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美中贸易报告
2006-03-01 15:56:38 作者:春江 来源:SRC-224 |
国际上的一些媒体曾将中美两国比喻成一对“政治情人”,长期以来双方和和吵吵,谈谈闹闹,难分难离,又若即若离。
说也真巧,2月14日,就在西方“情人节”的当天,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表了一份名为《美中贸易关系:进入更大责任和执法新阶段》的报告。由于这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美国就对华贸易发表的第一份全面评估报告,因而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中美这对“老情人”似乎遇到了“新情况”。
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在新闻发布会上把调门提得挺高,声称“现在是重新调整我们对华贸易政策的时候了”。然而,只要稍微了解一下近年来中美贸易的情况,再耐下心来仔细读读这份长达29页的报告,就会发现其“重新调整”并非意在全面颠覆美国现行对华贸易政策。
首先,报告肯定了美中贸易的重要性,对于两国贸易的发展给予了积极评价;其次,波特曼对一些美国议员在对华贸易问题上企图“开倒车”的行为明确说“不”;再者,波特曼强调要在现有的合作机制内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双方的贸易分歧。
报告强调,美中贸易已经日益成为两国经济的中心问题,2001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以高于其他地区5倍的速度增长,中国已由过去美国的第九大出口市场变成目前的第四大出口市场。
对于一些美国议员酝酿对华商品征收27.5%关税议案一事,波特曼明确表示反对,告诫这些议员在涉及美中经贸关系的问题上“要小心行事”;此外,他还批评美国国会内一些人准备提出取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议案,指出正常贸易关系是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相互给予的,美国的目标只是“让中国在遵守履行义务上做得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波特曼的讲话和评估报告一方面反映了美国政府重视发展对华贸易关系的基本立场,另一方面也对中国使用了更加冷峻的言辞,摆出了更加严厉的架势。
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对华贸易政策建议,其中突出的有四点:一是美国贸易办公室成立“中国监督工作组”,同时增加在华办事机构的人员,以加强对中国履行世贸组织承诺的监督和“执法力度”;二是增强与日本、欧盟在对华贸易问题上的协调,联手对中国施压;三是通过高层磋商机制,推动中国朝着世贸组织规则的方向改革;四是加强美国政府内部以及政府与国会在对华贸易问题上的协调。
美国政府就对华贸易做出全面评估并提出政策调整,决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首先,报告的出台反映了布什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总体思路。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2005年9月就对华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在此前后中美两国举行了两轮战略对话;在美国政府发出的对华政策调整的重要信号中,有两点特别引人注目:一是要求中国作为“利益相关者”,采取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和推动国际体系建设;二是进一步提高经贸在对华政策的地位和作用,使美国从发展对华关系中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评估报告中,美政府将“推动日益开放、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为美国人民赢得该体系的经济利益”以及“为美国出口部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列为美国对华贸易的三项核心原则。这不正是佐立克“对华新思维”的具体化吗?
其次,美国在中国经贸转型的关键时刻发表这份报告,实际上是一次“先发制人”的战略行动。报告提出,美中贸易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进入第三阶段,美国必须“主动”处理对华贸易关系;报告还声称,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学徒期”已经结束,美国将让中国为不平等的贸易行为负责。波特曼也表示,美国贸易办公室将“利用多种资源”,采取“各项可行措施”,促使中国撤销对美国出口的“贸易壁垒”。显然,美国是企图抓住中国“入世”过渡期结束的有利时机,强化对中国政府的压力,以扩大美方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并迫使中方在知识产权保护、汇率改革等方面采取有利于美国的新措施、新步骤。
布什政府提出这份报告也是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2006年是美国的中期选举年,由于伊拉克问题以及“情报门”、“黑狱门”、“狩猎门”等一系列丑闻,布什和共和党受到很大冲击;而对华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又正在成为一些美国国会议员和其他政客敲打布什政府的新的政治大棒。在这种情况下,布什政府发表措辞严厉的对华贸易评估报告,既可以安抚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者,打掉政治对手的一个重要口实,又不会损害主张发展对华贸易者的根本利益,这或许可以算是一场“两面下注”的政治游戏吧。
经贸问题政治化不可取,成熟的贸易伙伴也不害怕贸易摩擦。中美经贸合作是主流,但分歧和纠纷也在所难免,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可能会更多。关键在于要用平常心待之,不要动辄“上纲上线”。此外,双方要主动沟通、积极切磋、尽力协调,“独角戏”绝对唱不成。西谚有云:“只有两个人才能跳探戈。”如果舞者是一对配合默契的“情人”,那么跳出的探戈一定会越发精彩动人。-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