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一个来中国考察的西方银行家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没有真正的银行,也没有职业的银行家。
这句话把姜乳云足足折磨了二十年。
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金融正在软着落,信贷质量有了明显好转,眼下国有银行的改制重组也接近尾声。但我们的金融隐患并不能说已经消除,阶段性的哮喘还在不断发作。条子贷款、腐败贷款使呆坏账仍在垒砖头。这其中除了有体制性的原因外,也跟我们缺乏职业银行家,尤其是有社会责任感的银行管理者有关。
因为,中国的银行行长官员色彩还是有些浓。现有体制很难支持职业银行家的诞生。做过国有大行分行长的姜乳云跟记者说他在国有银行工作时一直没找到过真正银行家的感觉。他之所以从国有大行跳槽到一个股份制小行,就是厌倦了那种“官员行长”的模糊角色。因为他不屑于靠非正常手段揽储,不负责任放贷,只问政治安全,不管信贷质量,甚至怕担责任而惜贷。而他就想做个真正的银行,如晋商乔致庸那样以汇通天下为理想。为了这样的理想,他的选择总是有那么点怪诞的味道,抑或有些悲壮的色彩。早在15岁时他就写过血书誓做知青,在北大荒培育的理想主义情结一直伴随着他。
从耀武扬威的国有大行长去做一个低三下四的小行长,从别人求他到他求别人,这其中的心理落差足以让一个脆弱者发狂,但他却“咎由自取”。以笔杆取代球杆,以论坛代替酒精,用外企之法训练员工,一个“土鳖”却要尝试做投行。站在课堂是教授,走进银行是行长。在理论与实践中穿梭,在体制的外围点火。啃民营企业这个鸡肋说是他的生存之道,其实是他有意探索银行体制改革自酿的苦药。
办一个真正的银行,做一个职业化的经理人。姜乳云看似很轻巧的一句话,其实点中的正是中国金融界的要穴。因为这个领域最稀缺的就是这种摈弃官本位意识的职业化精神。如果没有一大批职业银行家,即使我们的银行上市了也无济于事。
让银行回归银行,让行长别像官员,姜乳云的追求也正是中国金融真正的希望。 |