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问农民最需要什么?
2005-11-03 10:15:41 作者:童大焕 来源:SRC-196 |
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河北农业大学,7月1日向农村输送第一批201名定向毕业生。近4个月过去了,记者近日采访上百名毕业生了解到,大部分毕业生回村后“水土不服”难以发挥专长,有的无所事事、内心彷徨,有的不得不外出打工。按当初设想,这批学生不掏学费脱产学习两年,依协议回当地农村,成为农村后备干部或科技示范户。这一办学经验去年被教育部向全国推广。然而首届毕业生面临的却是尴尬。(新华社2005年10月31日电)
这个结果应该是早在预料之中的。不仅是“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遭遇尴尬,某些部门炒得轰轰烈烈的“大学生志愿西部”也一样时不时遭遇尴尬,前不久《中国青年报》还曾报道一批志愿者愿意扎根落户西部某地,却被当地拒绝的事;此外还有不少地方把违反《村民委员会选举法》、向农村指派大学生当村官当成好事和政绩来做,结局也大同小异。它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光凭良好的愿意和一腔热血,是成就不了任何事业的,做任何事情,需要的是智慧、理性,尤其是承认现实的勇气。
在上述三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问的是:大学生到农村去能干什么?当代中国农民和农村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不先弄清楚,岂非盲人摸象乎?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支持有条件、有足够经济能力的大学毕业生,甚至是有经验的老师和医生做志愿者甚至做义工,到农村去进行短期支教、支医的,但我不赞成他们就此长期扎根。那样对人才本身的发展不利也不公平,对人才是个浪费,对农民、农村却并无补益。
道理很简单:志愿者的短期支持是一种无偿性的输血,一旦长期扎根,则对于人才和农村、农民都是双输:以今日中国绝大部分农村的现实,“养”着个大学生还是很奢侈的;大学生到农村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像宝贝放错了地方变成了垃圾!
我很赞同著名学者、农业问题专家党国英先生的一个判断:“中国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固然受到农村教育水平低的制约,但最重要的制约却来自农村生产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体制缺陷。这些制约不会因为大学生做村官而得到重要改变。在很多情况下,问题不是人才缺乏,而是缺乏发现和利用人才的机制。农村发展的‘铁路’要靠高层决策者来修筑。目前,关于城市化的政策,关于土地政策,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都有待大的调整,而这些变化不是由村官来决定的。在中国,村一级社区是不免要走向衰落的,村官作为一种职业,也是要消亡的。”不要说一个手中没有任何资源、除了热血和大学四年那点可怜知识之外一无所有的大学生,就是一个高官,他的能量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历史进程,但如果不用他手中掌握的“转移支付资源”和“权力关系资源”,要想让他去彻底改变今日中国一个小村庄的面貌,他也只能徒唤奈何。这一点,我们不要理想主义,我们要现实主义。
我认为,当代中国农民最需要的,是他们的自由、完整的土地权利和房屋权利,是享受起码的医疗和社会劳动保障,是下一代能够有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孩子们不再缀学,不再当农民,不再像他们一样,除了高考之外再没有跳出农门的出路。大学的名额分配不要再像现在一样锦上添花,公立大学的收费也不要像现在一样把农村贫寒子弟拒绝在门外……保障他们平等的国民待遇。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类似河北农业大学这样让农村学生免费接受大学教育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仍然是功德无量的,不仅要一村一名大学生,而且要把这个事业不断做大,通过向国家争取经费、向海内外募捐等各种方式筹措专项资金,让越来越多农民的孩子能够免费上大学。但上大学后不要指望他们回农村,而是要让他们自然地、自由地从农村的农民转变为城市的市民,并以他们在城市的贡献和作为,自自然然地反哺乡村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乃至其乡亲。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