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布中小学校长教师管理情况专项督导检查公报说,在督导的六省份中,普遍存在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的现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缺编严重。(《新京报》2月5日)“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严重缺编”,国家教育督导团把城乡师资的“冰火两重天”现象再次暴露于世人面前。同样是吃“皇粮”的职业,为什么许多教师宁可在城市里挤破头皮,也不愿问津农村呢?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恰恰凸显了城乡教育“职位价值”不均的现实。
按说,选择何处就业属于个人行为,别人无权干涉,对职位的地域、环境、收入与工作强度做出全方位权衡再进行取舍,也在情理之中。大家知道,其实城市和农村教育部门名义上工资相差并不悬殊,之所以广大教师热衷于城市而冷落农村,反映的绝不仅仅是某种盲目的“扎堆”心理,现实待遇的急剧不公以及各种无形的、潜在的实惠和效益才是问题的顽症所在。说白了,城乡教师“职位价值”的冷热不均已经影响到各种利益格局。
尽管农村教师也是吃“皇粮”的阶层,但城乡二元化体制以及由此衍生的教育管理制度却在不断地拉大城乡教育的沟壑。正像周济部长所说的那样,对于许多地方政府来说,由于缺乏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约束,他们往往会将新增教育财力视为“本级资金”,出于“政绩”考虑而本能地用于“自己的学校”。而农村学校依附于最基层的乡级政府,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乡级政府没有新增财力渠道,因而学校得不到补助而经费呈下降甚至停滞状态。也正是如此,出现了甘肃省会宁县新添堡乡沙家湾小学与学生“争抢”爱心捐款的闹剧!并且,农村教育严重贫血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农村教师的待遇大打折扣,别说是额外福利了,许多地方连起码的工资都无法保障,拖欠农村教师工资成为家常便饭,月工资40元的代课老师并非道听途说!而同样是教师,城市却另有一番诱人的景象:高层的国家财政不但能够按时发放教师工资,而且,在崇尚教育的理念驱使下,各种福利更是随之而来,使得城市教师日益成为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业。如果国家无法给予城乡教师相同的“职业待遇”,也就无法避免“人向高处走”的困境。
面对无奈的现实,国家不能再推卸责任了,事实证明,不管是言责地方财政的吝啬,还是高呼整顿教育基金流通领域的沟坎,都无法从根源上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微薄的事实。在这个一切皆以经济为核心的社会里,凭什么就得让农村教师来发扬奉献精神?因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要尽快完善地方财政编制制度,适当放宽学校吸纳人才的财政政策,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让制度和政策来保证“教师价值”的公平、公正。否则,乡村学校只能沦为城市师资的培训基地,总在培养人才,却总也留不住人才,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农村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