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连载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大众网主站>财经>财经时评
站内搜索:
消费偏低不是高储蓄关键
2006-02-27 13:36:25 作者:徐平生 来源:SRC-178
  近年来,我国总消费率不断下降,国民储蓄率水平持续攀升的趋势十分显著。

  因此,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偏低是影响我国总储蓄率水平不断高企的的关键因素,因而要采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等积极政策措施来提高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至关重要。

  不可否认,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偏低是我国总储蓄率高企的重要因素,但这并非我国总储蓄率偏高的关键因素,我国总储蓄率水平高企的关键在于我国固定资产折旧、企业盈余占GDP的比重过高。

  由于近年来我国财政收支都体现为财政赤字,因而不是总储蓄的提供者,而是居民储蓄、企业储蓄的吸纳者。因此,我国总储蓄主要由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构成的。其中,企业储蓄是我国总储蓄的关键构成部分。

  企业储蓄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折旧和留存利润两个方面上。(1)根据2000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我国GDP要素构成数据,再据普查结果调整后数据,我国原固定资产折旧核算数占调整后的GDP比重为14.72%(接近15%)。近几年,随着我国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速的大幅攀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我国固定资产折旧占GDP的比重应该也在提高,应当在15%以上。在国际上,这处于较高水平。1995年,美国固定资产折旧占GDP的比重为11.4%。(2)我国企业利润占GDP的比重较高。同样,我们根据2000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再根据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法人企业的利润占当年GDP的14.3%,即使扣除当年企业所得税3957.33亿元后其占GDP的比重亦为11.83%;而美国1995年的公司利润为5870亿美元,是其当年GDP的8.1%,差不多只是我国的一半。如果考虑到占其利润总额比例一直较小的企业分配红利,保守估计留存利润占GDP的比重至少在10%以上。因此,近几年我国企业以固定资产折旧和留存利润形式形成的企业储蓄占我国GDP的比重至少在25%以上,因而是我国总储蓄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居民储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差额,利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和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数据就可以得到居民储蓄对我国总储蓄的贡献。数据显示,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200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为20.5%、14.3%和65.2%,考虑到固定资产折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15%左右,当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估计在57%左右。鉴于近几年我国收入分配关系相对比较稳定,我们就按照57%进行计算,同时我们取0.76作为近几年全社会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计算可知,近几年我国居民储蓄占GDP的比重在13.7%左右,差不多是企业储蓄贡献的一半。

  由此可见,尽管居民储蓄是我国总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固定资产折旧、企业盈余占GDP比重过高是我国总储蓄率水平高企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来提高我国最终消费水平和降低总储蓄率水平呢?关键是大力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例。从目前看,有两条途径:一是扩大政府消费。在当前税收政策、财政政策趋向稳定的背景下,政府消费的大规模扩大将难以成行。二是扩大居民消费。

  就扩大居民消费而言,这里有两个政策取向:一是采取措施大力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但是,综合考虑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和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消费性支出情况,看来要大幅度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极具难度,效果也可能欠佳。二是大力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那么即使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没有得到提高,我国的总储蓄率也将可下降7.6个百分点,效果要显著优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提高。

  因此,在降低我国总储蓄率水平的政策选择上,首先,我们要大力改善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劳动者报酬;其次,形成比较完善的收入分配调控体系,使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收敛,并大力推进与完善养老、医疗保障和教育体系改革,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从而从整体上尽力促进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提高。在这两方面政策措施的有力配合下,我国总储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到正常水平将是可期的。
编辑: 余梁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