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型官员是否更易腐败?
2005-10-08 10:38:35 作者:龚丹韵 来源:SRC-208 |
先有四川省原副省长李达昌挪用财政部1亿元专款,后有农业部财务司原司长孙鹤龄涉及蓝田股份造假。前者是在回母校重执博导教鞭之后事发被捕,后者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财务专家,论著几多。“高官”、“学者”、“腐败”三个词连在一起,舆论哗然。
专家在人们心中原本理想化的形象被颠覆———学识毕竟只是知识的积累研究,素养则是另需培养的道德课题,有学识并不等同于有素养,育才用才应有所警惕深思。然而有的评论因此便断言学问与权力联姻助长了腐败,学者型官员尤需提防,这就未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诚然,学识使腐败更隐蔽和危险,但它只是加剧腐败的结果,并不是促成腐败的原因。如果学问碰上权力真容易腐化,那我们又何必提倡人才的培养深造?既然一经培养,学识提升,就易腐败,行政领导不学无术岂不更好?而事实上,管理决策层富有良好的学识、专业的修养,有助于把握全局、高瞻远瞩,有助于增强科学高效的执政能力。学识不过是种手段,关键在于怎么运用、用于何处,它与腐败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再比如陕西3年查处的7名高校厅级干部,均属基建、采购、招生受贿,去年四川高校发生了1200余万元教材腐败系列案。他们显然不是学问太高才搞腐败,而是利用高校行政管理体系所赋予的权力“寻租”。还是那句老话,“绝对的权力趋于腐败”。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才是腐败滋生的土壤。
所以,学问与素养、与腐败无必然联系。提高执政能力、服务好社会民众,仍需一大批学者型官员,更需本非学者的官员增学多识。至于腐败,我们需提防的应该是权力监督是否有效到位,而非官员是不是学者型。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