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就像是一剂补药,吃的人的确可以强身健体,但是如果你的身体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还是一味地按照过去的药、过去的剂量服用,很可能反而会损害了身体。补药吃死人的新闻,我们难道没有听说过吗?
“中国引进外资突破×××亿美元大关”、“××省去年的外商投资比上一年翻了一番”、“×××市引进外资实现历史性突破”。
若干年来,我们经常能够在电视、报纸上看到类似的新闻,无论是报道者,还是读者观众,也都已经习惯于将这种新闻当做“喜报”。也正是由于这种惯性思维,我们一直认为只要引进外资就一定是件好事,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商务部一直是引进外资的积极鼓吹者,可也正是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发布的《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称,外商投资在促进了中国经济贸易增长的同时,“带来的结果是核心技术缺乏症”。
外资在中国独资化的发展,与本地经济不发生联系,形成孤岛经济,从最低端进入,没有技术转移,没有功能提升,没有价值创造。芭比娃娃的故事尽人皆知。中国沦为“世界打工仔”。而打工仔的地位是最没有保障的,因为没有技术含量,其在市场中有随时会被取代的危险性。
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招商引资已经陷入误区,他们习惯于通过土地和税收优惠盲目吸引外资,但此举对于国内经济意义不大,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发展理念,政府尤其是地方官员将外资放在第一位,“捡到篮里都是菜”,对外来投资不加分析,不问良莠,一概欢迎。有的甚至以引进外资多少“论英雄”,全民总动员,层层压指标,仿佛政府的惟一工作就是招商引资。为了引进外资,没有什么条件不敢给的。可以想象,这种盲目引来的资,会是什么样的资?大多数是一些技术含量小、能源消耗高、大量占用土地、污染环境严重的产业,不仅没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而大量浪费了当地的资源,付出成本太大,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长期倚重外商投资的一些地区而言,如果把发展命运寄托在外资身上是自取灭亡之道。企业应该尽早正确对待外资,并减少对外资的依赖;而地方政府的GDP增长更不能一味依赖外资。
其次,引资大量增加,增加了本已相当紧张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增大了环境负担,却没有带来相应的福利增加。
近年来,中国与别国的贸易摩擦不断,而外资在其中起到了相当的作用。经济学家张曙光指出,中国贸易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外资企业的贡献,事实确是如此,加工贸易早已超过了一般贸易,前者的增长也快于后者,今年以来,加工贸易进口的增长依然较快,加工贸易进出口中,外商独资、合资占85%,其中90%是贴牌生产,而增长最快的数码相机等产品,贴牌生产占到了98%,但这是在中国的外资企业生产的,是从中国出口的,我们的进出口统计也是这样计算的,我们的政策也是鼓励的,在这个激烈竞争的世界上,是没有人替我们认这个账的。
当然,不可否认,外资的引进的确曾经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
过去的引资“饥渴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资金缺乏,想通过市场换技术。因此,引进外资主要是解决资本缺口。但是到了今天,从商品市场看,目前全国600种重要商品中,约有85%的商品供过于求,而仅有为数极少的商品供不应求。从货币市场看,我国已由资金短缺,贷款高于存款,转为存款大大高于贷款,到2004年底银行存贷差达到6.48万亿元人民币。
我们还曾经一厢情愿地希望,能够从外资那里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实际上,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效率问题一直引起广泛争议,牺牲市场是否能够换取核心技术,是否能帮助国内资本成长等争论尚未休止。的确从技术上看,我国企业在管理上与外企还有不小差距,但实践已经证明,想依靠外企的直接投资达到“市场换技术”的作用已基本失去。
当下很流行一个词:与时俱进。我们在认识外资问题上也需要与时俱进,以前的“喜报”报的只是引进外资的数量,如今的“喜报”上不仅要有数量,更要有外资的质量分析。
其实,外资就像是一剂补药,吃的人的确可以强身健体,但是如果你的身体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还是一味地按照过去的药、过去的剂量服用,很可能反而会损害了身体。补药吃死人的新闻,我们难道没有听说过吗?(王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