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管理层一再表示新老划断没有时间表,但最近一个时期,市场上关于“新老划断”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搅得市场不得安宁。
新老划断当然是迟早的事情,但“新老划断”也不能急于一时。今年“两会”期间,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就曾明确表示,实施新老划断有三个前提条件:一看股改进展;二看市场预期;三看配套政策。
那么,为什么市场上总有要求新老划断的声音传来呢?这一方面是有关市场人士对原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原观点的一种误解。去年7月,李青原曾表示,占总市值60%至70%的200至300家公司完成股改后即可启动新老划断、恢复新股发行。后来,李青原的这个观点被市场人士视为了新老划断的标准。
伴随着进入股改程序上市公司市值向60%的比例靠拢,不少市场人士自以为是地认为可以新老划断了。但他们显然误会了李青原的意思。李青原当时提出的是完成股改公司的市值达到60%至70%,而不是进入股改程序公司的市值达到60%至70%。所以,这些市场人士叫嚷着新老划断,实际上是对李青原观点的误读。
这其中不排除有些利益中人或一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比如某一证券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自从去年新股停发以来,此人就一直坚持不懈地呼唤恢复新股发行,一次又一次地表明新老划断的时机已经成熟。究其原因,原来是此人所在的证券公司因为新股发行被叫停以致大量的保荐项目被积压在了手上。作为区区的中介机构尚且如此,那些急等着从股市里融资的企业,对新老划断的呼唤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尽管如此,新老划断仍然不是股市的当务之急。对于这一点,从国务院到证监会都已形成共识。如在国务院日前向各部委下发的《国务院2006年工作要点》中,融资问题并没有被提及,而是明确要“基本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与此相适应的是,在随后证监会确定的今年资本市场改革六大重点里,融资问题也没有被单独提起,而列为第一重点的仍然还是“着力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及市场创新,年内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可见,股改才是今年证券市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正因此,今年的股市还是应该集中精力抓股改。虽然目前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达到了总市值的60%以上,但我们已明显地感受到,伴随着股改向深水区的推进,股改面临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最近几批公布股改名单的公司中,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打出了“股改白条”,并没有向投资者公布具体方案。而更加重要的是,一些“问题公司”的股改非常令人棘手,比如,一些亏损、严重亏损公司没法支付对价;大股东持股比例非常低的公司支付对价有困难;非流通股股东分散或就股改没有办法形成一致意见的公司也影响着股改进程。因此,如何解决这些公司的股改问题,以及对经过努力仍然难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公司,如何妥善安排它们的出路,这些都是股改要正视与解决的问题。
而且,就“新老划断”本身来说,也还有相应的前期工作要做。如相配套的制度及基础性制度建设。特别是新的《公司法》与《证券法》对上市公司融资与再融资的相关条款进行了修改,而且股改后的市场又是一个全流通的市场,大股东利益必须与公众投资者保持一致,在这种背景下,股市的融资与再融资政策都需要改革,需要有配套政策出台。
不仅如此,在进行新老划断的同时,各种基础性制度建设也必须跟上,要增强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吸引更多的合规资金进入股市。否则新老划断后的融资与再融资又难免重回“圈钱”的老路,以致最后股市又重新陷入低迷状态,管理层为了救市不得不停止IPO与再融资。
此外,从保护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来说,新老划断也不能急于一时。毕竟经过了近4年多的大熊市,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如今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还只是刚刚开始恢复。如果就此推出新老划断,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难免会出现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