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评论员 徐坤杰
情绪价值,俨然是当下社交网络公共领域中的流行词,也是在对“大流量”传播事件进行归因时,我们常常用到的万能解释词。
从盲盒社交、围炉煮茶到City walk、村超村BA,从为董宇辉直播带货下单到赶赴淄博吃烧烤,从买下去“尔滨”的火车票到点开爆火的微短剧,从“热辣滚烫”的天水到当下大热的“王婆说媒”,在无数的“大流量”传播中,我们都能找到“情绪价值”的身影。
人们在其中感受到惊喜、欢愉,体验到松弛和疗愈,被热爱和热血所鼓舞,为真实和真诚而感动,又或者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情绪释放。
事实是,情绪价值愈来愈被看重,愈来愈加“值钱”,已经成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刚需消费品”。
不同于我们的直观印象,情绪价值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学和营销领域的概念,而非心理学名词。
附着在商品、品牌或服务上的情绪价值,更强调从情感层面与消费者建立起强连接,进而通过情绪影响来驱动消费行为。
从营销角度切入,结合当下的社交网络传播时代,特别是在直播带货、微短视频、大流量传播等生态语境下,“情绪价值”能够流行,便不难理解,其背后的运行逻辑即“影响情绪——驱动行为”。
其中,情绪的影响可以是共鸣,可以是陪伴,也可以是疗愈;行为驱动可以是下单、付费,也可以是点赞、分享。
这像一面镜子,折射我们这个时代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和注重。
在快节奏、碎片化、高压力以及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几乎人人都带着一定的精神压力和焦虑情绪,亟需得到慰藉和片刻放松。相应地,“情绪价值”被越来越看重,市场需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需要在多元化、多层次的“情绪价值”的满足中,找到情感的出口,获得精神上的共鸣和认同,并在社交互动中找到新鲜体验。
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带来“情绪经济”的大爆发,从社会热点的传播,到市场顶流的爆火,“情绪价值”的潜能都在其中被尽可能挖掘和拓展。
如在文旅产业发展中,能够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往往就意味着破圈。我们看到继天水“热辣滚烫”后,开封“王婆”接过了流量棒,“王婆说媒”之所以爆火,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为年轻人带来了好玩、有趣、真实、真诚的“情绪价值”。我们不确定下一个接棒的会是谁,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因“情绪价值”而产生的大流量接力棒会继续被传下去。
毫无疑问,情绪、情感在社交媒体的营销和传播中起到了巨大的驱动作用。
值得警惕的是,一段时间来,一些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在产品特别是文化产品供给中,不断在“情绪价值”上做文章,甚至动起了歪心思。
我们看到,为追逐流量,一些毫无价值的“情绪价值”在社交网络中传播。无论是此前的“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点读机女孩”等相关热点事件,还是被下架的部分违规微短剧,可以说,都是在消费公众情感,利用大众情绪带节奏,在价值导向中无疑都存在严重问题。
当然,导向负面的“情绪价值”消耗了公众的信任,最终必然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而变得一文不值,不再构成大流量的密码,反而还会对制造者和利用者形成反噬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对“情绪价值”的审视不是只跟提供者相关,作为受众和消费者的需求方,也应当对情绪价值的运行逻辑和成效,有清醒的认知和审慎的判断。
我们能够理解受众在“情绪价值”带来的解压、热血、松弛和真实中,身心得到即时放松和快乐。但每一个人更应看到,向外寻求的这一系列“情绪价值”满足,有时是盲目的,而且也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换汤不换药的重复外在刺激,也有可能让自身对此产生审美的疲劳感和倦怠感。
真正可持续的“情绪价值”满足大概还需要个体向内的探寻和消化,通过沉静的、独立的甚至是艰苦的自我疗愈,才能完善并完成自身内在的成长和发展。如此获得的“情绪价值”,也才更有价值。
责编:王红妮
审核:单蕴菁
责编:单蕴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