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20年间,中国政府数度下达调控房地产的命令。这些指令现在差不多都还在坚持,比如严控高档项目建设,我们强调了20多年,现今终于下令停止了别墅用地供应。虽然究其收效尚难下结论,不过我认为,伴随着这一纸指令,中国的反豪宅运动时代已经到来。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住宅市场化尚没有迈开步子,彼时豪宅之风已然兴起,房地产市场等同于商品房市场,商品房市场又等同于价高物奢的高档项目,异化了消费市场的发展方向。1993年,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暴露。一些地区和城市,高级写字楼、花园别墅、高级公寓等项目已超过实际市场需求量,占压了资金;而用于居民住宅建设的资金又不足,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那时候,建设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几大部委联署调控意见,要求对市场需求量有限的花园别墅、度假村等高档项目严格控制。但这类命令并未被切实贯彻,现今中国新建的商品住宅中,大户型高档住宅市场比例保守数据达70%以上。在各大城市里,房地产广告中有90%的内容与富贵、豪华、高档之类陈述有关,水景洋房、国际公馆一类项目如过江之鲫,有些干脆自命为大宅、豪宅。可见,这20年间一直是调控与反调控、管制与反管制的一场斗争,须承认,反调控与反管制的一方已获得阶段性的突破,在房改之初就把整个消费市场吞蚀得面目全非了。
我曾经多次出入一位在昌平别墅区居住的朋友家,那一带目力所及别墅成群,有些豪华得令人目眩,像座迷宫,一幢就能占用十几亩地。而当我走在上海松江郊区的路上,那一带的别墅也如树丛一样林立道旁,煞是美观,可是又空无一人。
值得怀疑的是,中国真的需要那么多豪宅吗?富有人群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否与豪宅的供应与消化能力完全匹配?虽然中国是个奢侈品消费大国,可是在13亿人口中,只有20%的家庭拥有国内10万亿居民储蓄存款中的5万多亿。若按照中国官方年收入6~50万元人民币的标准来界定,其中只有一半的人可归入中等收入者。20年间,正是这不到1亿的精英群体支撑起了一个奢侈品消费大国的美誉,而豪宅市场也有赖这部分人的重复消费撑起。
毫不仇富和偏见地讨论问题,我们往往能够发现,精英人群的反复消费是对各种资源的占有、垄断和浪费,还可能对他人的居住权利构成剥夺与挤兑。而且,豪宅的过量生产和过度追捧,使市场失去了坚实的存在根基——广泛的普通消费群体,随着供应结构矛盾趋于激化,开发商和财富精英们正在有意识地葬送一个市场。同时,对富贵的追捧之风冲毁了传统居住观念的门槛,贫富分区、居住权的不对等和阶层分化正成为新的消费价值取向。
记得去年,美国洛杉矶曾通过一项议案,禁止在当地一些区域修建超过240平方米的豪宅,之前,那里的开发商不仅在空地上盖豪宅,甚至还拆除一些旧建筑以扩大建设面积。现今,美国一些地区的反豪宅立法正在此起彼伏地推进。
当别墅用地停供后,中国也需要立法禁止豪宅项目的开发建设,并对高档住宅建设实施严格的管制措施,以便达成一个合理、平衡的住房资源分配机制,否则就可能违背社会和谐共生的准则,加剧城镇住房市场二元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