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啤酒含有致癌物质甲醛的争论这不是头一着,从2003年起,每年夏季这个争论都要轮回一次。不过,这次争论的动静真正上升到了“风波”的层面上,而且这场风波大有被“国际化”的倾向:韩国全国紧急收回中国啤酒进行甲醛含量检测;日本卫生部门也提出对从中国进口的啤酒进行调查。有贸易专家担心,“韩、日的做法会不会产生扩散效应,即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会不会效仿韩、日,也禁止中国啤酒出口。”
在食品卫生安全的问题上,媒体和公众总是“不吝以最坏的恶意揣度一切”,毕竟,食品的卫生安全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从冠生圆陈馅月饼到埠阳假奶粉,从苏丹红事件到黑作坊里的哈根达斯,从“致癌牙膏”到今天的甲醛啤酒,凡是和嘴沾边的物什,只要媒体稍稍参与,总能激起千层浪。
然而,除非是有生命的代价,比如阜阳假奶粉事件,或者是有人人都可以认知的常识,比如冠生圆月饼馅的录像,公众才可以通过媒体传达的信息来辨别危害是否存在。否则,我们只能雾里看花,被媒体所传达的信息搞得云山雾罩,虚实难辨。啤酒甲醛风波,即是如此。
首先曝光啤酒中含有致癌物质的甲醛的《环球时报》援引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杜律君的说法,就产量比例来看,95%的国产啤酒都加了甲醛。此后几天,“95%的国产啤酒都加了甲醛”的数据被媒体广为引用。然而,7月13日《法制晚报》采访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称,95%的说法纯属“误会”。
7月14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说,2003年开始实行的《国家啤酒绿色标准》和正在修订的《国家发酵酒卫生标准》,都规定啤酒中的甲醛最高含量为每升0.2毫克。而《法制晚报》的报道说,在修订的讨论稿中,已将甲醛明确列为不允许添加的成分。
在众多媒体对啤酒的安全隐患提出强烈质疑的背景下,7月14日的《新闻晨报》援引专家的说法,勿过度渲染“甲醛啤酒”,国外啤酒也曾检出甲醛。
不能否认媒体是抱着为公众负责的态度来报道该事件的,但是也不能否认媒体不存在各取所需或者断章取义的行为,林林总总的信息大相径庭,并非专家的消费者们除了继续徘徊在“喝,还是不喝”的漩涡中,别无选择。
我们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是:在现如今生产工艺下,啤酒中到底能否含有甲醛?如果可以,那含有多少甲醛才是安全的?甲醛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程度到底有多少?再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同一产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要求程度不同,这场啤酒风波会不会引发啤酒厂商对出口啤酒一个标准,而在国内销售又是一个标准呢?
可以肯定的是,啤酒并不是生活必需品,消费者们不自觉地参与了对国产啤酒甲醛问题的质疑中来,如果的确不存在某啤酒厂商为推广其“无甲醛啤酒”大肆宣传炒作的动机,那消费者质疑的目的只有一个:知情权的获悉。一个未必恰当的类比是,鲜有公众对烟草产业的质疑,根本的原因就是香烟的包装上都有“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识。
这个时候,消费者们其实更需要听到负责任的、权威的、中立的声音,告诉我们到底是一场虚惊还是危机?有报道说,质检总局正在对此展开全力调查,但这滞后的行为还是无法弥补该风波的“警钟”性质:媒体提供信息的参差不齐、消费者知情权的无视、啤酒产业可能遭受的重挫,这一切都源于政府质量监督工作被动,习惯事后“补牢”的工作思维——平日里监管的疏漏,关键时刻又怎能在第一时间发出发出权威信息呢?
但愿这样的警钟不会敲得太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