把全世界研究儒家文化的专家学者凝聚在一起,有效扩大儒家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尼山论坛不仅是坐而论道之地,也是起而行之之地,就看我们如何打造。打造好了,文化效益就可以外溢,延伸效益不可估量。
齐鲁文化之所以被认同,离不开天南地北山东人。山东人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其中很多是各条战线的领军人物,每一个人都是齐鲁文化的传播者。还有华侨华人,在海外的山东籍华侨华人有120万,在省内的归侨侨眷也有120万。大家对家乡非常热爱、非常有感情,他们都是促进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深耕这片承载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人文沃土,一定能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力量。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国栋 赵洪杰 刘兵 李子路 报道)
责任编辑:李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