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2022专题汇总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伟大变革

山东故事蹲点记⑩丨文化兴盛的山东路径

2022

/ 05/13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作者:

赵琳 刘一颖 刘英 蒋兴坤 王召群

手机查看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大众日报推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踔厉奋发的五年”大型全媒体蹲点报道。记者走进全省16市基层一线蹲点调研,生动讲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山东党员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砥砺奋进、创新实干的典型故事,集中展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汇聚奋力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磅礴力量。

  今天推出第10组报道《文化兴盛的山东路径》——

  文化兴盛的山东路径

  □大众日报记者 赵琳 刘一颖 刘英

  坚定文化自信,同历史对话,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要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让优秀文物世代相传”……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山东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以“走在前”标准书写文化建设“山东答卷”,足音铿锵,行稳致远。

  以实践养成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

  寿光市台头镇南兵村医养结合幸福院里,如同过年般热闹。不久前,每季度一次的敬老“饺子宴”,又逢村里苗西明、丁庆三老人的生日,老人们早早过来晒太阳、唠嗑,怡然自得。

  为村里75岁以上老人举办饺子宴、生日宴,这一做法延续多年,被写入南兵村村规民约。街道、村干部一起为老人祝寿,和志愿者一块儿劳动。71岁的志愿者纪在兰边包水饺边说:“俺们村民都是志愿者,只要到这天,大家就停下手里的活儿来帮忙。”

  这一天,村“两委”还发动爱心企业,为老人们送演出、送义诊、送宣讲。“饺子宴办到了村民心坎上,现在村‘两委’一呼百应,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村党支部书记苗乃东感触很深。

  百善孝为先。从2018年开始,敬老“饺子宴”在寿光市全面铺开,让3万多名80岁以上老人感受到温暖。这看得见、摸得着的好效果,又催生出幸福食堂、“孝德牌”、感恩行动等新举措,带动了寿光孝心示范村、幸福食堂、孝老敬老基金等工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敬老‘饺子宴’点亮了文明‘孝德芯’。”寿光市关工委主任王茂兴说。

  以文化人,以德树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山东精心设计、系统部署: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出台《关于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的实施方案》,着眼个人、家庭、社群等基本社会单元,推动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

  全省各地不断探索,以创新举措激发传统美德基因、涵养文明新风。齐鲁大地上,传统美德浸润人心,社会风气发生可喜变化。

  构建红色文化多维教育空间

  初夏午后,微风习习。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中心小学红军楼一楼大厅的“战时托儿所5D照片墙”前,五年级二班的董轶宸声情并茂地进行讲解。

  “‘沂蒙母亲’王换于,抚养了86个将帅子女和烈士遗孤;‘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护八路军伤员,‘沂蒙六姐妹’组织乡亲烙煎饼、救伤员……全民族抗战期间,沂蒙老区共有15.5万余名妇女以不同方式掩护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万余名妇女参与救护八路军伤病员。”董轶宸入情入理的讲解,令师生纷纷赞叹。

  “能将这段历史讲得这么清楚,证明他投入了很多时间去学习。”班主任马学玲说,董轶宸刚入学时,不爱和同学交流。当她发现董轶宸对历史感兴趣后,便有意引导他了解红色历史,支持他加入学校“中国梦·红色小讲解员社团”。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在马牧池乡中心小学的每一个角落,都氤氲着红色氛围:数学课选用支前数据编写应用题,体育课开展推小车比赛、扔“手雷”比赛,红岩画社、红星足球俱乐部、红领巾故事会等12个红色社团红红火火。

  从课堂到校园,再到红色景点,红色小讲解员毫不怯场,队伍日益壮大。学校组织大家到沂蒙红嫂纪念馆为游客义务讲解时,被游客亲切地叫作戴着红领巾的“小百灵”。

  “越了解那段历史,越觉得今天的我们幸运。”董轶宸的心愿是要加强学习,把红色历史讲专、讲透,当好戴着红领巾的“小百灵”。

  齐鲁大地上,英雄的故事不胜枚举,代代相传。在这片红色沃土长大的孩子们,早已流淌着红色血液。我省把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出台《关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构建红色文化多维教育空间。

  山东省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主任徐东升说,山东省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教育课程标准正在制定中,将加强校外红色课堂建设,引导家长积极参与红色教育。

  让年轻人爱上文物,让厚重的历史说话

  90后小伙张鸣峻,有个看起来颇为“老成”的工作——文物修复师。去年10月,他参与胶州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一头扎进摆满青铜器的工作室,大半年没回过济南。

  “几个月不回家,这对文物修复师是常态。”张鸣峻说,这个项目从商晚期到明代,时间跨度大,器物种类多,或变形、或残缺、或锈蚀的情况比较严重。

  “青铜器修复是一项绣花功夫。”张鸣峻说,由于青铜器年代、铜质的区别,对矫形要求有很大差别,大家最担心在矫形过程中听到铜质破裂的声音。这就需要大量的学习,他会根据文献资料和器物本体,与专家共同研判,确定器物原状,并根据修复的目的进行适当处理,直到达到可以展出的效果。近6年来,经他修复的文物差不多有300多件。

  凭巧手修复时光碎片,用青春延长文物生命,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在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有一群像张鸣峻一样年轻的文物修复师。

  要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让优秀文物世代相传。“这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是我们文物工作传承的希望。”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王泽冰说,近年来,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越来越受重视,文物考古事业编制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意识到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性。

  保护好山东丰富的文物,就是传承齐鲁的文化血脉,涵养齐鲁儿女的文化自信。山东是文物大省,截至目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1968处,数量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磊介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山东将实施“青年文博人才培养项目”,壮大考古发掘研究骨干人才队伍。还将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推进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目前已确定46个重点项目及任务。

  如何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在曹县汉服龙头企业辰霏服饰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赵晗看来,汉服是一个重要载体。“汉服、唐装,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汉服越来越受到15岁到25岁之间人群的喜爱和购买。”

  意识到这一趋势潮流,赵晗特别注重学习传统文化、“打卡”各类展览,把文物上的纹样、饰样复刻下来,融入到设计中。“疫情期间,看展不便,我经常登录‘文物山东’公众号,全省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能清晰欣赏到。”赵晗说,特别是山东博物馆“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永久进驻云端,她经常翻阅,参考明朝的妆花来设计。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国潮、爱上汉服,把传统文化穿到身上。”赵晗憧憬着。

  培根铸魂见担当

  □大众日报评论员 刘帅

  文化是根,精神是魂。一个地区的繁荣发展,总是以精神提振为前提,以文化兴盛为支撑。

  山东是经济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回顾五年来的文化建设,艺术精品创作成果丰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国领先,文旅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创出山东经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齐鲁文化影响力、“好客山东”美誉度日益扩大。今天的山东,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文化产品丰富多样,文艺园地欣欣向荣,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不断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呈现繁荣发展良好态势。

  文化建设,重在培根铸魂,重在凝心聚力。五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践行“两个结合”,加快推动“两创”,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扎实推进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建设,汇聚起强省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正是靠着这股子精气神,我们咬紧牙关、迎难而上,熬过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期,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破解各种艰难险阻,推动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事实证明,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扛牢文化大省责任,要展现新担当,体现新作为。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特色鲜明。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是我省九大比较优势之一。更好践行“两个结合”,扛好“两创”担当,山东重任在肩、责无旁贷。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守正创新,用好丰厚齐鲁文化资源,打造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加快提升文化创造力、传播影响力、宣传引导力,我们就一定能不断铸就文化建设新辉煌,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责任编辑:刘旋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